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無邊界的移動:六燃分散式博物館的倡議
無邊界的移動:六燃分散式博物館的倡議
作者:賴雯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陽明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研究員) 一座日治時期留下的戰爭工業遺產,如何保溫故事,同時走進現今民眾的生活?以新竹生博物館為核心的六燃文件展,今年以「2022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展期為2022年6月6日至7月20日)命題,揭開新竹六燃的生命軌跡,並明晰地說明走出定點建築的意圖,以「移動」的概念來展現多重樣態的「分散式博物館」之核心價值與實踐策略。 保溫的目的是讓六燃二戰歷史遺址在保存、活化過程中,能夠保持溫度,讓人、歷史、文化、生態不會因遺忘、都更、人為或自然損毀而失溫;睦鄰是指族群與族群、人與人、人與非人物種之間合作、友善共生的理念與機制。(孫佳綺 繪製 /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 提供)   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2018年起所推動執行的「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計畫〔註1〕,源自於本團隊承接新竹市文化局六燃「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同時在深耕計畫辦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以「活隱喻・活博物館」 (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為核心理念,推動六燃博物館計畫,將正在孕育中的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命名為「新竹生博物館」 (Hsinchu Living Museum),展開博物館內容製作與在地深耕的實踐行動。 「活隱喻・活博物館」採用人文、科技、藝術為手段來催生新竹生博物館,並經由活隱喻的概念,在內容上回應戰爭歷史、記憶、生命與生態等議題,成為以自由、平等、共生為共同價值的博物館。而新竹生博物館,生(living)即是代表與生活、生態、生命、生產、共生充分連結的意涵。其中「生產」是指過去日治時期的戰爭工業生產、戰後臺灣的經濟生產,今日也包含著棲居在六燃大煙囪內珍稀類霜毛蝙蝠的生育繁衍、文資保存的活化再生產、竹科高科技產業的生產等。新竹生博物館致力於在這些重要議題中找到對話與連結,以促進共生、共存、共好、共融的社會為終極目標。 文件展系列活動「漫遊六燃~唱新竹」,其表演者「黃子軒與山平快」於2022年6月19日在剛完成建築結構補強的「六燃大煙囪廠房」廣場演唱,發表六燃新曲《最好的時光,大煙囪》。(蘇楷文 攝影 /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 提供) 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的大煙囪與附近仁愛國宅的鐵皮屋頂夾縫是保育等級的霜毛母蝙蝠在內產子育幼的棲地。(陽明交大六燃團隊 提供)   新竹大煙囪的生命史 新竹六燃除了是二戰建築遺構外,還具有非常豐富的四個歷史階段與獨特的意涵〔註2〕: 1943-1945 日治時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是臺灣少數僅存二戰時期軍事工業遺跡。廠區佔地約300餘公頃,範圍大致落在新竹市中心與科學園間之樞紐地帶,也是新竹市最早系統性且大規模建設的軍事工業基地。 1949-1957工程聯隊時期 :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空軍工程聯隊撤守駐紮於此,這段時期大煙囪廠房曾作為傷兵療養所,以及軍隊操練所。 1957-2013眷村時期 :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後來被用來安置軍眷,逐漸形成特殊的「樓中房」眷村聚落。1956年清華大學則在新竹六燃腹地範圍內復校,首先成立原子科學研究所,校園的成功湖是當年六燃廠區的消防湖;而1958年交通大學也在附近復校。回看1935年所成立的「總督府天然瓦斯研究所」在1946年改組為「中國石油公司新竹研究院」,為工研院的前身,也是新竹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源頭之一;自1957年起,六燃逐漸融合戰爭、眷村文化與科技發展歷史,交疊著不同時期的生命經驗。 2010至今為六燃文化園區規劃期:廠房內的眷戶在1960年代發現有蝙蝠入住,直到2010 年經專家鑑定,正式確認為逾七百隻珍稀霜毛蝠生殖群集;同年,大煙囪廠房登錄為歷史建築,文化部也同時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啟動了新竹六燃文化園區的工作。2012 年後眷戶陸續搬離,大煙囪廠房基地進入轉型為博物館文化園區的過渡期。 六座日本海軍燃料廠的地理分配位置。(陳映儒 繪製 /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 提供) 新竹六燃腹地內有中國石油公司所蓋的四座地下大油庫,如今已不使用。四座油槽與日治時期的輕油槽有何關聯尚待進一步的研究與釐清。(蘇楷文 攝影 /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 提供)   新竹六燃多棟建築遺構〔註3〕被指定為歷史建築,並非僅從建物本體的材料技術觀點來評估,還考量其先後有燃料廠與眷村聚落的多重功能,及其所蘊含的歷史記憶與象徵意涵。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指出「記憶所繫之處既是物質的、象徵的,也是功能性的,三種意義同時存在,只是程度各異。」