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專文

聽,裂隙中的綠島細語:2023年綠島人權藝術季
聽,裂隙中的綠島細語:2023年綠島人權藝術季
作者:葉家妤、郭冠廷、陳宛柔(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延著環島公路,透過分散於島上的木雕花生擴音器,聆聽《火燒島旅遊指南》。 邁入第四屆的2023年綠島人權藝術季(2023.5.17-9.17),以「傾聽裂隙的迴聲」為策展主題,由蔡明君擔任總策展人,陳韋綸、蔡秉儒擔任協同策展人,甫獲得第22屆台新藝術獎第二季提名。長達一年的籌備時間,過程邀請策展顧問林傳凱、學術顧問彭仁郁、侯志仁、陳進金等學者,舉辦實體田野、共學和共創工作坊,讓藝術家有更多時間深入瞭解綠島、參與綠島,以柔軟的姿態傾聽白色恐怖歷史、當代人權議題和綠島在地的文史故事。 吳克威與蔡郁柔作品《火燒島旅遊指南》,於不同景點、村落放置木雕花生擴音器,遊客可掃描QRCode、將手機放入擴音器中,聆聽藝術家聚落調查的歷史故事。(郭冠廷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收信者:給來過/正在前往/尚未到來的你 本次藝術季彷彿向大眾發送一封輕柔的信,形式是書寫、明信片,也是聲音與影像。藝術季摺頁以書信體例寫下「關於展覽」,親暱地稱呼觀眾為「親愛的」,沒有平時藝術展覽艱澀難懂的藝術或哲學用語,反而如一位遠方的筆友,熱切邀請收信者動身,前往認識這片擁有咾咕石、山與海的島嶼。 藝術季包含三個創作子題:「穿梭歷史的縫隙」、「今日與回望」、「過去的島嶼,當代的困境」。展間及作品位置並非按照子題區分,觀眾或許需閱讀導覽手冊,才能瞭解子題論述,但綜觀整體展覽,其實已傳達出鮮明的主題核心:後代如何以獨特視角,回應複雜的白色恐怖歷史?當代社會是否也在重複著關係不平等的分裂與迫害? 有別於過往,此次藝術季除了以作品傾聽、縫補政治受難經驗的瘡疤,更提高女性藝術家的參與比例【註釋1】、加入兒童的獨特觀點,並深入採集綠島傳統聚落文史和拓展當代人權案例,回應綠島人權藝術季自2019年舉辦以來的核心,以及歷年藝術季累積的細膩轉變。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導覽地圖,更多資訊可參考其導覽手冊。   往復歷史,輕柔地撫慰傷口 穿梭歷史的縫隙,是由藝術家串連白恐歷史及受難者生命經驗而生的子題。以綠洲山莊作為參觀藝術季的起點,在原為會客室的遊客中心,王榆鈞作品《行方不明》是迎接觀眾的首項展件,觀眾可坐在政治犯與探望者以玻璃相隔的兩個空間裡,透過電話聽筒播放的旋律、書寫及照片,想像過往場域情感拉扯卻不可觸碰的分離情緒。作品也設有供觀眾錄音的裝置,增進創作厚度。 王榆鈞《行方不明》,歌詞與旋律傳達受難者與家屬會面時的沈重情緒。(均勻製作 提供)   獨居房是由三側建築連起的展區,中間有一庭園,在庭院底端的牆壁畫著連續且主幹扭轉的樹木,蔡宛潔以此為靈感,透過根莖扭曲的盆栽隱喻曾在此生活的新生前輩。拉開盆栽下方的抽屜,則為前輩們一篇篇包含苦難、祈禱和振奮宣言的短句:「假使將來我知道你已有了快樂的新家庭,過著幸福的生活,那時我是多麼的喜慰啊」,這些刻入木盒的願望令觀眾動容,也具體顯示受難者家屬雖在監獄之外,但他們的傷口也像揮之不去的魅影。 上圖為獨居房展區中庭的樹木壁畫(葉家妤 攝影);下圖為蔡宛潔《我們在黃昏時渡河,那裏有一片樹林》(均勻製作 提供)   郭俞平則搜集許多衣物,將其分割、重新縫補成新作,分散在獨居房不同展間,暗喻著受難者女性家屬撐起家的堅強與柔性抵抗。 郭俞平《烏鴉的爪輕拍後離去》。(郭冠廷 攝影)   前往八卦樓展區途中,放封區【註釋2】鋪著片片印著白色方塊輪廓的賽璐璐片,方塊實為檔案上受難者死亡前相片被覆蓋的輪廓,張卉欣以《在最後一張照片之後》紀念那些被迫害的生命。當進到八卦樓,悶熱潮濕的氣味撲鼻而來,狹小幽暗的監禁室,陳列26歲的高草在槍決前,寫下「中華民國萬歲」的血書,廊道印著「誰是自由的、誰擁有人權、誰是無辜的」標語,吳瑪悧作品《我是高草》的空間氛圍與作品意涵,均使觀者反思自由意識的珍貴。 張卉欣《在最後一張照片之後》。(均勻製作 提供)   回望,亦是展望 「今日與回望」子題是藝術家們與過去世代的對話。本次藝術季特別加入兒童觀點,11歲參展藝術家澎科萌在母親蔡宛璇協助下,認識沈重且複雜的白恐歷史,並創作系列圖文與微縮模型。其中,能發現白色恐怖並不僅牽涉成人,更包含未成年者,作品《十一歲的手記》看似稚嫩的文字及模型,卻清楚解釋了受難者的背景和生命歷程,亦讓觀者理解新世代詮釋30餘年前不義歷史的想法。 澎科萌與蔡宛璇《十一歲的手記》。(郭冠廷 攝影)   象徵回望場景的作品,則有Candy Bird《一切順心》錄像,其刻意置於獨居房展區中原為藥房的遺址,既是身心受苦也是療傷的空間,暗喻政治於生活無所不在的情形。此外,創作者劉紀彤發起《後來的人寄出的風景》合作計畫,將新生攝影師陳孟和前輩服刑時的寫真作品,結合後世上島者於相同位置拍攝的綠島風光,將兩者製成明信片,邀請觀眾書寫參觀藝術季的心得、寄回本島,不同於前輩們那些無法送達的家書,今日的明信片形成跨越時空和地域的連結,再無拘束。 回望和展望,也在於聲音。「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鄧兆旻《這麼多年過去,》紀錄1934年的臺語流行歌《雨夜花》,於日治時期被翻唱成軍歌,至今已流轉成十幾種版本的歷史,比喻臺灣人為求生存,必須將主體發聲的權力交給政府的過往。勞麗麗《給我唱的歌》同樣設定樂曲為創作的基礎,透過卡拉OK裝置,播放著不具名的歌曲,對觀眾或許較為陌生,但閱讀歌詞亦可以理解其講述香港人近幾年受到威權政府的不平等待遇,藝術家藉由臺灣村莊經常聯繫情感的歌唱形式,連結了不同時代、兩地皆存在的相似議題。   