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在流動記憶中,再現龜山島故事: 海波浪 seabelongings的文化實踐之路
在流動記憶中,再現龜山島故事: 海波浪 seabelongings的文化實踐之路
作者:陳安(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在眾多宜蘭人眼中,龜山島是座象徵「抵達故鄉」的地標,但對於曾經居住在島上的龜山島人而言,那裡卻是回不去的家。1974年,政府以軍事需求為由,要求龜山島民遷村。居民們被迫離開家園,落腳於頭城大溪漁港旁的國民住宅「仁澤社區」,展開截然不同的生活。 隨著時間流逝,該如何傳承龜山島獨特的記憶與文化,延續「龜山島人」的身份認同?身為遷村後第一代的黃建圖,正以實際行動回應這道難題。他攜手夥伴進行文史保存與活化,擴大議題的討論與推廣,創造認識龜山島的多種方式,並與大眾一同想像這座島嶼的未來。 回到記憶的起點:龜山島文史調研行動 黃建圖自國中後便離開了社區,在留學歸國進入職場後,因遭逢家中長輩離世,才開始思索自己與家鄉的關係:「我對於我身邊的人了解太少,所以我想要花一點時間做跟以前不一樣的事情。」2017年,黃建圖回到了宜蘭,並邀請同為遷村後世代的兒時夥伴創立「海波浪 seabelongings」團隊(以下簡稱:海波浪),展開龜山島文史的調查與研究。 「我一開始做的事情,是與人的記憶相關。」黃建圖回憶,他從理解「人」出發,來到社區活動中心探詢耆老們的過去:「當我問他們的記憶時,他們回答的總是在龜山島上生活的日常,就表示那個遠方才是記憶之所在。」這些耆老們的話語與記憶,開啟黃建圖投入龜山島文史調研的行動。   海波浪創辦人黃建圖於印有社區耆老照片的展板前,述說其回到地方的契機。(陳安 攝影)   新世代的文化接力:讓記憶繼續傳承 事實上,早在30幾年前,曾居住於島上的耆老們便發起多場文化行動。他們組成社區發展協會,在1997年爭取復名「龜山里」,並在2001年成功讓仁澤社區更名為「龜山島社區」。居民們也在社區活動中心二樓成立「龜山島漁村文化館」,透過老照片、模型與生活物件呈現龜山島的自然景觀與文化脈絡,一步步重拾「龜山島」的名字與身份。   文化館中的龜山島模型為館內的重點展示,社區耆老與居民經常擔任導覽志工,以此模型來向觀眾介紹龜山島獨特的自然景觀。(陳安 攝影)   如今,這些曾經積極投入文化行動的地方耆老,成為黃建圖推動文史教育的最佳夥伴。黃建圖希望能讓文化深耕於土地,便與鄰近社區的大溪國小展開合作。由於該校學生多半來自龜山島社區,校長與許多家長皆贊同將地方文史帶入校園。2018年起,他與耆老們共同推行以龜山島為主題的課程,帶領孩童一起製作紅水衫等傳統工藝,認識島上特有的生活方式。 此外,黃建圖也帶領孩童回到龜山島,實際走訪村落,聆聽耆老們講述島嶼的過去。在島上,耆老們與孩童一同打寸子(註釋一)、放風箏,在歡笑中重拾兒時記憶,並讓這份記憶流動於不同世代間。在黃建圖眼中,這些經驗別具意義:「和長輩們一起玩打寸子時,可以感覺到他們好像回到了10歲的童年狀態一樣,是很有生命力的。」   過去島上物資有限,居民經常就地取材自製玩具,發展出屬於龜山島的遊戲生活,打寸子就是其中之一。每每帶地方孩童上島,社區耆老都會與兒童介紹寸子的由來與玩法。(圖片來源:海波浪seabelongings)   文化轉譯:龜山島故事的多種再現 隨著記憶持續傳承予下一代,黃建圖也逐步發展龜山島文史轉譯與推廣的多種方式,將龜山島的故事帶給更多人。2018年,黃建圖與蘭陽博物館合作,將龜山島漁村文化館近兩百件藏品進行數位典藏。過程中邀請居民一同參與,共同挑選物件、述說物件的使用方式與故事,最後撰寫詮釋資料,使物件得以再次回到其文化脈絡中。 戲劇與刊物也是記錄與詮釋龜山島的媒介。2019年,團隊夥伴卓信元以龜山島傳統祭儀「六月十五請媽祖」為背景,製作布袋戲《龜山朝日》,提供大眾認識龜山島神話故事的另一路徑,而製作過程也被記錄在地方誌《龜派》。此刊物為海波浪於2020年開啟的企劃,透過議題、歷史、物件等主題書寫,記錄龜山島的發展歷程與地方故事。 此外,海波浪團隊也積極運用數位方法活化島嶼記憶。