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記者:陳佳汝(博物之島特約記者)、葉家妤(博物之島專任助理) 國家人權博物館(以下簡稱人權館)近年拓展白色恐怖歷史之外的人權議題,並發展多元化教育推廣活動。而如何將人權概念往校園扎根,甚至讓兒童有初步人權概念呢?這項深具挑戰性的工作,由展示教育組秘書錢曉珊帶領人權館團隊,一齊在博物館教育路上,開發更多可能性。 專訪當日,幹練且充滿朝氣的錢曉珊,與同組別連之莉館員,哐啷提著兩款教育箱,向採訪團隊分享近年人權教育成果。已在館內服務四年的錢曉珊,談起教育推廣歷程,興致盎然;不過,最初吸引她一腳踏入博物館領域的,是器物類展示業務。 國家人權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秘書—錢曉珊。(陳佳汝 攝影) 從展覽業務走到教育推廣,不設限的博物館路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的錢曉珊,跟隨人類學者胡家瑜老師修習博物館學後考取公職,任職鶯歌陶瓷博物館,著墨心之所向的器物展示業務;然而,調任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後,業務轉變而走向博物館教育,並從人與人的互動裡,獲得新的成就感,同時體認到「博物館可以為學校做蠻多的事情」。 2018年,她加入人權館,受到前館長陳俊宏希望將人權教育向下扎根的願景感動,於是思索如何將生硬的當代人權課題,以輕鬆面貌帶進校園與更貼近親子團體,並獲得現任館長洪世芳的支持,持續創造更多跨域、跨館的連結。 位於基隆高中展示之「臺灣監獄島: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人權故事行動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前進校園!人權教育種子自由生長 自2019年發起之「人權故事行動展」,是錢曉珊將人權教育帶入校園的第一步。「這是我們目前跟校園進行人權教育推廣很重要的連結,他的產出就是前面我們自己研究的展覽」,為了延續每檔辛苦產出的展覽效益,她將結束後的展覽,設計拆裝容易的行動展,由學校向館方申請借入至校園內展示。而為了打破單向傳統參觀展覽模式,她與計畫團隊在行動展之外,推出更高階「人權素養課程」,輔佐學校教師,為不同地區、年齡層的學生,量身提供相關學習人權知識的資源。 例如2021年,錢曉珊與人權館團隊們共同協助新北市立三民高中師生,在校內策劃在地白恐故事展覽。今年5月,高雄市立陽明國中借展「噤聲的日常」時,其師生也延伸展覽內容,與香港邊城青年組織合作,規劃「台港。禁/靜書展」,形成兩地不同時空下的禁書展對話。「只有老師知道學生需要什麼,人權館提供教學指引、相關資源,不限縮,學校就會自己發展創意的想法」,她深知以最低限度的方式與學校合作,才能創造博物館意想不到的火花。 新北市立三民高級中學師生,於校內策劃之「牢,既往事:蘆洲白色故事」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台港。禁/靜書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教具箱五感體驗,同理受難者心境 然而,如何更進一步地讓學生體驗失去人權的被剝奪感呢?繼「人權故事行動展」,2021年啟動的「人權素養教具箱」是更細部的互動體驗。教具箱奠基於「請你跟我走一趟:不義遺址 空間歷史推廣企劃示範展」發展而來,邀請年輕世代藝術家,以創作構思如何讓不義遺址更廣為人知。錢曉珊與連之莉在教具箱製作前端作業裡,思考哪些展覽作品,合適成為教具箱原型,接續不斷與藝術家、學校共備教師與設計廠商溝通及開發,經過三年時間改良與試教,終於打造出六款教具箱,成為校園人權教育推廣的生力軍。 現場為採訪團隊展示教具箱的連之莉館員。(葉家妤 攝影) 「行動展是傳統看展覽的概念,教具箱則是老師帶學生面對面直接操作,加強聲音和身體的五感體驗。」錢曉珊解釋。 在教育性質上,教具箱希望透過五感體驗,引起學生同理政治受難者的情感。例如,「行過黑暗之路」教具箱,啟發新北市青山國中表演藝術科老師,讓學生進行情境雕塑的定格演出,並透過與牢房空間等比例地墊,體會多人關在狹小監獄裡的感受。而在疫情期間,連之莉表示能夠遠端操作、錄製廣播劇,經由聽覺建構不義遺址環境的「尋人啟事」教具箱,也獲得許多教師青睞,可以不受空間限制,讓學生能夠利用聲音表演共創作品。 「行過黑暗之路」是款讓學生用身體感受,受難者審判、壓入牢房情境的教具箱,附有遮蔽雙眼的眼罩、能夠感受到輕微痛苦的腳底按摩墊,及繪製每間牢房空間的地墊。