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儀錶板
電子報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打開寶庫,讓人們談起/共享藏品: 台灣設計館「源來如此!大博物展」
作者:王雅璇(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研究助理) 「開放近用」:博物館共享行動的進行式 全球歷經疫情考驗,三年一度的ICOM大會今年8月如期於捷克布拉格(ICOM Prague 2022)召開,不負眾望地順利表決通過新世代的博物館新定義。此一博物館界最大的共識,展現了宏觀的社會關懷,並積極提倡文化近用,擴大觀眾參與形式與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的實踐也更趨應然。同年7月,於松菸台灣設計館登場的展覽「源來如此!大博物展」(展期為2022年7月12日至11月6日止),即是將博物館數位館藏開放近用(open access)作為主題,討論全球博物館透過不同開放程度,釋放巨量的數位典藏至公共領域,用以促進文化近用、平權參與等當代使命。 開放近用文化內容、知識與經驗在當代社會並非嶄新概念,軟體開源社群及其軟體與應用程序的開發,經常被視為開放運動(open movement)的影響力起點之一,此論點脈絡中的「開放」象徵自由文化的權力,被擁護者視為社會變革與創新的催化劑,並認為透過開放之舉,將提高政府透明度、創造新的商業機會,更進一步增加找到解決社會問題方法的潛力。 而開放運動的核心理念是「任何人」出於「任何目的」,皆可以將數據、資訊和內容自由使用、修改與共享,許多的社會趨勢發展皆受其影響,例如,學術資料庫的開放、智慧財產權的平衡反思、與開放政府等。博物館界則起步略晚,直至90年代發展數位化的工程之後,文化機構才開始主動拓展開放近用的相關政策。時至今日,開放近用已成為文化機構的趨勢,「源來如此!大博物展」規劃於台灣設計館,亦相映了公眾授權的延伸意義─讓文化資源成為設計產業自由取用的靈感泉源。打開這些寶庫,除了讓大眾更加親近館藏,也讓設計界挖掘珍寶,打造更具深度的文化創意成果。 源自何方?近用的軌跡 本展在入口主視覺牆之處即盡力展現,博物館開放近用的潛力,設計團隊運用各家博物館相異奇趣的館藏進行設計與拼貼,帶給觀眾一幅全新的創作與視覺印象。當觀眾進入導入區,首先映入眼中,是一座彷若19世紀時期的博物館古典展櫃,展櫃內投影變換不同館藏作品,似隱喻博物館的展示櫃中的館藏並非固著不變,而是隨著歲月不停更迭,並且,固定空間的展示櫃難以展現博物館典藏的巨量文物,數位化的場域則能實現典藏品的完全開放願景。 展覽導入區之展示櫃與影像設計。(葉家妤 攝影) 展區平面圖。第一區為「進入一座創造力的博物館」;第二區為介紹10間文化與科學機構的開放近用資源;第三區「靈感湧現,眼見為憑」與第四區「共享美好,再創經典」,為展示經典跨域應用設計作品,及策展團隊運用開源圖像打造之印刷工藝創作。(葉家妤 攝影) 正式進入第一展區則期望引導觀眾「進入一座創造力的博物館」,此區引介公共領域標章(Public Domain Mark, PDM),以及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reative Commons Zero, CC0)。PDM與CC0兩者的行使目的不同,前者用以標示該著作之著作權已存續期間屆滿,並已進入公共領域之數位圖像,後者給予著作權或相關權利人拋棄其著作權的方式,藉以提供觀眾對於公眾領域相關概念。另一側的展示則呈現一幅編年制年表,年表上標列公眾領域與博物館發展歷程中各自重要的里程碑時間點,例如「2001,美國成立Creative Commons組織」、「2003,中研院將CC授權引進臺灣」等;然而,此處雖有綜觀近用軌跡的企圖心,但年表中所標示的時間點及其陳述文字,其實不易讓首次接觸這個主題的觀眾,瞭解公眾領域與博物館之間的交互影響或關聯性,較為可惜。 展區中的編年制年表,分為臺灣、西方兩個脈絡,但無法清楚瞭解其相互關聯性。(葉家妤 攝影) 想像中的「The Grand Museums」,進入玲瑯滿目的素材庫 接續,展覽進一步介紹數個國際知名的開放近用平臺,如Europeana(歐洲數位圖書館)、Google Arts & Culture、OpenGLAM(開放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維基媒體基金會與維基百科、公眾相簿計畫 by Flicker、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等。其中,美國史密森尼學會集結組織內的19個博物館、9個研究中心、圖書館、檔案館與國家動物園等的數位資產,截至2022年8月已釋放450萬的2D與3D圖像檔案,是重要的單一博物館群開放平臺。 臺灣亦於90年代即開始推動文化內容建置為數位化的歷程,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創建數項國內重要的開放平臺,此展舉列文化部的「國家文化記憶庫」(簡稱國文庫),以及數位發展部的「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簡稱全字庫)等。