過去與未來:傾聽當代人權與在地之聲 當代人權議題始終是綠島人權藝術季的核心之一,鄭庾陞作品《黃金洞女子們》探討韓國光州民主化運動中,為抗議者提供支援的女性性工作者,她們因為職業而被消匿的聲音,如何透過作品吶喊?普世的人權議題又如何在當代持續發酵和迴響?阮金紅、蔡崇隆與史旻玠共同創作的《歷史的裂縫—移工在綠島》,則在監禁房中建構外籍看護及工廠移工的「日常生活」,那雙於房門入口警衛監視玻璃小窗的眼睛,代表持續監管的無形壓力,揭露移工難以獲得的個人休息時間與隱私空間;而牆上以孔洞鑿出的透明人形,更彷彿雖然融入臺灣各處、卻不被重視的移工縮影,搭配「移工如何受傷的?」、「移工職災類型統計」等資訊展板,促使觀眾反思臺灣當前的移工人權,仍有努力空間。 鄭庾陞《黃金洞女子們》作品包含錄像與輸出,彩色輸出上是自光州事件1980年爆發後至今的韓國社會運動紀錄。(葉家妤 攝影) 阮金紅、蔡崇隆與史旻玠共同創作《歷史的裂縫—移工在綠島》,於監禁室仿造不同移工在臺生活的場所。(郭冠廷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你的日常、我的苦勞: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移動人權特展》 【博物之島專文】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回到文章開頭的《火燒島旅遊指南》,是吳克威、蔡郁柔對2021年綠島人權藝術季作品《聖地:火燒島旅遊指南》的延續,他們加深調查六個綠島廢棄聚落,結合目前仍有居民的四個聚落,發展融合文本(小說)、影像和實體裝置的創作計畫,特別在不同據點設置花生形狀的擴音器,背後代表綠島的傳統作物,以及藝術季、在地居民和環境的多重關係,此也顯示綠島人權藝術季歷經四屆的轉變,逐漸朝向「島民—藝術家—人權館」共同參與的藝術季【註釋3】。 吳克威、蔡郁柔《火燒島旅遊指南》作品,除了四散島上的導覽語音花生形狀擴音器裝置,於綠洲山莊更設置了旅遊地圖、田野紀錄,猶如藝術季的遊客中心。(均勻製作 提供)   你願意一起貼近人權藝術季嗎? 2023年綠島人權藝術季開幕至今,也在臺灣本島與綠島發起許多工作坊與活動,如明信片書寫工作坊、獨立書店主題書展、藝術家走讀活動和策展人導覽、測不準工作室設計的桌遊論壇等,並於Giloo紀實影音平台舉辦線上影展,無論身在何處,皆能以多種管道接近綠島人權藝術季。讓我們成為收信者,踏上島嶼,共同傾聽裂隙的迴聲。 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活動資訊(文章刊登尚未結束之活動): 綠島人權藝術季|傾聽裂隙的迴聲 Giloo線上影展(至7/31止) 總策展人・蔡明君導覽|8/19(六)13:00-14:00 〈大革命家〉 桌上角色扮演遊戲|8/18、8/19 合作店家・集點活動 註釋: 註釋1:參考自陳思宇(2023),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策展人蔡明君、藝術家王榆鈞從「傾聽」談複調歷史的必要性。ARTouch典藏。 註釋2:放封區是政治受難者每天上午與下午各30分鐘左右的時間中,有限的自由活動空間,共有四個區域。初期獄方監控較為嚴密,受難者被依關押在八卦樓的分區、和房舍單雙號,分開放封。之後,則以北側為主要放封區,其他區域較少使用。受難者在難得的空間與時間打球、活動,是在獄方監控容許下,短暫而有限的自由時空。參考自:國家人權博物館網站。 註釋3:童詠瑋(2021),反思「綠島人權藝術季」:綠島觀點。ARTouch典藏。
2023/07/27
新的族群認知嘗試: 史前館新常設展「南島廳」
新的族群認知嘗試: 史前館新常設展「南島廳」
作者:謝景岳(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與南島族群關係的重探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以下簡稱史前館) 是一座奠基於卑南遺址-當時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的遺址-所成立的博物館,自2002年成立後,該館持續透過臺灣史前史、考古科學、臺灣南島民族與臺灣自然史等常設展廳主題,探索與推廣影響臺灣社會定位自我與他者關係甚深的重要考古智識紋理。 其中,臺灣南島民族此一主題所身處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脈絡,由於在過去廿年間因循原住民族文化與權利的復振力道既快且深,【註1】且臺灣在人類遷徙交流的研究上逐漸被視為南島語族的重要節點,使史前館於2022年閉館更新前,循著起源、儀式、親屬關係或是物質文化等展示架構,輔以原住民族各族為展示單位的首代常設展再現策略,逐漸無法回應當代臺灣與世界南島文化的發展現況和關係,因此藉著2018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機會,史前館除全面性更新包含展示在內的軟硬體設施功能與服務方向,【註2】更重新梳理了「南島族群」此一意涵對當代臺灣的意義。 史前館策展團隊從原先名為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現更名為「南島廳」中率先掙脫的,便是南島文化的單一地域性、族群性觀點,且以「KITA我們」、「理解」、「邊界」、「交換」、「溝通」以及「認同」等六項主題建構新的常設展示內容,從中顯現出「彰顯世界南島族群與社群主體性」、「跨文化比較與連結」以及「論壇式敘事」等展示原則。這不僅是史前館策展團隊嘗試與觀眾對話的基礎,也可視為臺灣在經歷不同類型殖民主義影響後,【註3】由國家級博物館就臺灣與世界南島族群所呈現出的解殖觀點。 