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專文

從覺察、反思到行動: 自然史博物館的守護地球大作戰!
從覺察、反思到行動: 自然史博物館的守護地球大作戰!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人類的存在之於地球歷史不過短短一瞬,但大量的人為活動帶來氣候變遷與環境破壞等複雜且棘手的全球性問題(Dillon et al., 2016)。對自然史博物館而言,其肩負的當代任務,即是積極闡明環境的困境,促使大眾與自然產生緊密連結,進而引發反思與實際行動(Krishtalka & Humphrey, 2000)。 2024年國立臺灣博物館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皆以環境議題策劃特展,分別推出「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特展」(展期2024/07/10 ~ 2025/04/13)與「未來戰士—永續地球環境特展」(展期2024/08/20 ~ 2025/08/31)。本文將探討兩檔展覽的展示敘事,以及如何以多媒體科技、闖關任務等途徑強化觀眾的互動及參與。 「氣候行動展」利用3D光雕投影技術,呈現極地下雨與冰川崩解的情形。(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敘說水質汙染、水資源過度利用等環境危機。(林琮穎 攝影) 環境議題的主題聚焦與敘事脈絡 首先,兩檔展覽都向觀眾揭示環境危機,強調人類應團結採取「行動」並做出正確選擇,努力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兩個案例的展示敘事也頗為類似,均先展現地球之美,接著陳述當下地球環境面臨的危機,及其與人類的交互關係,最後呼籲觀眾行動,強調行為改變對減緩環境困境的重要性。 「氣候行動展」聚焦於氣候變遷課題。以極光與鯨群的壯麗景觀為序曲,隨即呈現冰川崩解的震撼情境具現氣候危機。展覽一方面闡釋氣候變遷、溫室效應、極端天氣事件等科學知識,也剖析地球暖化對全球與臺灣的衝擊,強調人類活動不斷加劇此現象。此外,展覽也敘說氣候變遷對極地與海洋生物的威脅,以及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最後,由全球、臺灣、個人等不同角度,呼籲觀眾以減碳行動翻轉現況、共創淨零未來。 「氣候行動展」結合裸視3D顯示技術,呈現海洋生物的生存危機。(林琮穎 攝影) 「氣候行動展」於複雜的科學知識展版上,添加頗富趣味的光雕互動投影。(林琮穎 攝影) 而「未來戰士展」則討論廣泛的環境議題,從地球環境的特性出發,說明這顆星球雖然宜居,卻因人類活動而導致許多環境危機。據此,展覽從大氣、水圈、陸地、生物圈等面向切入,羅列共32個數十年來臺灣及世界各地的實際案例,並探討相關的人為活動。隨後,展覽由全球尺度提出改善問題的行動目標,更從個人層面描述我們該如何改變日常生活,以實現地球的永續發展。 「未來戰士展」以地球的宜居特徵與地球因人類所受到的劇烈影響作為展覽引言。(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簡介海洋漁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提供相對應的改善方案。(林琮穎 攝影) 反思之後,如何改變? 展覽除了提供客觀事實,喚醒觀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該如何進一步建構出具可行性的行動策略,賦權觀眾在環境保護上有更積極的行動(Blond, 2018)?兩展覽皆採取多元的手法設計支持展示敘事,並強化觀眾的參與及互動程度,觸發深度的覺察與反思。此外,兩展覽皆以多元尺度闡述改善方案,呼籲觀眾採取團結且積極的改變行動。 「氣候行動展」透過大量的多媒體科技,為觀眾營造身歷其境的沉浸體驗。例如善用多種投影技術展現極地的壯麗與危機、生物的生存挑戰、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等。另外,展覽也規劃實體與數位互動裝置,像是光雕互動投影、模型感應、藝術共創等,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複雜的環境議題等,轉化為富含趣味的互動形式。 