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展版文字中的情緒流動: 「展版大解密!」講座紀實
展版文字中的情緒流動: 「展版大解密!」講座紀實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展品、展示場域、動線與燈光等要素構築一檔完整的展覽,其中展版文字如何引導觀眾理解展覽論述,進而影響觀眾的情緒與體驗?文化部博物之島於2024年8月24日辦理「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以「展版大解密!展覽文字如何影響觀眾情緒與學習經驗」為主題,由陳佳利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廖敏秀副教授、林玟伶助理教授、Eilidh Johnstone助理教授以及博物館研究者黃淥,一同討論展版文字如何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譯文又如何影響不同語言使用者的觀展體驗。   困難歷史展覽中的共感經驗 近年博物館溝通模式轉向,開始強調情感在展覽中的作用力,利用展示技巧激發觀眾產生情感經驗的情感策展(Affective curatorship)逐漸興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林玟伶助理教授,以國家人權博物館「天曉之前—思念文物特展」為例,探討觀眾面對困難歷史展覽的情緒反應。此展覽跳脫以大歷史時間軸敘事的傳統策展方式,轉而營造親情、友情等主題的情境場景,並展示多位政治受難者遺留的生活物件、詩歌或樂曲。藉由物件、文字與策展技術的協作,呈現各種既濃烈又深沉的生命故事。   「天曉之前—思念文物特展」自2023年10月20日至2024年9月1日期間,於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展出。(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根據林玟伶對觀眾的訪談研究,具有真實性與情感渲染力的文物、證詞、詩作、歌詞及書信能觸發觀眾悲傷、感動等多種情緒,從而創造不同程度的共感經驗。但林玟伶也提醒,展示需要搭配展版文字補充相關脈絡,才能加深觀眾的印象,建立緊密的情感連結,也能避免觀眾在強烈的情感聳動( sensationalism )作用下,無法產生進一步的批判反思或行動意識。   在物件與文字的雙向共鳴中相遇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的黃淥,則介紹日本漢生病資料館面臨漢生病院民逐漸凋零的情況下,在展覽中如何結合物件及展版文字,創造出彷彿與院民「相遇」般深刻的觀展體驗。 在「生活的設計:漢生病療養所中的自助具、義肢、補裝具與使用者們(生活のデザイン ハンセン病療養所における自助具、義肢、補装具とその使い手たち)」特展中,策展人將院民親手製作的義肢等器具以貼近原使用情境的方式陳列,讓觀眾感受院民的日常生活經驗。同時,透過將器具與院民的訪談口述、詩詞創作並置的展示手法,讓物件及文字相互對話,形成雙向詮釋的共鳴關係。黃淥認為,這種展示手法並非以理性知識傳遞意義,而是通過詩意與情感來引發感受,在物件及文字共創的虛實交錯中,讓觀眾擁有多重的想像空間。這種展示方式避免呈現出特定的、單一的院民形象,而是建構出複數而異質的主體,充分展現出人性的複雜與可能性。   展覽將院民的義肢、拐杖、詩作、說明文字並置,創造多重想像空間。(黃淥 提供)   轉譯的挑戰:展版文字翻譯與觀展體驗 展版文字是觀眾理解展覽論述的重要媒介,如何利用精簡易懂的文字傳達意涵至關重要。然而,展覽不單面對本國觀眾,也會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觀眾,因此展版文字的外語翻譯對觀展體驗的影響成為博物館不可忽視的議題。Heriot-Watt University語言與跨文化研究廖敏秀副教授表示,翻譯是為了讓觀眾理解展覽意義,但用源自不同文化脈絡的語言指稱同一件事物,本身就是件不易之事;又須注意用字遣詞是否會造成文化或社會意涵上的誤解,導致展覽調性改變,更讓翻譯工作更具挑戰性。不過展版文字若能與展品、展示空間巧妙搭配,或能補足因社會環境與個人背景差異而導致的理解落差。   大英博物館館員在X上提及於展覽中使用過多亞洲音譯姓名容易讓觀眾感到困惑。