「南島廳」以「Kita我們」揭開序幕,以約三分鐘的動畫-「世界開始的地方」向觀眾介紹南島族群多樣的創世神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博物之島新訊】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南島族群與世界在此交會 以該展覽入口為例,透過南島語系國家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以及馬來語中一種包含聽者在內的我們 -KITA- 此一名詞,宣示該展覽是當代世界南島族群認知自身與他者文化的互動場域。在嘗試確立展示主體的敘述中,該展覽談到: 藉由傳說與故事,交織這片廣袤海域上豐富的行旅記憶,以及人群交會產生的多重歷史,呈現居住在此的「kita 我們」是誰,也闡明「神話不比歷史虛構、科學不比故事權威」的主張。南島世界獨特的島嶼經驗與海洋思維,不只是在地的地方知識,更蘊含啟發世界的思想和智慧。(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3a) 這段敘述清楚顯示,該展覽不僅希望突顯世界南島族群的主體意識及其理解世界的方式,更有意圖擴大觀眾心中認識論的層次。 南島廳入口,以南島語系國家為中心的世界地圖揭示展覽的世界史觀。(葉家妤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泛.南.島藝術祭:海洋與島嶼交織而成的南方樣貌   而經歷該展覽主體意識與認識方法上的定位後,以「理解」為主題的展示內容,亦開啟了觀眾藉由當代此一維度,認識不同南島族群理解和對應世界的方法及其異同。例如在談及社群公共事務時,該展覽選擇將臺灣鄒族男子會所 (kuba)以及紐西蘭毛利人會所 (wharenui) 兩項內容並排陳設,呈現雙方如何在自身社會組織中,型塑與發展社會階級和規範場域,進而奠基雙方社會對秩序與社群關係的理解和追求。 「理解」單元介紹南島族群的基本文化,以及他者如何看待與影響原本屬於南島族群的傳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圖為「聚落與公共事務」子題裡,臺灣鄒族男子會所數位展示與紐西蘭毛利人會所模型並陳之展區。跨文化的比較與連結,是本次史前館南島常設展廳的核心方式之一。(謝景岳 攝影)   又如談論南島族群所面對環境議題時,該展覽談述東南亞國家的油棕、棕櫚油以及霾害議題、吐瓦魯該國面對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生存危機,以及臺灣達悟族核廢料儲存場所展現的土地與環境議題,將看似是跨區域的獨立事件,轉化成不同族群卻遭遇共通權利議題的反思。這一再現模式,不僅是該展覽表現跨文化比較與連結的主要方法,亦是提醒觀眾開拓既有經驗場域進行全貌性檢視反省的媒介。 圖為說明東南亞國家,因國際棕梠油業興盛,使雨林面積不斷縮小的議題;此區也討論著其他東南亞國家各種環境議題。(郭冠廷 攝影)   跨越邊界、文化的適應及波動 接續的「邊界」與「交換」二項主題,亦明確利用必須經由反身性思考的議題,嘗試引導觀眾認識相關議題。在這二項主題中,該展覽將族群中的信仰體系、身體觀、族群分類系統、商品交換機制、有形與無形文化在南島族群中傳衍等議題,放置在制約與促動的效應中觀察,並藉由持續存在與被迫承擔的跨邊界和跨文化互動-例如殖民主義和全球化貿易-體現南島族群內外不同的權力論述,使得展示內容裡微觀性典藏文物或巨觀性歷史事件描述,提供的並非只是知識,而是促動討論、成為論壇所需要的敘事基礎。 南島族群於歷史上的移動路徑,透過與其他族群交換各種觀念、生活方式、社會關係、經濟活動等,形塑多元族群樣貌。圖為展場裡,仿東南亞移工與移民在臺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東南亞雜貨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例如談及邊界此一概念在南島族群場域中所顯現的變動性時,該展覽運用排灣族土坂部落的例證,闡述著排灣族土坂部落的pulingau(巫師)及族人,在2020年COVID-19疫情期間,藉由舉行pakingecen(阻擋)儀式守護部落,以此展現該部落「面對當代社會的公共衛生問題,透過傳統的觀念及儀式實踐,呈現積極主動的在地回應方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3b)」,至此,邊界此一概念中所蘊含的族群主體性與能動性,不僅跨越了傳統與當代的邊界,也促使連接傳承過去與對接未來的界線,具備了相輔相成而非涇渭分明的特徵。 排灣族土坂部落設立界線,以此阻擋外界的惡靈與災害。(郭冠廷 攝影)   如何在當代社會,找尋自我認同? 至於「溝通」與「認同」二項主題,則在說明儀式、祭儀等傳統文化實踐中的溝通與認同意涵後,充分運用南島族群中音樂、文學、影像、藝術等創作及其背後的身分認同、文化展演和本真性(authenticity)關係、國家視角與需求下南島族群所面對的文化遭遇和侵擾,以及不同南島族群面對主流國際社會權力與權利拉扯後的再定位。相比其他主題,這二項主題所運用的例證和媒體涵蓋甚廣,既象徵南島族群溝通形式與當代發展上的蓬勃,也暗喻著南島族群面對溝通與認同議題時,雖無法自外於複雜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干擾,卻有意願與需要持續追問自我認同的出處以及凝聚南島族群的方法。而該展覽持續拋出的鮮明觀點、情緒姿態以及討論議題,均宣示該展覽並非是沒有立場的空間。 於「溝通」單元陳列多位原住民族選手於棒球經典賽事使用過的球衣與球具,於國際比賽發光發熱,但為國爭光的背後,可能也背負著需承擔落敗的責任及大大小小的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認同」此一主題所展現的內涵與意圖,使此空間充滿值得反思與深究的豐富議題。