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夏威夷比夏博物館:太平洋文化十字路口的南島連結
作者∕攝影:林芳誠(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博物館畫出的異文化安全線 作為南島世界一份子的台灣,主流社會卻常常忽略或鮮有機會了解與我們同為生命共同體的南島文化與社群。博物館作為提升社會教育與公民素養的場域,也易於傳統學科典範的展示策略當中,將異文化視為靜止不動的「安全」狀態,進而失去與其接觸的第一步。對此,若要探究多元族群相遇及移墾殖民社會的歷史型態,夏威夷比夏博物館(Bishop Museum)夏威夷廳及太平洋廳的展示內容,或許可成為我們反思此議題的借鏡。 比夏博物館展示廳入口 獻給夏威夷公主的博物館 比夏博物館由美國商人Charles Reed Bishop於1889年創立,紀念妻子—夏威夷Kamehameha王朝最後一位公主Bernice Pauahi Bishop,依據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植物學、昆蟲學等館務性質,收藏超過2千5百萬件藏品。身為夏威夷州最大的博物館,同時也是美國進行太平洋研究的中心點,比夏博物館以轉型、重新激勵與再次投入,作為其十年(2016-2026)的策略視野,希望藉由展示展現在地社群—夏威夷原住民(Native Hawaiians)的權益,引導並啟發參觀者反思夏威夷和太平洋的歷史、文化,以及環境永續議題的探索。 進入夏威夷眾神與海洋的世界 進入維多利亞時期建築風格的三樓層比夏博物館展示廳,入口右方就是1889年建立,並在2006至2009年進行展示更新的「夏威夷廳」(Hawaiian Hall)。展示內容以樓層進行區別,一樓主題為「Kai ‘Akea」(the sea,海洋)包含懸吊在展廳中央的抹香鯨、雙殼船(double hulled canoe)以及傳統建築與戰神(Kū)等雕像,引領觀眾進入夏威夷眾神與海洋的世界。搭配夏威夷王朝與貴族領袖(Ali‘i)所擁有的力量(mana)和相對應的禁忌(taboo)而產生的物質文化,如:領袖穿著的披風(Ahu‘ula)。 懸掛在展廳中央的抹香鯨與雙殼船,以及戰神雕像與傳統建築,引領觀眾進入夏威夷眾神與領袖貴族的世界。 二樓則是「Wao Kanaka」(the lowland,低地)主要展示夏威夷原住民「傳統」日常生活用品與歲時祭儀相關的物件。其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圍繞在展廳迴廊、以月亮盈虧作為曆法計算的介紹,呈現夏威夷原住民著重生命循環的時間觀,這與入口處同樣以此內涵進行的當代藝術創作「Kumulipu - Ke Ao」(The Creation Story,創造故事)相互呼應。 圍繞在夏威夷廳二樓,以月亮盈虧展現夏威夷常民生活與歲時祭儀依循的時間觀念。 「Wao Lani」(the forest and mountains,森林與群山)是三樓的展示主軸,展現夏威夷王朝和貴族對於土地權力(ahupua‘a)與應用陸地資源過程扮演的決策角色,以及呈現1893年王朝被推翻、1898年反併吞條約、1970年代夏威夷第二次文藝復興運動等歷史事件,凸顯當代對於「夏威夷」多元混雜的認同情境。Diamond(2015)認為夏威夷廳經過百年後的更新,呈現夏威夷人的思維、語言和移動的觀點,並藉由神話、生命週期和線性歷史的展示策略,體現夏威夷人重視事件前後關連的螺旋式時間觀,在空間與時間並陳下,沉浸在以夏威夷為中心的宇宙觀。 藍色大陸連結你我的生活 循著入口中央的美麗雕花木質樓梯步上展廳二樓,印入眼簾的是收藏自萬納度、置於村落入口處通知有訪客進入的打擊樂器(slit drum)。「太平洋廳」(Pacific Hall,更新前名為玻里尼西亞廳)就位於閣樓內,於1894年設置、2013年更新完成,共有兩個樓層。整體設計圍繞在東加學者Hau’ofa「群島之洋」(Our Sea of Islands)的概念,以異中求同的方式轉化原先筆者認為會以地理科學劃分區域的展示方式,搭配展櫃內的藍色燈光,以及太平洋各區域因應洋流發展的船隻模型,展現「被海水包圍」、「我們如何在廣大海洋中連結」的意象。 太平洋廳以藍色燈光展示太平洋各地區依洋流、風向發展的各式船隻,不僅體現學者Hau’ofa「群島之洋」概念,更藉由海洋將人群連結起來。 基於人類學以政治、經濟、宗教、親屬的四大領域分類,太平洋廳雖注重日常生活、信仰、服飾、樂舞、戰爭等社會關係,但採以詩意的方法處理展示單元,如:「藍色大陸」、「祖先的航道」、「從多樣性裡團結」。當然也有較為傳統的標題,如:「採集地帶」、「從土地而來的食材」、「首領與領袖」等。透過從各地區蒐集的精美物件呈現過去太平洋人民的生活情境。 二樓則是著重太平洋考古議題,展示當代考古學者如何在田野進行考古工作,以及傳統文化的當代運用,如:Lapita文化和玻里尼西亞的幾何圖案與紋身的關係(註1),讓觀眾不致於在相對專業的考古學展示當中迷航。筆者同時也在太平洋廳發現台灣的身影,除了大廳迴廊木質地板鑲嵌的南島地圖標示台灣的位置,另也透過考古學大坌坑文化的發現及泰雅族婚禮飾品的展示,進一步呈現比夏博物館對於南島文化最新的研究成果。 台灣為何要成為南島世界的一份子? 即便部分評論認為博物館依然缺少泛南島族群的聲音、忽略殖民(如:基督宗教、軍事基地、政治與資本主義介入等)的影響,給予太平洋文化「完善盡美」的印象,但比夏博物館的展示及其藏品不僅可以成為當地居民尋求與過去連結的資料庫,同時也是外地遊客認識夏威夷的媒介,成為建構文化主體性及夏威夷認同的具體象徵。 筆者在夏威夷田野期間,適逢美國政府預計在大島(Big Island)的Mauna Kea火山進行天文台興建計畫,從新聞畫面看到群眾使用文化符號(如:Kū的雕像及史詩吟唱)作為抗爭方式。如此一來,博物館陳列的這些文物與實際正在發生的事件、人民的生活緊緊關連,展現動態的一面。對照台灣的現況,首先應該要反思的是除了學術研究證據以外,我們為何(why)要成為南島世界的一份子?而這「南島」又代表了什麼(what)?同時如何(how)透過當代議題的交流,取得與南島群體的連結? 我們應反思台灣為何(why)成為南島一員?南島是什麼(what)?如何(how)與南島連結? 註釋: 註1:傳統紋身受限於特定身分或能力的展現;當代紋身比較偏向文化認同,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圖紋。
2020/06/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