目前,國文庫的內容建構仍持續成長,國文庫主要蒐納博物館典藏品之外的常民文化記憶,與博物館的典藏品相輔相成構築臺灣生活群像,採集內容方式偏向眾包(Crowdsourcing),意即透過不特定群體貢獻資料,匯聚為我們目前所見由大眾共筆的文化資料庫,並以創用CC授權途徑提供大眾使用。 當觀眾繼續往前探索,猶如圖書館期刊書庫的設計即在眼前展開,此展精選十座文化與科學機構,包含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西班牙皇家植物園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Gallica數位圖書館、David Rumsey地圖蒐藏、生物多樣性資產圖書館與荷蘭國家博物館,此區展現這些匯集珍貴藏品的知名機構,透過釋放數位資產至公眾領域,成為當代設計應用的「靈感庫」。其中,荷蘭國家博物館自2013年起逐步迎向大眾自由取用數位圖像的方針,配合線上工作室展示大眾作品、設計競賽與友善的數位介面等歷程,該館的開放近用政策已然是經典案例。 展覽介紹十座文化與科學機構的開放近用政策。(葉家妤 攝影) 展覽尾聲,呈現博物館經由圖像授權機制,或是委託製作的合作成果,其文創展品之品項豐富,卻仍可發現多為平面設計作品類型,此亦引發反思,博物館的藏品作為設計的靈感來源時,如何能更融合藏品意義並展現多元樣態的作品發展。 展覽設計團隊運用荷蘭國家博物館之數位圖像製作翻閱冊。(王雅璇 攝影) 各家博物館授權合作成果展示櫃面。(葉家妤 攝影) 「共享」,從行動浪潮邁向文化權利 公眾授權條款創用CC的創建者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教授,於其專著《Free Culture》結語中指出:「一個合理的著作權政策可以支持著作權,但卻不需要鉅細彌遺地管制文化的傳播。」博物館落實開放近用政策必須仰賴科技技術的貢獻,學術文獻亦論證博物館的開放政策需付出高昂成本,但博物館卻仍投注自身能量,於當代環境中致力實踐「為大眾開放」的使命宣言,並以實務經驗佐證,釋放公共領域並非是單向的改變維權思維,也絕非否定經濟價值,而是提供大眾更多元、更親近的近用取徑,從此反映出「共享」從社會運動浪潮轉向為文化權利之扎根。現今的法律共約之下,並非所有的資訊皆為開放,支持開放近用也絕非反對智慧財產權,博物館匯集了人類文明的瑰寶,面向開放近用僅是共享的第一步,他們時刻期待大眾打開寶庫,談起那件你們所喜愛的藏品。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想做數位策展但缺工具?「開放博物館」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創造雙贏的開放價值?「博物館的未來:開放進行式」講座紀實
2022/11/02
想做數位策展但缺工具?「開放博物館」推出跨機構數位藏品及策展模組服務
文|城菁汝(國家圖書館編輯) 連續兩年(2020及2021年)臺灣518國際博物館日慶祝期間,都出現「開放博物館」的身影,您知道「開放博物館」的由來嗎?要如何成為其中一員呢? 2020年春天受新冠疫情影響,臺灣許多博物館短暫關閉。中央研究院「開放博物館」平台聯手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推出「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頁」,讓民眾可一次參觀16個機構的展覽,打破館所不同資訊系統的限制。隨之更於2021年再次聯手推出「挖寶挑戰」遊戲,邀請民眾線上尋找30件寶物。互動式的數位展覽與趣味遊戲瞬間造成話題,提供民眾不受疫情影響,又能享受博物館資源的另類樂趣!不禁令人好奇,「開放博物館」到底是什麼樣的平台?當初又是為何成立?如何形成當今的樣貌? 開放博物館—中研院數位人文研究成果 時間回到2012年,執行多年的數位典藏計畫劃下句點,過往數位典藏成果轉由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維運。從數位典藏轉向數位人文,數位文化中心開始思考:如何從建置資料庫轉為發展數位工具?如何以研究為目標,創造知識生產循環模式?「開放博物館」正是其苦心經營的成果之一。 「開放博物館」的核心理念為「開放」(open),意旨三個層面: 開放「典藏」:打破GLAM機構〔註〕之間的隔閡,高達九成以上的藏品檔案向公眾授權釋出,藏品可於「開放博物館」平台自由流通,無須再授權,會員可結合自己與他人的藏品,在平台上進行數位策展。 開放「展示」:不論機構或個人皆可申請成為會員,於「開放博物館」策劃線上展覽。藉由開放藏品及展覽的詮釋權,希冀促進文化資產的「民主化」及「數位平權」。 開放「應用」:透過「開放博物館」無償提供的平台服務,鼓勵更多典藏內容開放,使更多人有機會應用典藏進行策展創作或研究,期待知識生產的正向循環利用。而「開放博物館」系統的開發是採用開源架構,預計未來也將釋出此開源架構成果,提供更多應用可能性。 誰適合使用「開放博物館」? 任何藏品在數位時代中,若無法線上瀏覽查詢,能發揮的影響力將有所侷限。若您擁有數位化藏品資源並願意開放授權,可加入「開放博物館」,應用其藏品管理及展示模組服務。 若您有策展構想,或想展現研究之歷程及成果,與大眾分享。