他所創造的「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一詞,是指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六燃不僅是一個歷史現場,更是一個精神場所,歷經殖民、後殖民、冷戰、後冷戰時期,不僅與所在城市、歷史跟文化緊密相扣,也是臺灣殖民史、二戰史、科技史的重要一環,更在亞洲產業文化遺產上佔有一席之地。   以展覽回望六燃 什麼是六燃的場所精神與記憶詮釋?延續「活隱喻・活博物館:新竹生博物館」的核心精神,「2022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以「移動的博物館」為概念,即試圖釐清和回應此一提問。文件展以宏觀視野扣合當代語境,由歷史、現場、再造三個面向提出觀點,並透過「保溫的六燃」、「屹立的六燃」、「移動的六燃」、「分散式博物館」四個特色分項,逐一探討永續生活、在地紋理、文資詮釋、治理策略、歷史書寫、博物館典範的六種移動〔註4〕,剖析六燃存在之意義及其如何重新被建構,叩問「分散式博物館」〔註5〕如何成為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的前進路徑。 六燃文件展期待觀眾能透過身體感知六燃的地理空間和紋理。(何平 攝影 /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 提供)   「分散式博物館」的理念則來自於考量目前僅存約十棟的六燃建築遺構各自散落在舊場域中,若以系統性的觀點來看待六燃的保存活化,就需全面性地評估六燃歷史地景紋理的消逝、空間敘事的轉變、博物館策略與典範的形成,並重探六燃在不同時期的樣態與喻意,以此折射出當代語境下六燃活博物館的精神姿態。 本次六燃文件展,為帶領觀眾感知六燃生活、生命、生態與生產的重要內涵,特別邀請「雜波創造 HwH project」跨領域創作團隊,為六燃廠房內的霜毛蝠製作多媒體互動作品,並根據王俊秀教授提供的史料復刻成六燃圖書章、展場中呈現的〈移動的六燃散步地圖〉、廠房檜木遺構及其他表演藝術與出版品〔註6〕,皆傳達保存、建構和詮釋六燃的各種方法與觀點。文件展呈現陽明交大六燃團隊以大學社會責任為出發點,結合六燃場域為教學實踐現場,以產官學研跨域結盟的合作模式,透過藝術介入與永續生活設計,從中回應戰爭歷史、記憶、生命與生態等議題,展開扎根社區的保溫過程。 〈遨遊夜精靈〉霜毛蝠互動作品。此裝置位於展間入口約五公尺高的筒狀空間內,與霜毛蝠實際所棲居的六燃大煙囪之空間意象十分相似,右邊高牆上的藍色投影即為六燃大煙囪內,霜毛蝠即時監控系統直播畫面影像。 (雜波創造HwH project 攝影 /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  提供) 展場光牆上的〈移動的六燃散步地圖〉。(邱筠穎 繪製 /  蔡禮安 攝影 /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 提供) 科技智慧導入六燃活化成果。(沈昕皜 攝影 / 陽明交大六燃團隊 提供) 註釋: 註釋1:六燃「新竹生博物館」自 2018 年起納入陽明交大所推動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項目。 註釋2:資料參考自「新竹六燃大事記」圖表。資料來源:陽明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於2019年繪製,2022年更新。 註釋3: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遺構建築群的文資身分陸續來自新竹市政府在 2010 年登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2014年登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遺存建築群」,以及 2019 年登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觸媒工廠」等三筆文化資產為新竹市歷史建築。 註釋4:博物館的空間不必然是封閉式定點空間,或由建築體的圍牆來界定,可以是分散多點的,可以透過身體、思想、策略的移動或想像變異來串連分散式空間。 註釋5:本文中所指的分散式博物館(decentralized museum)是指位在臺灣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分佈在高雄、新高(台中清水)、新竹三個地區,在討論其保存活化路徑時,應綜合關注建築體的保存,並與其它廠區的連結予以脈絡化,以完整地理解和詮釋其豐富的意涵。因此,本文件展所倡議的分散式、去中心化博物館,與博物館學中生態博物館所稱的「分散式博物館」(fragmented museum)在歷史發展脈絡上不盡相同。 註釋6:其餘展件包含六燃國際互動劇場紀錄片、陽明交大獨有的多媒體光桌六燃故事表演影片、七部〈六燃劇外劇〉、五部採訪報導影片、六燃新創歌曲、科技智慧導入六燃活化等實踐成果與系列出版品。 參考資料: Nora, Pierre(皮耶・諾哈),戴麗娟譯。2012。《記憶所繫之處I》 (Realms of Memory: Rethinking the French Past, Vol. 1—Conflicts and Divisions)。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高本幸和。2014。《日治時期第六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之研究》,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賴雯淑。2019。《活隱喻・活博物館:六燃文件展》策展論述。六燃文件展專刊,未出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2022六燃文件展官網。 賴雯淑編著,《 2022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那些年在屏東眷村發生的二三事:記憶收存、全民共寫的屏東故事 【博物之島新訊】共築我們的島嶼故事:馬祖就是一座博物館!
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