(謝景岳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觀眾是否能夠接受這此一重新認知何謂展覽的常設展,同時在多項議題背景脈絡被簡化的前提下理解該展覽中的議題,尚有待觀察,但這似乎是個必要的開始,我們或需意識到,一座有能力且願意在議題上表態的博物館,是一可以擁有的選項。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2002年至今,在臺灣官方承認的10個原住民族外,亦新增了6個原住民族。原住民族專屬相關法令則自2002年起至今共新增55部中央法規,且於2016年宣布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作為原住民族各族與政府間進行全面性權利議題對話的平臺。 註釋2:2020年史前館暫停營運,就博物館空間動線、史前史和南島常設展廳、兒童服務區、室外休憩空間進行全面性更新,直至2023年5月重新開幕。 註釋3:臺灣南島族群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前。16世紀中葉開始,陸續因漢人移居、荷蘭與日本殖民以及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移來臺而受到侵擾。
2023/07/19
為己、為礦、為家人!重啟猴硐的礦工記憶
為己、為礦、為家人!重啟猴硐的礦工記憶
作者:郭冠廷、葉家妤、陳佳汝、陳蘊如(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抵達緊鄰基隆河、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猴硐,幾隻貓慵懶的在火車站門口迎接遊客。許多人因「貓村」稱號慕名前往,卻不知自日治時期至1990年代,猴硐曾是臺灣最重要的產煤鄉鎮,以黑金榮景「產煤裕國」,帶領我國度過兩次石油危機,可謂臺灣經濟起飛的重要支柱,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段高溫潮濕、汗與淚交織的礦工歷史呢? 2019年,由末代礦工自行營運的「猴硐礦工文史館」,以及2022年9月重新修繕、由新北市觀光旅遊局經營的「瑞三鑛業整煤廠」相繼對外開放,兩者分別來自民間與官方的聲音,是互相補足、產生共鳴?抑或隱含資訊落差?本文將依序爬梳兩館脈絡,探詢礦坑深處的故事。 【博物之島新訊】「讓古蹟重回我們的生活」屏東菸葉廠現地常設展再現工業遺產   以血汗錢營運:猴硐礦工文史館的堅韌精神 走出猴硐火車站,整修後的瑞三鑛業整煤廠建築矗立眼前,但若右轉,沿著基隆河走10分鐘,在柴寮路巷弄盡頭、猴硐瑞三本礦坑口右側,便可抵達末代礦工運用老人年金一磚一瓦親手建立的猴硐礦工文史館。 文史館前身是礦工入坑前處理準備工作的「瑞三本礦辦事處」,可說是維繫礦工平安的重要檢查防線。兩層樓的文史館共有三間常設展區,這群末代礦工們,竭盡自身的老人年金、向老礦友們廣蒐礦工文物後,用粗獷的雙手打造展覽,最後再親自或者由文史志工導覽,為大眾重現久不見天日的臺灣礦工史。 位於柴寮路巷弄盡頭的猴硐瑞三本礦,坑口右側便是猴硐礦工文史館。(上圖:郭冠廷 攝影;下圖:葉家妤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走入文史館一樓,可見2020年《近礦——風・光・坑道記憶》的展示內容,斗大標語「坑內工作要留神,為己為礦為家人」直接道出礦工工作的高危險性,後方陳列了礦工一日工作所需的用具,分為「入坑準備」、「安全檢測」、「各司其職」與「掘進爆破」等類型工具,一項項工具整齊地掛在展牆上,伴隨礦工伯伯毛振飛和周朝南一一補充,觀眾能理解每項物品的功用。如用木頭製成的「火牌仔」,是礦工入坑個人工作證,他們需與辦事處交換火牌仔,領取帽燈與電池等工具,「人在牌子就在」可謂人在坑內的證明;而「CO自救救命器」是礦工帶入坑內的救命用具,當坑內發生爆炸、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工人可以戴上自救器,避免吸入過多有毒氣體,同時須在時間內逃離礦坑,方能避免中毒。 「火牌仔」是礦工入坑的個人工作證。(陳蘊如 攝影)   說到在礦坑內作業,為何明明有大量粉塵,工人卻無法以布遮擋口鼻呢?伯伯們表示因為坑內高溫潮濕,若戴上口罩或布,可能會先被悶死、完全無法呼吸,所以基本上無法有呼吸系統的防護措施,這也導致眾多礦工後續都罹患痛苦難耐的矽肺症,成為礦工最嚴重的職業傷害之一。此外,有別過去打著赤膊、裸身揮汗勞動,1960年代的男性礦工均在悶熱坑內穿上褲子,這是由於當時坑內有數十位女礦工,伯伯說:「穿上褲子,卡未歹勢!」,而目前文史館也有一位女性礦工志工,分享女性視角的坑內人生。 文史館一樓為2020年《近礦——風・光・坑道記憶》的展示內容。(陳蘊如 攝影)   第三展區位於二樓,比起一樓有條不紊的展示,更顯現礦工們以粗獷雙手親自打造展覽的手作感。「入坑挖土炭,生命存一半,存一半嘛是著愛拼,欲拼死一個,無拼死一家。想看嘜!愛拼啊嘜拼?」牆上貼著獨屬於礦工的心聲,訴說其肩負家庭經濟重任的辛勞,觀眾能藉由礦工們的攝影作品,一起踏入挖掘黑金的過程,整個展間的輸出照片皆有清晰的主題、拍攝日期、拍攝地點、人物描述與備註,陳列物品也都有明顯的標示牌,顯示文史館積極保留礦工文史知識的努力。 文史館三樓呈現礦工們以雙手親自打造的手作感,牆上附有解說的礦坑攝影讓觀眾身歷其境。(上圖:葉家妤 攝影;下圖:郭冠廷 攝影)   揉合敬畏與愛,為礦坑點燈 意猶未竟的伯伯們,帶領現場觀眾進入平常禁止遊客參觀的瑞三本礦。現今的礦坑已被礦工伯伯自主架上相思木[註1]、打上多彩燈光,使觀眾能對黑暗坑洞少一點恐懼。他們也在導覽結束後,向觀眾雲淡風輕地分享過往傷痛與溫情並存的故事。 