(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尋人啟事」教具箱含軍法審判地圖故事箱、廣播劇劇本等,供使用者讀劇。(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藝術,將人權概念滲透民眾生活 談起博物館教育推廣的挑戰,錢曉珊說明面對各種觀眾,皆需竭力發想具有互動與對話性質的活動,而不僅是傳授式主題講座。 「相較於硬梆梆的法律條文等,藝術文化的表現手法比較能夠喚起人們同理心,進入歷史情境中。」 為了讓人權議題更親民,每年在兒童權利公約日(11月20日)至世界人權日(12月10日)期間,錢曉珊負責舉辦「人權藝術生活節」,藉由音樂、戲劇、視覺藝術與市集,誘發原本較少關注人權議題的年輕觀眾走入園區,甚至參與互動演出。而第三屆「記憶導航: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也即將於2022年11月19日登場! 2020人權藝術生活節,在曾是刑場的臺灣大學水源校區上演漫遊者劇場《誓言書》創作。(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博物館有源源不絕的活力,很多企劃、很多可以對話的人,如學校老師、社區、來參加的觀眾。這些溝通與計畫就會很鮮活。」作為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挖掘不同對象的學習方式,並逐漸突破人權同溫層之外的觀眾心房,吸引更多民眾與人權館並肩探索困難歷史真相,及理解各式各樣社會議題;經由人權館與她的努力實踐下,人權概念也將在未來,潛移默化地植入校園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裡。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探索紀念館?從文獻研究到黑暗觀光一次就上手
2022/10/26
博物館靈魂急轉彎?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疫情下的線上兒童教育
作者:黃莉婷(高雄市立美術館教育暨公共服務部) 「教育」為博物館靈魂,是許多博物館人心中深深的信念; 「博物館教育」創造人與人相遇的機會,是連結博物館與觀眾成為朋友必要的存在。 疫情效應下的博物館教育 被疫情纏繞的2020年,為博物館帶來嚴峻的挑戰,各項教育活動的推展像被設了一道道關卡,教育人員的核心任務是拉近博物館與人的距離,但面對疫情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的限制下,如何引領「博物館靈魂」急轉彎,不間斷博物館中的教育行動,是目前全球博物館/美術館刻不容緩的大事。 多國博物館因疫情而被迫暫時閉館,近期轉向有限度的開放,相同遭遇下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以下簡稱NGS),面臨封城困境之時,教育部門率先成為兒童學習資源轉向的引路人,將專為兒童觀眾設計的實體教育活動逐步線上化,在後疫情時代嘗試更多元的可能性。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YouTube頻道,在後疫情時代提供多樣化的線上資源。(網路翻拍) 與科技時代共生:NGS線上資源 NGS抓住時代趨勢,在疫情前已善用社群媒體及影音平台。疫情之下更發揮YouTube平台特性,提供大眾多面向的影音資源,不定期上線多樣化的館內資訊,配合各部門不同業務屬性,創建七大系列內容: 1. 展覽與典藏(Exhibitions & Collections) 聚焦NGS當期展覽,讓觀眾第一時間了解展覽核心。從預告性短片,露出展覽新訊,到開箱式導覽,透過策展人親自解析當期展覽,並由藝術家等人深入分析展覽重點物件。 2. 藝術對話(Conversations on Art) NGS嘗試以更親近觀眾的方式,創造認識典藏的多元視角,揭開工作幕後樣態。例如:以一件典藏品串連各部門館員,利用90秒分享在美術館負責的核心任務。此外,更邀請新加坡各界知名人士,藉一件典藏分享自我生命經驗。 3. 孩子們的美術館!(GalleryKids!) 面對疫情應孕而生的《孩子們的美術館!》系列,以NGS教育部門長期為兒童觀眾設計的藝術教育活動為軸心,將無法現地教學的活動線上化,期望疫情期間學童仍能不間斷藝術學習。