負責海波浪數位應用的陳運成談及,過去團隊曾發展結合IP角色的線上導覽遊戲,參與者將會化做偵探,跟隨導覽路徑探索龜山島歷史,找出遷村的真相。   卓信元邀集社區耆老,與結合新創科技為名的神魔布袋戲團合作,一同製作《龜山朝日》,以新穎的布袋戲表演為傳統文化帶來新的詮釋面貌。(圖片來源:海波浪seabelongings) 近期海波浪也延續過往的IP經營經驗,與插畫家合作,將團隊走訪海村聚落的田野調查經驗轉化為連載漫畫,記錄海村中的多種生活狀態。(圖片來源:海波浪seabelongings)   讓歷史說話:從公民論壇打開島嶼的真相與記憶 在一次與耆老們的聊天過程中,黃建圖深刻感受他們對於龜山島遷村爭議(註釋二)至今仍未被妥善處理的忿忿不平。他受大林蒲遷村審議論壇之啟發,希望能將龜山島遷村議題公共化:「如果不回應這個議題,它其實就是會被沖刷,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在耆老們的支持下,2019年黃建圖發起了「龜山再朝日」審議式公民論壇,對外招募公民,與龜山島居民一同討論遷村的歷史爭議。 論壇同時也關注不同世代對「龜山島」的認同轉變。黃建圖說明:「對於這個地方的人來說,龜山島是指兩個地方。」對於耆老而言,龜山島指涉的是島嶼,但對於遷村後的新世代,「龜山島」一詞更包含了其所成長的頭城大溪龜山島社區。因此,一位參與者便以「流動的博物館」來描述龜山島,既反映記憶從島嶼流動至社區之狀態,也回應了保存記憶之願景。此概念獲得許多居民認同,而黃建圖也在2020年進一步透過「龜山島 ê 願夢」文化論壇,深化此概念的討論。   2019年與2020年的兩次論壇都採對外公開招募,吸引來自台灣各地、關注土地議題的行動者前來參與,為龜山島議題帶來更廣泛的討論。(圖片來源:海波浪seabelongings)   黃建圖強調,記憶是流動的,不應限於島嶼和社區,港口、漁市場、大溪,遷村當時部分居民前往的南方澳、花蓮,以及龜山人活動的海域都應包含在內。黃建圖後來多以「場域型博物館」打破「島嶼」一詞的範圍限制,納入更多流動故事:「當龜山島這個場域被打開後,公民、長者、專業者等不同的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反映了『博物館化』的本質是有機、是與時俱進的。」 在場域型博物館的論述下,更多熟稔於不同領域的夥伴陸續進入地方,加入龜山島博物館化的行動行列。例如宜蘭在地創作者詹越同在2021年展開「龜山島聚落數位重建計畫」,以數位科技重建島上聚落與生活樣貌。黃建圖也與北藝大美術學院合作籌劃「2024年龜山島文化運動穿越祭」,以多元的藝術形式訴說龜山島場域記憶。   「2024年龜山島文化運動穿越祭」展覽於海波浪空間展出,其中一件作品藉由攝影及文字,以第一人稱視角記錄女性魚販在大溪漁港工作的場景。(陳安 攝影)   從社區走向海洋:龜山島場域的議題展開 隨著一步步的記憶挖掘、故事再現、集結社群,黃建圖也逐步將行動延伸至場域中的海村與海洋,帶領海波浪團隊,串連相關議題行動者,展開更廣泛的海洋文化與議題推廣。採訪當日,海波浪正在舉辦「文化未來廚房」工作坊,帶領參與者將海藻剩料製成具功能性的設計品,提供參與者對於永續應用的更多想像。   工作坊找來跨域創作者Jimmy擔任講師,帶領參與者一同將剩料轉變為海洋生質材料,想像未來的海村生活樣態。(圖片來源:海波浪seabelongings)   黃建圖也期待可將龜山島、海洋議題帶給更多年輕世代。自2023年起,海波浪推動「海村青學」計畫,帶領學員探索龜山島、漁港與沿海聚落的面貌。課程不僅聚焦龜山島與大溪,也前往外澳、馬崗等聚落,從不同海村的產業型態與在地知識,了解沿海聚落的彼此連結,以及人與海洋的緊密關係。   馬崗聚落為海村青學的聚點之一,聚落中也有與龜山島連結的場景和故事,參與者會跟隨海女的步伐,瞭解其依海而生的生活樣態。(圖片來源:海波浪seabelongings)   從島嶼到海洋、從耆老到青年世代、從田野調查到數位創作,黃建圖敞開了參與「地方」議題的路徑,歡迎任何與地方共感的人,都可以成為「認同的共同體」的一份子。對於未來,黃建圖期待透過持續行動,擴大龜山島場域議題,與更多夥伴及參與者,構築多元的當代沿海聚落生活型態。