整體而言,礦工文史館透過礦工與志工的手作展覽和親自導覽,彷彿呈現一段活的歷史,重現末代礦工以命拼搏的坑道歲月,綜觀文史館整體的展覽設計與導覽模式,皆能夠深刻體會礦工們於坑內的生活記憶,期望猴硐在發展觀光的同時,過去煤礦重鎮的歷史也可以連帶被保存與呈現。 【博物之島專文】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上)—專訪廖惠慶談姜阿新洋樓復返與整修 【博物之島專文】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下)— 融入茶金歲月回憶的姜阿新洋樓導覽   現地保存與多媒體應用:重現瑞三鑛業整煤廠日常 與此同時,2022年重新修繕開放的瑞三鑛業整煤廠,過去是煤碳礦車出坑後,在此篩選、清洗和分類,最終藉由火車運送煤碳前往各地。整煤廠於1920年代啟用、直到1990年瑞三鑛業公司停產,肩負猴硐礦坑的篩選煤礦重任,早期因擁有洗煤機和電貨梯等先進設備,是北臺灣煤礦產業鼎盛的具體象徵。 走入相對高大的整煤廠內,加固後的大型機具立即映入眼簾,三層樓的整煤廠著重廠房遺跡的現地展示,擁有與文史館截然不同的氛圍。入口展區的「瑞三鑛業公司」門牌,可經由部首之差區分煤礦或金礦,志工解釋因猴硐本地純出產煤礦,故「猴硐礦業所」是採用「礦」字。而後,觀眾可藉由後方年表與「炭空(礦坑、礦工的台語)」主題展區,瞭解礦工們的採礦環境和工作流程,見證煤礦如何伴隨臺灣步步發展、走向現代社會。 整煤廠著重廠房遺跡的現地展示,一樓以「炭空(礦坑、礦工的台語)」展區說明礦工的日常器具。(陳蘊如 攝影)   除了現地展示機具,整煤廠也善用多媒體聲光裝置,使觀眾理解整煤廠的整體運作。如二樓樓梯口以大螢幕投影,重現整煤廠生產運作流程;後方「選煤任務」機台則模擬煤礦經洗煤機和女工選煤的情況,搭配實體展示煤礦分類:塊煤、碎煤與粉煤,精簡介紹各自用途;在「煤廠測驗」區,觀眾能經由測驗遊戲,瞭解礦坑工作人員須具備的專業與保命知識,進而與展覽內容產生互動。 來到「煤廠之聲」展區,掃描QR code能聆聽復刻版本的台語女性礦工對談,內容包含選煤工作情況、算工資的方式,以及下工後為數不多的家庭娛樂,例如看電影。在礦工文史中,女性礦工的聲音較為稀少,尤其1964年蔣宋美齡女士視察礦區後,政府便全面禁止女礦工入坑,以避免家庭經濟支柱均從事高風險的礦坑工作。許多被資遣的女礦工轉而投身整煤廠,佔工作人力7成之多,但其薪資卻只有男性礦工的一半,女礦工在經濟的弱勢地位,也反應在礦坑之聲的聽覺體驗中。 整煤廠善用多媒體裝置,使觀眾理解整煤廠的整體運作,如「選煤任務」和「煤廠之聲」。(郭冠廷 攝影)   在二樓展區尾聲,展板提及1970年代環保意識興起,面對開採、使用煤礦的產業污染與環保議題,廠房以回收和加工方式,處理洗選煤後的淘汰廢石與污水,讓煤灰與石渣展聲銷售效益,呈現煤礦產業如何回應環保理念。整體而言,整煤廠展示善用科技互動,內容也積極回應當代和女性議題,或可能吸引大眾視野,唯廠內的參觀動線,若能配合廠房由上至下的運作模式,搭配開頭處呈現流程影片,會更有利觀眾瞭解整體作業模式。 整煤廠二樓後半展區展示了煤礦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並說明煤礦產業如何回應環保理念。(陳蘊如 攝影)   礦業文化有待再次被探照 近年,新北市政府欲以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發展當地觀光,但礦工文史館卻尚未獲政府的重視【註2】。綜觀兩館的展示內容和設計手法,文史館以礦工經驗為主的人味互動,結合整煤廠的大型機具保存,有助於拼湊更完整的猴硐礦工記憶,顯示兩者缺一不可的內容共鳴。期待後續地方政府能更加重視礦工的知識與經驗傳承、發展合作機會,共同使黑金歷史的全貌一一拼湊與再現,讓打拼臺灣經濟奇蹟的無名英雄們,訴說刻印體內的寶貴故事。 註釋: 註釋1:因相思木質地堅硬、耐擠壓,礦坑多以相思木搭成俗稱「牛條仔」的坑壁結構,作為預警系統。資深礦工表示「相思木在嚎,人就要緊走」,意指當礦坑岩盤移動、崩塌時,相思木會受擠壓發出聲響,聽到就要立即逃命。更多資訊可參考: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624000447-260107?chdtv 註釋2:參考自徐敏雄,2023。創辦猴硐礦工文史館 對高齡礦工生命意義轉化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7(2): 5-23。
2023/07/12
臺灣精神與自由意識的演繹: 國美館「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覽
臺灣精神與自由意識的演繹: 國美館「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覽
作者:李淇加、王詩婷、許芮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吸引人不自覺向前凝視的黃土水〈甘露水〉像,在展覽裡抬頭迎著鎂光燈猶如剛出土般光潔。 2023年3月25日臺灣美術節當天,國立臺灣美術館開幕「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特展(至同年7/9止),是近百年來,此位臺灣藝術界雕塑巨擘之最大規模個展,共聚集了37件展品及與藝術家生命相關的文獻資料。為開宗明義舉辦黃土水個展意涵,展覽主標「臺灣土.自由水」直接有力地標示藝術家人名及臺灣得來不易的自由;副標「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則隱含了藝術家作品傳奇的出土歷程,也期許建構臺灣精神、詮釋臺灣意識的內涵。 展覽中,黃土水入圍帝展作品〈甘露水〉猶如剛出土般光潔。