以維繫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與啟發兒童的核心思考出發,錄製內容含三大方向:第一,〈藝術中的故事〉(Stories in Art)系列,從展廳到線上,持續以童話故事啟發想像力、連結藏品觀察。第二,〈和藝術家一起DIY〉(DIY with Artists)、〈藝術家相見歡〉(Meet with Artists)系列,經由藝術家之手線上示範各項創作,進而開箱藝術家的創作方法。第三,〈在家玩藝術〉(Art Tutorial)系列,以家裡隨手可得之素材,帶領親子觀眾在家也能動手玩創意。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利用休館期間將教育活動線上化,圖為拍攝〈藝術中的故事〉活動現場。(Photo credit: Soh Ling Hui) 4. 實驗展演(Programmes & Performances) 關注NGS各項具實驗性的計畫活動,為典藏、展覽、美術館空間等開展各種互動的可能性。新加坡藝術工作者以戲劇導覽、演講式導覽、詩詞朗誦或鋼琴演奏等方式,與典藏產生對話,為觀眾創造多元的美術館參觀體驗。 5. 節慶活動(Festivals) 呈現NGS策劃的各項節慶活動,特別聚焦於新加坡舉辦多年的重要藝術盛事〈Light to Night Festival〉,透過流行文化介面與在地年輕藝術家合作,運用美術館空間進行多樣化的當代表演行動,期望吸引年輕族群走進美術館。 6. 影像創作(Films) 邀請多位新加坡在地導演將NGS典藏轉譯成影像創作,透過動態畫面重現畫作背後故事,藉此深度介紹新加坡早期樣貌與歷史文化。 7. 認識美術館(Knowing the Gallery) 匯聚開館宣傳、週年紀念、疫情後重新開館、典藏資源等總體性資訊,讓觀眾快速了解NGS的發展歷史與現況。 與疫情時代共享:專屬兒童的藝術故事 《孩子們的美術館!》(GalleryKids!)系列下的〈藝術中的故事〉(Stories in Art)為目前NGS線上兒童學習資源中,唯一定期於常設展廳舉辦的現場教育活動。每場活動約為45分鐘,目標觀眾為10歲以下孩童,每月選取一至兩幅富含新加坡文化特色的典藏畫作為主軸(如:新加坡早年地景、馬來舞蹈、東南亞生活樣貌等),與在地專業說故事團隊合作開發活動,引導孩子觀察作品畫面,串連說唱肢體律動,最後連結童話故事,創造適合小小孩的美術館體驗。 疫情前於展廳舉辦〈藝術中的故事〉教育活動,透過說故事方式引導親子觀眾進入畫作觀察與童話世界。(Photo credit: Soh Ling Hui) 防疫閉館期間,受到親子觀眾喜愛的〈藝術中的故事〉系列活動無法在展廳進行,於是成為首波線上化的教育活動內容。館方邀請說故事團隊在教育活動現場錄製影片,讓長期參與本活動的家庭能不間斷學習,更能跨國推播此教育資源,進而認識新加坡在地文化。目前NGS在有限度下開放參觀,因疫情影響仍無法群聚,選擇在固定空間輪播影片,讓前來參觀的家庭觀眾能聆聽畫作故事。 目前於展場輪播的〈藝術中的故事〉影片。(Photo credit: Soh Ling Hui) 我們來聽故事吧!以受歡迎的〈狗和牠的倒影〉(The Dog and the Bone)活動為例,從觀察新加坡畫家林子平(Lim Tze Peng)之作《新加坡河:愛琴橋》(Singapore River: Elgin Bridge)出發。「你是否注意到畫面裡有什麼?」說故事者以提問揭開畫作觀察的序曲,「當你站在橋墩上往河面下看,會看見什麼?」指引孩子認知河面映射出倒影的概念,提取畫中河川元素展開與孩童的下一步互動,配合不同故事設計「鏡像模仿暖身」(reflection activity)肢體律動活動。再進一步討論「以前新加坡河的風景與現在哪裡不同?」、「為什麼現在的新加坡河看不見小販船?」一步步了解畫中背景故事。最後由畫作主元素河川、橋墩延伸至伊索寓言〈狗和牠的倒影〉,讓從畫作賞析出發的活動多了新鮮且豐富的想像空間。 與後疫情時代共創:博物館教育的N種可能 疫情雖帶來挑戰,卻猶如濃烈的催化劑,讓博物館正視問題、開拓新的可能。從疫情效應下NGS的各式行動,顯示線上化能為美術館留下完整的紀錄,亦打開國內外觀眾應用美術館資源的機會。回望台灣博物館/美術館於YouTube平台上的低使用率,少有為兒童觀眾建置線上教育資源。疫情時代下的台灣相對幸運,民眾依然享有實體參與的幸福,但如何在全球挑戰下共同成長,持續為博物館靈魂注入新思維,跨越教育資源既有形制長出多樣化的可能性,興許此刻正是開啟一段新練習的黃金時期。
2021/07/21
在拉丁美洲的博物館推行人權教育 (II)