此說法引起亞洲人反感,認為館員不尊重亞洲文化。(廖敏秀 提供)   廖敏秀強調,博物館是多模態空間(multimodel space),展版原文文字與翻譯文字並非脫離展示環境單獨閱讀,而會和展場中其他符號資源共同生成完整的意義。如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將反轉的展版文字置於標題文字後,觀眾須透過後方的鏡子才能看見正序的文字內容。藉此特殊的展示方式吸引觀眾注意,並透過「反轉」、「隱藏」行為本身的含意,引導觀眾看見、反思隱於字詞下的真實歷史。 觀眾須透過鏡子的反射,才能看清寫於「軍事法庭」後的文字描述。(廖敏秀 提供)   跨文化的難題:翻譯如何造成觀眾的情緒感受落差? Heriot-Watt University語言與跨文化研究的Eilidh Johnstone助理教授曾到臺灣進行研究,她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案例,分析臺灣觀眾與外國觀眾分別觀看中文、英文展版後,產生的不同情緒感受。研究發現,展覽中一段描寫鶯歌早期陶瓷工匠生活情境的詩作,帶給兩者明顯的情緒落差:臺灣觀眾大多因生動的描述而感動,外國觀眾則沒有明顯的情緒起伏。Johnstone認為,平鋪直敘且直白的英文譯文,無法傳達中文詩作原有的詩意及意境;不同文化背景也導致臺灣觀眾對父子在窯場工作的場景感到懷舊,外國觀眾則對童工一事產生疑惑。   展版文字的翻譯難以完全重現原句語言描述及文化脈絡下的意境,使閱讀不同語言展版文字的觀眾出現情緒落差。(Johnston 提供)   Johnstone也說明,觀眾的好奇心是影響展版文字情緒傳達力的重要關鍵。物件向來比文字更吸引觀眾目光,唯有觀眾對展示內容感興趣而停下腳步時,展版文字才有機會牽動觀眾情緒。而展版文字若能提供新奇的知識,或是引導觀眾重新觀察物件細節,也能提升觀眾的注意力及資訊吸收度,創造更吸引人的展覽。因此,要為展版文字與物件建立連結,才能進一步發揮展版文字的力量。 講座最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的陳佳利教授也回應觀眾提問,補充撰寫展版文字的重要原則:為了提升觀看的舒適度,展版文字應大小適中、字體與色彩明確清晰,並避免光線反光影響可讀性。此外,展版文字內容應簡潔易懂,盡量將重要資訊至於前方並減少抽象字眼,也需避免過度評論而影響觀眾自行建構意義。 展版文字肩負詮釋、轉譯、溝通的重要任務,也時刻撥動觀眾情緒,是展覽不可或缺的一環。博物館從業者若能將展版文字與策展技巧巧妙結合,相信能更助於傳達展覽核心論述,創造更加精采的展覽內容。   (執行編輯:黃淥)
2024/11/02
你的感覺很重要!了解博物館中的觀眾情緒研究
你的感覺很重要!了解博物館中的觀眾情緒研究
作者:林玟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你注意過參觀博物館時的情緒嗎? 博物館與遺產地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場域。有研究者稱之為記憶劇場(theatres of memory),將博物館藏品、遺址作為文化工具,以刺激記憶並創造回憶【註1】。情緒與記憶的關係密切,研究「博物館經驗」的學者John Falk(2009)提到情緒應該影響觀眾決定是否參與博物館的展覽與活動,並且維持興趣以引發學習,甚至可能影響博物館體驗後的記憶。過去的觀眾研究多著重在觀眾是否吸收了展覽內容,以認知的結果等同展覽的學習目標,而近年來興起一波「情緒轉向(emotional turn)」,越來越多研究者注意到情緒在博物館中的力量。 【博物之島新訊】來博物館療癒BAR!博物館加入社會心理健康體系的潛力   然而,情緒(emotions)與情感(affect)被視為主觀且複雜的,有時難以描述,似乎難以分析,如何得以研究?首先需要指出,廣義的情感研究(affective study),涵蓋情緒與情感,兩字略有差異但彼此相關:情感被認為是先於人格和意識的一種原始「直接感覺」,而情緒則產生於個人被情感影響,對這種感覺的標籤化,是一種情緒狀態(例如,快樂或悲傷)(Varutti, 2023)。我們把情感研究的取徑座落在光譜兩端,一端將情緒視為具有普世性,知名的心理學家Paul Ekman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一書透過研究臉部表情與生理學,提出全人類共有六種基本情緒:快樂、憤怒、恐懼、悲傷、厭惡和驚訝;光譜另一端則認為情緒是社會建構,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中受到文化所調節。 