展覽以全球視角探討「減緩」與「調適」等兩大面對氣候變遷的策略,同時回應臺灣的社會脈絡,說明如何透過能源、產業、社會、生活等面向的行動,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 「氣候行動展」將六種日常生活情境發展為互動小遊戲。(林琮穎 攝影) 「氣候行動展」透過模型感應裝置使觀眾意識到人類活動與暖化的直接關聯。(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則設計了太空人尋找適合移居的星球的虛構故事背景。展覽中,調查團隊將這顆星球的環境現況調查成果撰寫成日誌。據此,整體展場設計如同太空艙場景,整合調查日誌、生物標本、圖表、模型、影音、簡易操作的裝置等,帶領觀眾探尋世界各地的環境危機,以及相關聯的人類活動。 展覽聚焦能源使用、工業活動、漁業活動、基礎建設與資源取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並提供相應的改善方案簡介,並進一步介紹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2030全球行動目標,作為改善環境的行動指引。   「未來戰士展」結合日誌、生物標本、模型等展示,說明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危機。(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營造日常情境,促使觀眾接受「生活升級」任務,改變生活習慣。(林琮穎 攝影) 兩展覽也邀請觀眾關注自身的日常生活,包括飲食、消費、資源、交通等多個層面,號召觀眾在日常中實踐減碳行動。「未來戰士展」更於展覽尾聲的留言區,鼓勵觀眾分享對友善環境行動的創新構想,進一步強化參與程度與行動意識。 從展覽手法來看,「氣候行動展」善用大型多媒體,以震撼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氣候危機;而「未來戰士展」則因為涵蓋多樣的環境危機,案例的論述或設計尺度皆較小,導致觀眾可能對於各項議題僅有表層的認識。但是另一方面,當展覽討論日常生活實踐時,相較於「氣候行動展」擇取生活中各面向的特定情境設計遊戲,「未來戰士展」則善用大量衣物、家電等生活用品,更系統化且具體的傳達呈現濫用資源議題,筆者認為能讓觀眾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以闖關任務轉化環境議題 兩檔展覽不約而同地設計了闖關任務,邀請觀眾利用手機參與互動。「氣候行動展」的闖關任務由漢森博士與厄斯兩個角色展開,隨劇情發展,觀眾必須協助厄斯找回真實身分。整體關卡配置依循展場動線,觀眾在解題過程中,透過閱讀展版、實際操作互動裝置等,深入探索氣候危機與行動策略。 「氣候行動展」任務的最後一關,即是透過手機與「彩繪未來」機臺聯動,進行減碳元素的彩繪創作。(林琮穎 攝影) 「未來戰士展」則基於其虛構故事框架,邀請觀眾加入「未來戰士」的行列,一同在展場尋找環境危機的發生原因與改善對策。展覽亦為不同年齡與需求的觀眾提供多種探索任務路徑,觀眾能攜帶實體學習單自主學習,或進入展場跟隨日誌的指引探索。 「未來戰士展」的任務機臺透過測驗賦予觀眾未來戰士角色,開啟探索任務。(林琮穎 攝影) 這兩個任務雖採用關卡推進的遊戲化形式,其本質仍是對照展覽內容設計的問答題,筆者認為若能善用更多遊戲要素,如善用團隊互動機制、高度投入故事情節的角色等,或許能促使觀眾更加沉浸的體驗。 小結:未竟的環境行動 總體而言,兩展覽皆展現了自然史博物館在環境議題上的實踐力,透過展示敘事與互動裝置引導觀眾覺察現況、反思人類行為與環境危機的關聯、採取實際行動。當談到淨零排放,人們可能認為這是政府與企業的責任,而兩展覽皆以個人角度闡明多種日常生活面向的行動策略,提供觀眾可行的實踐指引。 然而這也引發筆者進一步思考,人們在實踐環保行動時的阻礙,可能不僅是缺乏明確的行動方案,而是難以覺察具體且立即的成效,卻僅感受到生活的便利性減損,又或是發現仍有許多人仍漠視環境議題的無力感。面對如此困境,該如何激發人們持續行動?期待未來博物館能持續開展聚焦環境議題的展示教育實踐,透過更多樣的敘事切角與展示手法,呼籲大眾能更加團結、採取更為積極的行動。 (執行編輯:黃淥)
2025/03/04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