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網站導覽
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當期活動
歷年518活動
館所資訊
認識館所
活動資訊
當期活動
公告事項區
專業提升
課程資訊
國內外資訊
新訊
專文
徵文啟事
法令與政策
博物館法規
博物館政策與相關計畫
補助機制
補助辦法與時程
統計資訊
open API
EN
RSS
搜尋
全站搜尋
搜尋
友善
平權
在地文化
免費
:::
首頁
/
公告事項區
/
專業提升
/
國內外資訊
/
專文
選擇年代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查詢內容
搜尋
專文
在島上栽種自由的花:賴和文教基金會的音樂展演與文化實踐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每年五月彰化吹起一陣暖暖的文學香氣,下午時分踏足藝術館附近,可以聽見悅耳的民謠,唱著各地方的歌謠,背後都是說不盡的故事。 從2010年開始,一個屬於彰化的特色文學風景,悄悄生根萌芽了。以傳承台灣意識為使命的賴和文教基金會,舉辦了第一屆的賴和文學音樂節,邀請屬於地方性特色的獨立樂團,以音樂的方式來演繹賴和的文學精神,結合文學地景導覽、文化講座、文學旅行和文化市集等形成一個地方性的音樂盛會,合作對象不僅是音樂人,也包括文化組織和特色店家,以地方性的博物館帶動起鄉鎮動員,打造彰化成為一個文學城市的文化行動。 彰化是賴和的故鄉。臺北醫學校畢業後,他在彰化設立賴和醫院,時常為貧困民眾義診,被尊稱為「和仔先」。行醫之餘,賴和也推動臺灣新文學運動,並以寫實手法紀錄人民的處境,批判殖民統治之下的不公與剝削。今年適逢賴和130歲冥誕生日,第15屆的賴和音樂節將邀請國內知名的文學音樂創作者朱約信、林生祥、羅思容和吳志寧等音樂人一同為賴和慶生,而睽違十九年的鬥鬧熱走唱隊樂團也再度為賴和獻上最佳的祝賀禮,繼《河》專輯後,將發行最新的賴和文學音樂專輯《自由花》。 賴和紀念館典藏賴和的遺物、手稿及相關文獻資料。(攝影:黃淥) 深耕人才匯集成《河》 一切是從基金會長期培育青年開始。任職將近25年的執行秘書張綵芳表示:「高中是一個人的人格或內在的精神建構很重要的階段。2000年以前能在課本上讀到台灣文史的東西很有限,我們希望能夠發展出一個營隊,不只是有台灣文學史,還有從台灣發展來的歷史觀。」一開始,基金會舉辦中小學的教師營隊,希望藉由教師的教學,讓台灣意識的種子可以發芽;1996年開始舉辦高中營,爾後大專生台灣文學營隊,未料這精神卻萌芽成一棵大樹。 「2000年前台灣文學還沒有被正名,當時做了一陣子的正名運動,在沒有google的年代,有關台灣文化意識的資源取得不像現在如此容易。我們舉辦第一屆的高中營隊開始,就超過一百多人參加,當時這樣主題的營隊很少,家長紛紛把小孩送過來,由於人數超收,甚至有立委來為民眾陳情讓孩子參加營隊。」綵芳笑著說起當年的盛況。 2002年賴和基金會大專營邀請朱約信擔任授課老師,分享《鵝媽媽出嫁》文學音樂專輯經驗。(© 賴和文教基金會) 賴和高中生營隊,相當注重小組的討論,這讓學員培養了任務感和認同感,許多人第二年回來做隊輔,形成一種延續。孩子們進大學後甚至成立了台語文社團,繼續發揚營隊所建立的台灣歷史觀點。然而隨著賴和文學獎的停辦,營隊也跟著結束。在2005年最後一屆賴和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一群過去在高中營認識的青年在典禮上,自發性地以賴和的作品作曲為賴和獻唱,開啟了製作音樂專輯的契機。 當時他們正值要出國深造,離開前希望為賴和作一些事,因此籌畫錄製一張專輯。台北醫學院畢業的呂長遇,以賴和的詩詞〈相思〉譜成曲,獲得大家的青睞,中山醫學院的吳易叡寫了企劃,和呂美親、陳南宏等高中營隊同學一起著手製作〈河〉的專輯,以賴和的作品為詞寫了十首曲子,在同樣是高中營隊出身,929樂團主唱吳志寧的「切格瓦拉」錄音室錄製完成,整個行動由青年自發完成。為了籌措錄製經費,他們以賴和的白話文小說〈鬥鬧熱〉為團名,展開十幾場的全台巡迴演出,不少年長的觀眾聽得潸然淚下,一買就是十張二十張,他們因此募到專輯製作費。 