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註釋一:寸子是過去龜山島人自製的童玩,由兩件一組的木製寸子與寸棒組成。遊戲時,居民會將寸子放於地上,並手握寸棒敲打寸子,當寸子彈起時,再用寸棒將其擊出,最終會以擊出距離的遠近來判斷勝負。 註釋二:遷村當時,政府曾允諾未來居民可隨時返島,因此居民起初認為只是因暫時的軍事需求而不得不離開,待情況好轉後定能回到島上,便未帶走大部分具紀念性物件,祖墳也都留在島上。然國防部卻以不當辦法徵收土地,在未事先告知下將龜山島列為軍事管制地,並要求居民於期限內遷祖墳,未遷者也不得以祭祖為由返島,使得居民無法回到家園。曾經坐落於島上的房屋聚落,也因軍事建設而不復存在。
2025/06/11
延續文化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北海道愛努文化博物館與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的啟示
延續文化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北海道愛努文化博物館與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的啟示
作者/攝影:張至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感謝日本吉原秀喜先生提供詳細的資料與書信討論,吳立涵協助翻譯;博物館同仁林佳靜提供的資料與經驗分享、討論。 環境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基底,也是文化發展的憑藉,唯有永續的環境才會有永續的文化,當代的博物館對於環境意識的覺知,採取不同的實踐方式。本文介紹北海道平取町的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傳統生活空間再生」IWOR構想(「IWOR」是一個愛努族詞彙,意指「傳統生活空間」。)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繪本產出歷程,探討博物館中「環境意識」的實踐樣貌。   愛努文化博物館的人與自然共生計畫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Nibutani Ainu Culture Museum)位於北海道平取町,是一座保護當地愛努文化,致力於保存、紀錄、展示與傳承的地方性博物館(町立)。愛努族是日本的原住民,大多居住在北海道的北部島嶼。據2017年的資料記載,約有1萬3千名愛努人居住於北海道地區。從歷史上看,愛努人經歷的艱困處境與世界上其他原住民類似,包括日本人的長期殖民統治,政府的同化政策、社區遷移、疾病傳播、人口減少和制度性的歧視等。直到2019年,日本訂定《愛努人促進法》才被承認是日本的原住民族。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的文物主要來自文化領袖萱野茂(Shigeru Kayano),其推動愛努民族運動,從1950年代開始蒐藏文物,20年間收集了約2千件愛努生活文物,並建立一間小型文物館。在平取町和北海道愛努人協會的支持下,「二風谷愛努文物館」於1972年開幕,該館於1977年移交平取町管理。到1980年末,隨著二風谷水壩建設的進行,平取町計畫在政府資助下建立一個新博物館,於是購買了萱野茂大部分的收藏,並於1992年開設了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館內分為4大區域,展出愛努人的生活、農耕與狩獵等糧食供應方法,以及愛努文化獨特的工藝技術與生活藝術,對自然的信仰與祭儀,以及與北海道自然生態共生的智慧。 2019年8月,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辦理「在地・文化」史前館與日本北海道環境教育工作坊,目的是探討博物館如何投入專業研究之下的知識轉換,協助解決環境議題。