可加入「開放博物館」,應用跨機構的數位藏品及其策展模組服務。 線上策展模組—實現跨機構藏品開放應用 「開放博物館」的線上策展模組功能正逐步開發,當有合作單位提出新的策展功能需求,工作團隊期望每次功能開發都能符合「開放原始碼」與「再利用」原則,除了使「開放博物館」功能日臻完善,更可將成果提供其他合作夥伴使用。 「開放博物館」會員策展的操作步驟及功能: 建立藏品:可上傳四種藏品類型(圖像、文字、聲音、影片),並建立藏品資料(metadata)及藏品授權。目前已有近15萬件藏品。 建立展示:提供兩種版型(直式及橫式)的展覽線上模組供選擇,而手機瀏覽則統一為直式呈現。展覽由「首頁」、「內容頁」、「誌謝頁」三部分組成,「內容頁」目前提供7種樣式搭配使用,可加入地圖與時間模組,也能嵌入放在youtube等外部平臺的內容,增加視覺及內容的豐富度。目前已累積200多個展示。 建立數位博物館:單一數位博物館下有數個藏品或展示,能自由結合藏品與展示的多維呈現。目前已建立近40間數位博物館,建立者身分包含博物館(如國立臺灣博物館)、政府單位(如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紀念館(如中正紀念堂)、研究機構(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計畫專案(如數位島嶼)、民間單位或個人(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余如季)等。 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創用CC授權開放民眾下載的圖像(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此外,「開放博物館」還具備三個特色: 藏品之數位圖像採用「國際圖像互通架構」(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IIIF)格式,可不限載具直接線上瀏覽高品質的大圖,顯示速度不受頻寬的限制。 「開放博物館」架構設計有別於傳統資料庫,藏品被搜尋引擎查詢到的機會較高。有不少藏品因被看到,而找到藏品背後動人的故事。例如,國家電影及影視文化中心看到余如季拍攝早期片場照片,而主動聯繫並協助判讀照片,補充照片的描述文字。 「開放博物館」支援研究成果之視覺化呈現,讓大眾更容易接收資訊。如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教授出席國家圖書館「秋季閱讀講座」,將演講資料轉譯為「與眾樂樂—麻將文化的前世與今生」展示,讓聽眾隨時能上網瀏覽演講內容。 「與眾樂樂—麻將文化的前世與今生」線上展覽(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另一檔 「為己而來 被史家耽誤的女人」展示顛覆以往認知的妲己形象。內容呈現策展幕後故事,說明策展思考及製作過程,使觀 者了解如何將研究成果轉譯成AR。此外,今年(2022)年底「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預計推出運用「開放博物館」建置的線上「臺灣農村博物館」,透過數位工具將中研院的研究成果與大眾分享。 「為己而來 被史家耽誤的女人」特展,包含線上展覽、現場影音互動,可與妲己對話,了解殷商時期的歷史文化。(田偲妤 攝影) 圖文影音的多元組合—自由開放的線上展覽 綜觀目前「開放博物館」的展示類型,包含:實體展轉化為線上展覽,如「10X10:臺史博開館10週年特展」(橫式)、「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直式+橫式搭配)。另一類為沒有實體展的原生數位(born digital)線上展,巧妙融合四種藏品類型(圖像、文字、聲音、影片)於展覽中,如介紹1955-1981年的「台語片時代」能看到早期劇場女伶照片及台語影片(1957年《呂洞賓》、1962年《舊情綿綿》),也可於「2020臺灣音樂珍貴錄音線上展」聽到陳達老先生撥弄月琴,半吟半唱《思想起》的聲音紀錄。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展覽,第一層提供展覽單元,是直式上下拉的網頁版型,插入圖片及影片,搭配展覽文字構成。(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展覽,第二層進入單一展廳,以橫式左右移動的投影片版型呈現。(來源:開放博物館官網) 更多展示類型及數位應用工具仍持續新增中。越來越多博物館準備好開放「藏品」及「詮釋權」,利用當代數位平台及科技工具,張開雙手歡迎大眾成為「重新編排」和「重新改造」數位典藏文化內涵的一份子。 註釋: GLAM機構:意指美術館(Galleries)、圖書館(Libraries)、檔案館(Archives)、博物館(Museums)四類藝文機構。近年興起的開放文化館藏運動(OpenGLAM Movement)期許藝文機構能開放藏品資料,不僅能使大眾能參與並應用數位文化資產,更能提升文物的可見度與館舍的品牌價值。
2022/04/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