2016年賴和音樂節以賴和的小說《歸家》為主題,進行音樂展演(© 賴和文教基金會) 在2009年,賴和基金會與彰化市公所共同宣布將五月廿八日賴和生日訂為「賴和日」,這是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次,以一個城市人物做為節慶的象徵精神;2010年開始每年五月舉辦賴和音樂節,每一年用賴和的作品來做一個主題的延伸,邀請在地以及台灣意識關懷的樂團來演出,並且邀請閱讀賴和的作品,如林生祥以〈面會菜〉和賴和的牢獄經驗及作品〈獄中日記〉對話。農村武裝青年和吳志寧等以土地關懷為主的樂團都是座上賓。曾經獲得世界獨立音樂冠軍的拷秋勤樂團,快節奏的饒舌加上官逼民反的歌詞,每每讓現場氣氛很嗨,有高中生聽了很感動特別寫信感謝基金會。 整個城市都是賴和紀念館 賴和精神的延續,也展現在基金會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紀念館不是靜止的展覽館,而是進行式的賴和博物館。解嚴後出生的執行長白佳琳,大學時期來到紀念館實習,而參與了吳晟老師的中科護水運動,實際走到街頭,內心很是震撼。 「從書本上讀到,和到現場看到他們實際維護的價值都有結合在一起,那個現場當下就有被打通的感覺。不覺得文學只是文學,不會和社會有任何互動,在現場發現賴和寫的東西,在現在的社會還是持續在發生。」 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白佳琳(攝影:黃淥) 音樂會之外,如何以文學來直探賴和的核心思想,且保持對外界的接觸,2007年企劃「跟著賴和去散步」,從閱讀賴和文本開始,整理出賴和文學地景,製作賴和文學地圖,開始帶文學走讀,民眾可以一邊遊覽這個城市,一邊認識賴和的作品。即便是在地民眾都會發覺,自己重新認識了這個城市。 「我們想讓大家知道彰化不是只有肉圓和大佛。紀念館很小,可是只要你走出去,這整個城市都可以是賴和紀念館。」綵芳笑說著願景。 「跟著賴和去散步」活動帶民眾走訪賴和喜愛的八卦山,並一同至賴和墓前獻花。(© 賴和文教基金會) 尋訪文協前輩的足跡 日治時期,彰化是臺灣文化協會舉辦活動的重要據點,賴和等文協成員曾在此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10月17日是臺灣文化協會創辦紀念日,10月的台灣文化日所規劃的文學走讀,以文化協會在彰化為主題。「很多人不知道文協對彰化的重要性,不知道以前曾經澎湃的年輕人在這裡做過什麼。」 2020台灣文化日彰化文協行動營,帶領參與者尋訪1920年代文化先賢的活動場域(© 賴和文教基金會) 2015年紀念館開始做口述訪談,梳理日治時期彰化文協前輩的軌跡,再統整賴和作品中的地景,繪製成文學地圖於紀念館展示,透過地圖可以知道這個城市的文人足跡。今年的文學旅行規劃四條路線,以培訓長達九個月的志工做導覽員,帶領民眾認識賴和筆下的彰化市。音樂會的周圍,邀請臺灣各地文學館舍、特色店家等,共同擺設形成鬥鬧熱文化市集。 賴和文學地圖(© 賴和文教基金會) 讓賴和走出課本,持續和當代對話 基金會透過跨界的形式,從展示、音樂、小旅行、節慶、桌遊、漫畫,再到電視劇甚至是物品開發,讓賴和八字鬍的嚴肅形象,走入生活日常,甚至成為一種潮流經典。成功的人才培力,讓基金會的人力跟著年輕化,來自年輕世代的執行長白佳琳,讓音樂會的內容更加多元,商品開發和市集設計更為活潑,歷史裡的賴和與青年於是拉近了距離。 賴和基金會與紀念館三十年來耕耘臺灣文學教育,在教育尚未本土化的年代,舉辦各式臺灣文學營隊,與民間共同推動成立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進入教科書,賴和紀念館持續扮演地方行動文化館、結合地方社區組織共同發揚台灣意識。眾多賴和的孩子們在今年音樂會回家慶祝賴和130歲生日,如今多位已經是各大學台文所的教授,臺灣文學館的研究組組長,說明賴和所從事的新文學運動,在紀念館的努力下已經深耕茁壯。而散播各地賴和的孩子們,也為傳承賴和的精神,為「自由的花、平等的樹」持續播下種子。 (執行編輯 : 黃淥)
2024/05/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