在工作坊中,任職於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的吉原秀喜先生分享「北海道平取地方的愛努博物館IWOR構想與愛努文化的環境與景觀」。簡而言之,日本北海道沙流川流域推動的IWOR傳統領域網絡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共生,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示範場域。在「人與自然共生」方面,重視與自然調和的生活方式,持續可能的「共生開發、地方振興」目標。在「多元民族共生」方面,以愛努族為首,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共同建構繁榮的社會。在「多元文化共生」方面,尊重各種自我認同、歸屬感與生活方式,讓不同志向或價值都能朝其目標前進。博物館在空間提供、人才培育和愛努族展示上,每一項都參與其中。具體而言,該館推動內部的族群凝聚和社群培力,更向外推廣愛努族文化。 我們發現以上愛努族「傳統生活空間」理念,最重要的是「環境」,透過傳承、學習(學習的場域),讓愛努族傳統的生活文化得以傳承。透過調查、研究(嘗試的場域),讓愛努族傳統的生活文化在當代重現。透過採集、狩獵(取用於自然的場域),取得愛努族傳統生活文化不可欠缺的素材和資源。透過發展、交流(對外傳播的場域),進一步體驗並理解愛努族的傳統生活,進行更廣泛的交流。透過生計、生產(居住的場域),活用愛努族的傳統生活文化,以進行社區營造。唯有保存這些「環境場域」才有「文化復振」或「文化保存」的可能。   史前館與部落族人的兒童繪本計畫 史前館立館宗旨是希望藉由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啟發大眾認識臺灣豐富和多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史前館「環境意識」的實踐是以「環境教育」面向推動。〔註〕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張至善 攝影)   卑南遺址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2014年與2015年,卑南遺址公園與史前館康樂本館分別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遺址公園早在通過認證前,就一直進行環境教育,保存與推廣臺灣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自2005年起展開民族植物的調查、種植與展示工作,提供民眾與部落族人進行文化學習與傳承的場域。館方也彙集調查成果,出版相關的書籍與繪本,如《卑南族的家與植物》,不僅保存部落重要的傳統知識,同時也提供部落學校進行文化傳承課程的教材。除了保存傳統知識外,遺址公園也結合專家學者、部落耆老及文化教師,辦理傳統生態知識的推廣活動,不僅讓一般民眾有機會認識在地文化與知識,部落族人也透過參與相關的推廣課程,進一步學習並增進對自我文化的認同。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是2013年出版的一本兒童繪本,繪本籌備近一年,調查、紀錄卑南遺址周邊部落的傳統地名、空間記憶,講述部落祖先都古比斯為了族人生活,奮勇前往卑南溪(今卑南鄉嘉豐村附近)三度引水的故事。經過與耆老多次討論後,與南王國小六年級「傳統生態智慧環境教育課程」結合,多次進行現地踏勘、耆老訪談,最後由部落畫家陳冠年繪製完成。這個故事反映部落祖先的環境觀,讓後代子孫了解卑南大溪的地理環境與多變特性。學生們在自然環境的探訪學習中,結合文化意涵與耆老智慧,啟發對土地的情感,並發展出在地意義,走在這裡就像和祖先同行。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繪本(張至善 攝影)   只有環境長存,文化才能延續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所提出的「傳統生活空間再生」IWOR構想,期待地方博物館是發動傳統生活空間計畫的樞紐,負責傳統領域相關的人才培育、整備各種傳統領域核心的文化設施,並善用傳統領域進行教育、開發、交流等相關事業。