原文作者:Susana Meden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拉丁美洲分會FIHRM-LA現任執行長) 翻譯:呂繼先 博物館所從事的活動,自然會聚焦於與其本身類型屬性相關的議題上頭- 故藝術博物館探討藝術與美,科學博物館探討創新發明。但今日,能夠吸引到最多訪客的,並不是那些只展示美麗或歷史性館藏的博物館,而是所推出的展覽更能夠打動觀眾、鼓勵人們對人生有所省思者。 我們即將來到二十一世紀前四分之一的尾聲,數位革命將我們從穩定而熟悉的結構,推往嶄新而變化中的狀態。我們不時皆需要自我更新或甚至自我重組—這個時代的博物館如果無法專注於發掘與反映人們的需求,將無法達成服務公眾的使命,要不成為僅止於提供娛樂的角色,要不就只是學者的私人殿堂。 博物館必須要能夠引起普羅大眾的興趣,為了創造這樣的吸引力,博物館可以製作與日常經驗相關的展覽,以反映聲音的多元性,亦為不同立場提供相互尊重的對話框架。這似乎點出了,對於博物館來說,眼前最急切的,莫過於將自身的目標與所屬社群的需求同步。 難如登天?確實這是相當困難的挑戰,卻也是博物館最能服務大眾的方式。 自2018年五月,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 (FIHRM) 主席David Fleming博士正式核准了拉丁美洲分會FIHRM-LA的成立,我們便開始聯繫區域內八所 FIHRM的會員博物館。但除此之外,拉丁美洲還有很多人權博物館-至少有五十七所屬顯而易見者:阿根廷有十一所、玻利維亞有四所、巴西有五所、智利有七所、哥倫比亞有六所、還有六所位於墨西哥,其他包含哥斯大黎加、厄瓜多、烏拉圭、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巴拿馬、巴拉圭、祕魯、多明尼加共和國等國家則各自有一至三所。古巴、海地、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則尚未有此類博物館存在的相關資訊。 取得這些人權博物館對FIHRM-LA的支持固然是一個開始,但若要讓整個地區都受益,我們必須看得更遠,將目標延伸到非人權博物館。如果其它博物館也能讓觀眾對人權議題產生興趣,我們的理念便可傳達至更寬廣的人的網絡與機構網絡,觸及更多元的社群、更多的國家。 策略上,我們一開始並非透過正式的機構管道來做接觸,而是借重對於此類議題有處理經驗、並願意擔任FIHRM-LA各國聯絡人角色的同行。截至目前,聯繫各博物館和組織、處理更新資訊等任務都有賴這個網絡。而我們也已經開始從多明尼加共和國、祕魯、哥倫比亞、智利、墨西哥、瓜地馬拉這幾個國家收到第一批答覆與響應。 隨著組織網絡成長,我們也建置網站www.fihrm-la.org,希望藉由轉錄相關核心議題的消息,對拉丁美洲的博物館與大眾達到傳播訊息與鼓勵反思的作用。除了提供資訊來源、人權博物館和機構的相關連結,網站也建置有相關活動的行事曆。為了提高網站的造訪率,我們發行電子週報,增加與讀者的互動,亦利用Twitter 和Instagram來宣傳機構活動,這兩個工具不僅可用於觸及群眾和匯集意見,亦能升高爭議、引發討論。 除了團隊所設的願景, FIHRM-LA 的經驗在FIHRM的年會上也喚起大家更多的期待,希望將FIHRM-LA模型複製到其它地區。 FIHRM-LA的基礎既已打下,團隊現在聚焦在發掘最合適的方法,去接近FIHRM-LA的中心目標: 協助各個博物館教育群眾關於基本人權的道理- 尊重人權、捍衛人權。 當FIHRM-LA尚在構想階段時,眾人曾爭辯上述目標是否有達成的一天。人們對博物館是否真的可以發生教育功能存疑。參觀博物館當然可以獲得資訊,這點眾人已有共識,但顯然教育需要的遠不只是單一造訪,教育需要時間。但即便如此,關於這點亦有反證: 我們都知道,有時候,當我們看某件物品、讀到某段文字、聽到某個故事…我們會受到感動,我們會因此反思,我們生命甚至會因此而轉彎。這些經驗都可以是我們稱之為教育過程的一部分,而這些經驗經常在博物館發生。 為了探究博物館場域內提供教育服務的種種細微差別,我們花了一整年時間進行研究、交換提案、問題討論、嘗試不同的切入點,但我們所踏出的每一步皆意味著某種進步。FIHRM-LA現正朝著2019年的目標前進:我們將製作一個在整個拉丁美洲地區博物館巡迴的展覽;設立獎項以鼓勵優秀的提案;提供參與某些活動的補助。 每個人都能參與,每個意見都算數。透過主要社群網路您都可以找到FIHRM-LA,FIHRM-LA亦期待與您交流! 首圖來源
2019/02/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