(李淇加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在陰霾中,創造光的藝術家們:北師美術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特展   臺灣雕塑第一人——黃土水 本展利用展件主題區分六個區域,包含展覽入口意象;以年代表為主的第一展間,二至四展間則分別為四件重點展品,及以動植物、人物塑像為主題之展件;最後為雕塑主題教育展示區。 「水牛」是許多臺灣人對黃土水創作的第一印象,呼應此點,館方特意於展覽入口擺置〈水牛群像〉作為入口意象。熟悉的水牛群刻畫著臺灣早期農家勞動勤勉的精神;畫面中的兩位赤裸男童富有生命力,亦有傳承、傳宗接代的意味,而角落的芭蕉葉亦是臺灣鄉村常見的符號。 踏入第一展間,首件創作〈歸途〉同樣以水牛為題,將黃土水與臺灣鄉村情懷緊扣。與同展間,黃土水歷年來入選帝展的作品,以黑白攝影圖像搭配燈箱展示,燈光效果突顯作品的重要與珍稀性。將目光轉移至一旁的時間軸,描寫著黃土水是:「『第一位』到東京美術學校的臺灣學生,同時也是『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臺灣藝術家」,展覽開頭從展示設計到文字,即揭示了黃土水不可取代的藝術地位。 充滿濃厚臺灣鄉村情懷的〈歸途〉。(葉家妤 攝影) 四件黃土水入選帝展的作品燈箱,與重新出土的〈甘露水〉,形塑黃土水臺灣雕塑第一人的藝術地位。(王詩婷 攝影)   越過古典的拱門設計,旋即進入第二展區,四件黃土水的代表作品、亦是民眾較為熟悉的創作,於各角落安逸並獨立呈現,包含〈甘露水〉、〈少女〉胸像、〈釋迦出山〉,以及推測為其極早期的大理石雕作品〈子供(男嬰頭像)〉。其中,大家最為熟悉的〈甘露水〉作品是臺灣首件等身高的現代大理石雕、也是臺灣第一件女性裸體雕刻創作,於1921年入選日本第三回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1931年在「黃土水遺作展」中公開展覽後入藏臺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並於1958年搬遷過程中遺失下落不明。【註釋1】多年來,臺灣藝術界林曼麗教授及團隊透過研究及探尋,終於在四十餘年後重新尋獲。此區四件重點展品,創作意義與重獲新生的崎嶇故事,皆具有生命破繭而出的意涵,與展覽標題藝術生命的誕生與復活巧妙連結。 〈甘露水〉與〈少女〉胸像作品。(葉家妤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揭開臺灣美術的青春印記—《不朽的青春》展示設計再發現   展覽特別展出同為日治時期藝術家林玉山速寫的釋迦出山像,及原住民藝術家哈古(陳文生)致敬〈水牛群像〉的木雕作品〈農村生活〉,顯現黃土水在藝術界備受尊崇的地位,或許也可以理解成這片土地不同族群,皆對作品裡的臺灣意象有著深刻認同感。 〈釋迦出山〉與後方林玉山的速寫。(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原住民藝術家哈古向〈水牛群像〉致敬的木雕作品〈農村生活〉。(葉家妤 攝影)   黃土水與時代的互動 第三展區展示以動植物為題,懸掛在牆上的木製浮雕,含有猿猴、鹿、山豬、鯉魚、牡丹花等;此外,有6件為「臺灣日日新報」委託黃土水以「十二生肖」為主題製作並代為販售的作品,分別為兔子、馬、羊等動物,以及龍、琵琶、臺灣形狀之器皿,可見黃土水貼近常民的一面。 第三展區主要展示黃土水以動物為主題的浮雕和裝置藝品。(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除動植物外,黃土水為了生計也接受委製人物塑像,第四展區即以此為題。仔細觀察人物塑像的衣著,其服飾搭配與委託者的身分地位相呼應,有日式和服、西服,亦有臺灣傳統服飾。推測為策展團隊欲呈現黃土水並非只為日本人服務,仍有為臺灣仕紳塑像,以淡化日治色彩。性別方面,男性雕塑比女性多,且女性委託塑像大多以中高齡為主,顯示日治時期兩性社經地位之差異。特別的是,在這個展區,雕塑放置在與視線相近的高度,除了友善身障族群,某種程度更降低了人物塑像的威嚴感和權威性。 展區同時呈現貼近藝術家的史料文獻,如家譜、追悼會通知函,和太太恩愛出遊日本的照片等,此時黃土水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家,他與親人朋友間的互動照映出富有生命力的日常,這些點滴或許皆是他在為藝術奉獻的道路上,走得更堅定的理由。 人物塑像以與觀眾視線齊高的圓弧展櫃陳列。(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和藝術家跨時空的交會 展覽最後設置雕塑主題教育展示區,模擬黃土水於日本留學時的工作室空間,並展出臺灣前輩和現代雕塑藝術家的創作工具,且將黃土水的作品與國美館戶外園區的雕塑,如許禮憲〈同心〉、林慶祥〈伸展〉等原件模型並陳,比對不同時代藝術家們的表現手法,也藉此讓觀眾認識「雕」與「塑」的相異之處。 雕塑主題教育展示區(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展場外亦設有展牆,展出1919至1937年間「臺灣日日新報」關於黃土水的重要報導。精心收藏的剪報,逐一附上翻譯文本,讓觀眾能從字裡行間勾勒出藝術家技藝之精湛、創作過程之專心致志,更加深刻地感受黃土水對藝術的熱忱。 策展團隊貼心地將篇幅較長的文獻介紹與翻譯,收在互動多媒體中,並於展件說明牌標示「中文譯稿請見數位延伸閱讀」,鼓勵自由操作多媒體以閱讀更完整的資訊。這樣的設計,讓觀眾能在觀展時聚焦於作品本身的細節而不受文案侷限。 【博物之島專文】荷蘭國家博物館「維梅爾」大展補完計畫!尋找下一位「新維梅爾」   展覽隱含的層層論述 梳理展覽文字與空間設計,扣緊三大主軸:呼喚臺灣意識、重申黃土水藝術價值、確立國美館機構定位。「臺灣」二字頻繁出現於展覽,強調臺灣土地給予黃土水創作靈感與滋養,黃土水輝煌的帝展戰績亦拉升了臺灣藝術的高度。