史前館則是以環境教育結合地方學校、社區,讓參與的部落族人能有進一步學習並增進文化認同的機會。史前館《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繪本具有藝術創作與傳統環境知識、生態教育等多重意義與價值,引導人們思考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為部落文化永續發展另闢途徑。我們看到在地社群、居民參與是當代博物館「環境意識」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兩個例子在實踐中重視原住民的環境觀,標示出人在環境中的位置,人類並不在環境之上,而是在其中,唯有環境長存,文化才能延續。 註釋: 中華民國行政院環保署於中華民國99年6月5日所頒佈之環境教育法。「環境教育」是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
2021/05/05
臺灣原民館的走向
臺灣原民館的走向
作者:李莎莉(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北投文物館館長) 緣 起 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是什麼? 臺灣各縣市常見有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一般多簡稱原民館)的設置。它多數位於原住民族分布密集之地方鄉鎮內,主要功能為呈現在地部落社會、歷史、及文化。設立原民館是為了使基層地方都能擁有一座社區博物館,充分吸納民眾參與,且足以永續經營。簡單地說,它就是一個文化據點。原民館的多元屬性,一方面展現出臺灣原住民族豐富的在地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亦可發展成為社區重心和旅遊資源提供處,為地方帶來經濟效益。理想上,原民館除了應具備傳統博物館的典藏保存、研究詮釋、展示規劃、教育推廣、休閒娛樂等五大功能之外,更須兼顧經濟產業的第六功能,進而結合觀光來振興地方產業、活化社群,最終更能發展出地方族群獨特風格,並成為人們的文化認同地標。 原民館如何興起?    1998年,臺灣省政府開始推動「一鄉一特色」政策。精省後,相關業務移撥至今原住民族委員會(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該會於1999年推動「原住民文化振興發展六年計畫」,將補助地方興建原民館列入開發計畫項目之一,藉以充實鄉鎮的文化設施,創造原民社區/部落新活力。該會於2005年提出「原住民文物(化)館改善計畫」,其目的在整合並善用地方資源,以達活化文物館之效。透過文化(物)館的設置,除能保存原住民傳統文物、記錄部落的文化發展歷史之外,同時能成為地方鄉土教學、部落教育之自我學習與成長的場域。自1998到2007年,原住民族地方政府陸續申請興建了29座原民館。當時有23座公辦公營,6座委託民間團體、協會或學校經營管理,目前則為全國各縣市地方政府所主管。   全國29座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分布圖   發 展 輔導策略 自2007年開始,在原民會指導下,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簡稱原發中心) 承接起原民館活化計畫,委外尋求博物館專業團隊進行輔導,協助原民館的業務推動。在資源整合上,結合地方政府之文化藝術活動,帶動地方文化與經濟之發展。為了有效解決問題並推動活化原民館,至2017年已推動了10年「地方原住民族文化館活化計畫」。