藉此光譜,我們可以關照不同博物館觀眾研究所在的位置,理解研究情緒切入的角度。例如Abaidoo & Takyiakwaa (2019)以留言本的方法研究黑暗遺址遊客的情緒反應,提到參觀者因其身份認同產生各式情緒,例如:震驚、悲傷、氣憤或感恩;作者主張參觀者情緒與自身背景呈現高度相關,而留言本作為提供情緒抒發的好方法。另外,Watson(2018)提到觀眾在博物館與遺產空間會受到「情感規則」影響,人們據此塑造他們的情感並對他人的表達做出反應,作者以美術館為例,即使一些美術館希望鼓勵觀眾對參觀藝術採用更多感覺而非傳統審美的規範,這對於習慣使用傳統文化符碼來鑑賞藝術的觀眾可能不習慣,甚至感到不自在。 位於德國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Memorial to the Sinti and Roma of Europe Murdered Under National Socialism)地下的展覽室,在展示最後放著留言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因自身國家的現況而寫下留言。(葉家妤 攝影)   作者整理現有對於情感與情緒的觀眾研究,將研究問題分為三個面向:觀眾如何與博物館產生情緒互動?哪些展示方式得以激發情緒?情緒與學習的關係為何?透過觀眾研究,我們可以回應這些問題。   為什麼我們選擇不看部分展示?多層次的情緒參與互動 所謂「睹物思情」,我們同意博物館與遺產具有喚起情緒的能力,而並非所有情緒都對於觀眾深層參與有所助益,情緒可能會阻礙觀眾的參與。Smith(2020)在其「情緒遺產:觀眾參與博物館與遺產(Emotional Heritage: Visitor Engagement at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一書中,研究情緒反應來探索它們如何阻礙或促進觀眾的參與,以及它們在構建觀眾參與的意義創造中所扮演的角色。Dudley(2017)以墨爾本博物館在2008年推出的「心靈:進入迷宮(The Mind: Enter the Labyrinth)」常設展為研究個案,展覽試圖挑戰觀眾對常態(normality)的態度,其中心理健康的議題是展覽探討腦與心靈(brain and mind)的其中一個主題。作者將情緒參與分為五個層次,積極型不參與(Active disengagement)、消極型不參與/基本的參與(Passive disengagement/ basic engagement)、以資訊為基礎的參與(Information based engagement)、中度參與(Medium engagement)、深度與同感的參與(Deep and empathetic engagement),作者希望透過觀眾研究了解觀眾如何與為什麼極力去切斷,與展覽中有關心理健康展件的深層情緒參與。 研究發現172位觀眾中有極高比例的觀眾,對於面對情緒的素材採取情緒疏離的參與(emotional disengagement)。舉例來說,當觀眾知道某類的展品有激起情緒反應的特質,因此明確表明不參與。意味著這類受訪者過去有過強烈的情緒反應。然而,他們無法保持情緒上的分離感促使他們嚴重抽離。有位觀眾提到「我很難去閱讀有關心理健康的展區,因為我自己深受憂鬱所苦,我認爲這些內容太衝擊了!」;本文作者以Dudley的情緒參與架構進行的觀眾研究也呼應這個結果,從國立臺灣博物館「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2020-2021)研究發現,當展示內容具有血腥、虐待等畫面,有些觀眾會以積極型不參與(Active disengagement)的策略,直接阻斷情感參與,包含展覽中關於臺南抹香鯨鯨爆事件的照片,或是影片中有獵鯨殺鯨的過程。觀眾皆認同這是很重要的議題,但因為知道會激起強烈情緒反應,而選擇不看(林玟伶,2020)。 臺博「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展覽現場。(賴鵬智 攝影,flickr,CC BY-NC-ND 2.0)   Dudley(2017)分析造成低度情感參與的原因,其一,觀眾並沒有尋求擴大他們對既定敘事的看法,而是希望重申自己的自我意識和對某些想法的承諾,而不是挑戰或破壞他們。