兩者間相互成就,臺灣的意識、精神與風土人情深植於這位藝術家的靈魂與一生。 然而,仍有許多與黃土水有關的事蹟尚未被提及,例如,他曾參與過的抗日政治活動,及過世後政治局勢的動盪,使部分作品消失於眾人眼前的背景,展覽謹慎地繞過這些敏感議題。展場亦多使用粉色與圓弧的設計語彙,包裝溫和軟性的空間,著重以柔情的氛圍表現作品的重要性及藝術家本土認同精神。 重申機構重要性方面,筆者認為本展總說和時間軸年表,皆透露國美館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成果與重要性,並嘗試運用黃土水作品突顯的文化認同,喚起社會大眾對國家級美術館的共鳴。   以臺灣之名,創作不朽 「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乃人之常情。雖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臺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展牆節錄出自《東洋》雜誌黃土水撰寫的文章〈出生於臺灣〉,如藝術家現身展場,感召每位到訪者內心的臺灣情懷。 本展重新彰顯黃土水的藝術生命,讓觀眾全面性認識藝術家的創作能量。展覽柔和的空間設計,也彷彿向社會溫柔訴說黃土水作品蘊含的自由價值,並對他一生奮力追求藝術、不朽的精神流露敬意與疼惜。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甘露水〉自1921年入選日本第三回帝國美術展覽會,至2021年被尋回的動盪與過程,可參考自:陳德倫,2021。刻劃啟蒙的輪廓──黃土水與《甘露水》,百年尺度的遺產與見證。報導者。  
2023/07/06
臺灣故事整理術:專訪臺史博《觀・臺灣》前主編陳涵郁
臺灣故事整理術:專訪臺史博《觀・臺灣》前主編陳涵郁
作者:謝佳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走進專訪會議室,大桌上擺放2009年創刊至今的《觀・臺灣Watch Taiwan》,相疊起來高度不過三十幾公分,其中卻承載無數臺灣歷史與地方故事,以及幕後作者、編輯群難以計量的繁瑣流程與揮汗心力。刊物之後,是一位帶著書卷氣息、神采奕奕的女性——《觀・臺灣》第十期至第五十五期主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下簡稱臺史博)陳涵郁助理研究員。 參與了刊物的改版與更名,陳涵郁見證《觀・臺灣》創刊的近十五個年頭。以臺灣史為核心,《觀・臺灣》除了提供多面向的歷史研究、地方故事,也肩負推廣臺史博的重要使命。究竟,博物館刊物如何呈現不同觀點的臺灣故事?她又怎麼從五花八門的歷史材料中,挖掘具人情味、生活化的主題? 《觀・臺灣》以第十九期作為刊物改版分水嶺,自此之後致力於開創刊物獨特的美學風格。圖為第四十七期「島與島」,採用難得的橫向封面。(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相遇《觀・臺灣》,從博物館工作開始 談起與《觀・臺灣》的淵源,陳涵郁笑稱是在臺大人類學系胡家瑜教授的課堂中,發現對博物館的興趣。爾後,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博物館展示組(今北藝大博館所前身)就讀,畢業後首先任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製作考古主題的數位互動網站;再進入臺史博的公共服務組,於《觀・臺灣》第十期左右開始接手,持續編輯到第五十六期,也另負責特展推廣、出版品經銷、臉書經營等任務。陳涵郁表示她的博物館工作經驗,就是將博物館研究資料「轉化爲大眾能理解的內容」。然而,這究竟是怎麼進行的呢? 【博物之島專文】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博物館中的田野調查,讓歷史走入生活 作為臺史博推廣刊物,《觀・臺灣》主題與內容一方面與臺灣歷史密不可分,也必須與臺史博有關聯性。陳涵郁提到,編輯工作總是致力於發現新鮮且生活化的議題,非常需要具備觀察和搜集資料的能力。除了從特展主題、館內藏品故事、茶水間閒聊搜集材料,也可以觀察社群媒體時下流行的「哏」,都是發展主題的各種方法。 「看有什麼材料,就炒新的菜出來!」,當刊物主題配合當期臺史博特展時,則會透過轉化,讓兩者之間不過度重複。例如,配合「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2018.11.1-2019.11.03),第三十九期《觀・臺灣》反其道而行,以「不想上學」為題,從「為甚麼要上學?」探討近代教育的開展與變化。 《觀・臺灣》專欄「魔幻時刻」探訪街頭小店隨著地方歷史一同脈動的記憶。第三十九期配合主題「不想上學」,發掘文具店的故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   《觀・臺灣》也會利用專欄,延伸博物館藏品的內容與議題,發掘生活中食衣住行的臺灣歷史。例如專欄「本季片單」以片單向觀眾推薦電影,呈現電影中的歷史故事;「魔幻時刻」探訪街頭小店與地方歷史一同脈動的記憶;而「復刻食譜」則藉由實際烹煮,再現日本時代《臺灣日日新報》的食譜。上述處處可見歷史多元面向的探索,陳涵郁強調,選取與發掘題材的關鍵便是回到博物館核心特質——從藏品中發現議題,才能把歷史帶進觀眾的生活當中。 《觀‧臺灣》專欄「復刻食譜」,編輯團隊重新還原日本時代《臺灣日日新報》上的「金鑲冬冬」食譜,重現過往的美食滋味。