這10年間有9年的輔導團隊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在多方積極努力下,各地方原民館經營管理成效日漸彰顯, 原民館包括定位策略、發展策略與行銷策略在內之整體策略發展定位/定調路徑如下:   原民館整體策略發展   輔導團隊有機會承接這項極具意義的工作,從近程的摸索階段,先經基礎輔導與人才培力之後,進到中程的-成長階段,再透過實務操演與整合資源的「大館帶小館巡迴展」,從而進入長程的茁壯階段。看著全臺如此多館舍從被污名化為「蚊子館」到今天已然遍地開花,有了具體豐富的內涵,我們更加相信輔導策略運用的成效,目前更且朝永續經營目標邁進。 第一座設置完整典藏庫房的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李莎莉攝於2010.8.18) 擁有研究人員的臺東縣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李莎莉攝於2017.9.16) 苗栗縣泰雅文物館舉辦穿越與穿新泰雅織品藝術巡迴展 (李莎莉攝於2017.10.2) 凱達格蘭文化館的教育推廣-動手翻翻看 (李莎莉社於2014.7.8) 擁有專業舞團的桃園市原住民文化會館 (李莎莉攝於2010.8.18) 最早建置完善禮品坊的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 (李莎莉攝於2013.11.14) 目標 活化原民館的計畫,係整合地方造景、造產與造人資源,由「營運活化」、「文化培力」與「產業加值」三大價值加值應用模式進行。輔導團隊協助並引導主事者、館員及各縣市鄉鎮相關承辦作業人員等,完成了具備博物館專業運作的思維,以及正確經營理念與方法的基礎任務。再者,更積極達到活化目標,推展、傳承原住民族文化,整合運用產官學媒資源,帶動原住民族經濟產值,推展文化觀光等價值。   走 向 穩定、成長、永續 (一)定位與特色明確 擬訂「各館所年度營運計畫書」,針對定位策略、發展策略、行銷策略推出年度計畫。 每年進行「觀眾滿意度的問卷調查」,暸解參觀者的屬性及年齡 層等,再針對主要參觀者進行各項服務,提增營運管理的發展。 依照既定方向,主動蒐集或徵集相關資料、老照片對照展 品,豐富並發揮館所特色。 (二)人事機制需穩定 10年來各館所只有一位臨時駐館策展規劃解說員,在一年一聘或隨著長官去職的體制下,其穩定性始終不高,另清潔維護員又由主管單位自行聘任,搭配上常見困難,整體人力更顯不足。 原民館若要健全營運,至少需要6位館員。建議以考試方式聘用正式館員,同時長期編列名額與經費。或亦可委外管理經營,如此方能較穩定成長。 原住民特考已編列「博物館員」的名額,請各縣市鄉鎮公所承辦單位能提出名額需求,以延攬博物館專業人才。另外,原民會組織條例或可修改,明訂博物館專業人員或教育人員的任用名額。 (三)專業設備與經費 主管機關應制訂中、長程計畫,在軟、硬體設備方面,逐年編列預算經費供各館運用。 擁有恆溫恆濕的典藏庫房及展櫃,才能有效維護保存各館珍貴的典藏文物。 鼓勵、訓練各館所館員具備策展及撰寫計畫書能力,有系統地向其他公立單位或民間企業尋求贊助。 (四)行銷推廣與宣傳 新媒體的運用,網路、APP、QRcode的行銷宣傳必須落實。 結合產、官、學、媒的資源整合,如原民台製作原民館的專集或節目,或與各館教育推廣或藝文展覽、文創產業等結合宣傳。 制訂標準行政作業流程、合理健全的委外經營機制,檢討適法      性,使各館或委外單位有所依循,繼而協助館所周邊的發展,如禮品部、餐廳的設置、工作坊的進駐、藝術市集的推動等。 (五)資源整合與發揮 以國家級原住民族博物館為中心,運用衛星城的概念,一起推動與發展。 落實「大館帶小館」的機制。由主管單位積極向各公私立博物館,爭取建立軟、硬體資源共享,以達文化教育推廣的功效。 原民會盤點既有的「駐村藝術家成果展」、「兒童繪畫成果展」、「教育成果展」、「產業成果展」、「文化創意產業」等,規劃巡迴至各原民館展出,以豐富各地方社區的文化內涵。   更多資訊: 原展群博:全國原住民族地方館家族 (Facebook) IPCF-TITV原文會 原視 (2017.4.21) 地方文化館活化計畫 舉行啟動說明會 (YouTube影片) 首圖來源;CC BY-NC-ND 2.0 
2019/05/15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