其二,作者認為可能是心理健康的題材在博物館出現,挑戰觀眾對於正常博物館該是怎樣、如何運作與表現的認知。   情感策展:研究展示與情感的關係 越來越多的研究探討博物館展示與敘事方式如何喚起情感認同,Varutti (2023) 提出情感策展(affective curatorship)的概念,代表專門旨在影響參觀者情感的策展方法,包含在展覽主題、活動、設計和感官相關的策展實踐中利用情感力量。胡齊峰(2017)探討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展示技術如何「召喚」觀眾的情感,讓觀眾能夠感受受難者的情感與遭遇,進而在參觀後能對人權議題付出關注和行動,研究者認為博物館透過受難者的觀點與故事的展示,能夠觸發觀眾情感上的認同與共鳴。 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復舊展示(胡鈞怡 攝影)   蔡振家、杜薇與陳佳利(2017)以賴和紀念館為研究個案,探討文學主題音樂對於觀眾參觀經驗與回憶的影響,作者針對20位觀眾進行兩次訪談,包含觀展後的訪談以及參觀一個月後的追蹤訪談,了解博物館展示在音樂的運用,能夠有利促進情感共鳴,強化對展覽長期情感記憶。 Bull & Angeli (2021)提到情緒平淡的反應可能會關閉觀眾對展示內容批判性的參與。他們的研究結果說明,在黑暗遺址採用世界主義的論述方式,強調對他者的同理心,雖然成功地促進觀眾對他人的一般性悲傷情緒,但可能無法引發變革性的經驗,而這些變革性經驗可以激發批判性思維和反思,從而改變觀眾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博物之島專文】幽暗步向光明的人權之旅—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的創傷修復術   情緒在學習的作用力 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已經對於情緒與學習進行許多探討,博物館領域中也有學者呼籲將情感作為總體學習成果的一部分,主張認知知識(訊息、事實)不能與情意知識(情緒、感覺、價值觀)分開(Hooper-Greenhill, 2004)。Falk & Gillespie(2009)以美國加州科學中心特展「雞皮疙瘩!恐懼的科學(Goose Bumps! The Science of Fear)」為研究場域探討情感在促進與提升對科學學習的作用力。該展覽本身特別設計來喚起觀眾的情緒經驗,包含具有挑戰的區域,直接讓觀眾體驗掉落、電擊、對昆蟲的恐懼。研究者將觀眾分為有無看過展覽的實驗組與對照組,使用心理學家James Russell 的情感圖譜(Affect Grid)來研究觀眾參觀後的情緒狀態。研究結果顯示出兩類觀眾在情緒喚起上的差異,特展參觀者與對照組的差異在於,前者在展覽中產生更為高漲的情緒,且透過研究者的追蹤訪談發現激動人心的體驗所喚醒的情緒,可能會導致觀眾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發生長期的積極變化。   觀眾情緒研究,促使博物館更有情感 上述的文獻與案例介紹,顯示學者和博物館實踐者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促使觀眾有意義的情緒參與,並挑戰既定的歷史敘事以及自我和他人的認知。了解觀眾如何在博物館中建構意義與情緒參與,有助於豐富觀眾參觀經驗,且能夠更加有效的與觀眾溝通。博物館觀眾的情緒參與是一個新興且有潛力研究課題,除了有助於建構我們對於觀眾經驗更深層的理解,並鼓勵博物館更加情感化、更像「人」而非機構,以此對觀眾產生影響力,甚至在社會議題的展覽裡能夠引發觀眾思考未來的行動。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參考自Smith, L. (2014). Visitor Emotion, Affect and Registers of Engagement at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 Conservation Science in Cultural Heritage, 14(2), 125–132.
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