(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 《觀・臺灣》第五十二期專欄「本紀片單」,配合當期以算命文化主題「好命這邊請」,以「命運─人性終極的試金石」為題,與讀者分享命運相關的電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 【博物之島專文】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以封面說故事:設計巧思再現歷史 在《觀‧臺灣》平面設計上,也可窺見轉化歷史元素、貼合刊物主題的作法,並透過與不同類型設計師合作,塑造刊物具有辨識度的視覺風格。談及封面設計,陳涵郁指出將某個時代、歷史事件視覺化的過程,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尤其「如何透過視覺,如實反映這段歷史?」,雖然能透過文獻資料與典藏發掘創作元素,過程仍必須與設計師來回溝通,確保設計師理解每期刊物想傳達的概念,同時注意轉譯後歷史元素的正確性。 以第四十四期為例,仔細看封面的「竹林」,實際上是設計師黃耀霆巧思轉化的數把「槍管」,直接反映刊物主題:探討1895年甲午戰爭下,臺灣人所遭遇的處境及歷史情勢。當時人們躲在竹林中作戰,一根根狀似竹子的槍管,則是從槍枝文物與老照片中轉譯,象徵戰爭與侵略。 《觀‧臺灣》第四十四期封面。(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   推廣知識與行銷博物館,一魚兩吃! 「得獎是一個增加能見度的方法。」 陳涵郁認為,當前紙本刊物在網路媒體快速發展下,越來越不易生存,相對也越來越競爭。因此在製作刊物的同時,不可忽視社群媒體經營,必須時刻思考增加曝光度、觸及率的方法。她笑稱自己也時常為此絞盡腦汁,從訂定主題、選擇文章與設計的面向,不停尋找能彼此平衡、創造多贏的長遠規劃。 從《觀・臺灣》獲得金鼎獎的過程[註1],可以發現陳涵郁對於刊物製作與行銷手法並進的思路。2019年報名金鼎獎時,便有目標性的設計標案、確立準備時間發行電子書,最終順利獲得2019年政府出版品數位出版獎。她表示藉由報名金鼎獎,可以觀察目前同類型的刊物具備怎麼樣的特質與潛力?也可以瞭解《觀・臺灣》對於大眾是何種存在。更重要的,「得獎是一個增加能見度的方法!」,獎項殊榮連帶而來的訊息,也能擴及更多大眾,推廣《觀・臺灣》。 【博物之島專文】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想成為編輯嗎?你可以⋯⋯ 回顧11年來的編輯經驗,陳涵郁微笑表示,維持刊物內容的豐富性除了館內同仁協力,也仰賴館外的編輯、設計師、作者及插畫家的眾多合作,因此,多認識優秀的作者及插畫家、關注作品特質,是編輯工作的關鍵之一。理解同類型刊物的特質並關注重點議題,同樣必不可少。藉由一次次的發想,團隊從而理解自身刊物的定位,並捕捉未來發展的面向。另一方面,編輯也必須把關圖像與文字內容的正確性,才能將正確的內容如實的傳遞給讀者。 《觀‧臺灣》也肩負推廣臺史博館內業務的任務,圖為第四十五期利用漫畫形式,向讀者說明藏品進入博物館前的文物評估作業流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   結語:臺灣,有本博物館刊物 談及對於《觀・臺灣》的期待與想像,陳涵郁指出目前《觀・臺灣》很注重人的故事(例如專訪女性故事的「女人本事」專欄),她很期待未來能更強調從「物件」出發,探詢物件中的風景。由於博物館藏品對於大眾而言,總是較為困難、遙遠的存在,若是讀者打開《觀・臺灣》同時,也能如同走進博物館一般,理解物件知識性的用途、發現典藏文物的不同面向,想必也能為提供讀者更多認識博物館與典藏的方式。 《觀‧臺灣》第五十四期「怪談」的封面故事,以臺史博典藏品切入背後的臺灣歷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 《觀‧臺灣》第五十五期「成為幫助別人的人」之「女人本事」專欄採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   此外,陳涵郁指出當前《觀・臺灣》以關注臺灣歷史為主,但她期待或許可以跳脫臺灣歷史範疇,呈現「觀世界」的觀點,讓讀者理解同時代的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也希望能邀請更多不同類型的作者,或發展英文翻譯版本,提供外國人理解臺灣史的管道,藉此讓更多人知道「臺灣,有本來自臺南的博物館刊物」。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 註釋1:《Watch Taiwan 觀‧臺灣》曾獲2019第43屆金鼎獎 政府出版品數位出版獎、2021第45屆金鼎獎 優良出版品、2022第46屆金鼎獎 優良出版品。
2023/06/28
促進展廳學習的N種可能!歐美博物館親子自導式探索資源案例
促進展廳學習的N種可能!歐美博物館親子自導式探索資源案例
作者:劉君祺(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助理研究員) 如何促進親子家庭在展廳內的學習或體驗,讓博物館素養從小萌芽滋長,一直是許多博物館持續努力的方向。近年來許多博物館陸續推出創意有趣的免費展廳資源,銜接原本為成人或全齡觀眾撰寫的文本內容,協助親子家庭以自導(Self-guided)方式親近探索展覽內涵。本文將介紹荷蘭庫勒慕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的展廳遊戲、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的親子展覽路線、美國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的多語版家庭指南等三個案例,略窺近來自導式探索資源的設計考量。 【博物之島新訊】整個美術館都是我的遊樂場!挪威新國家美術館體現北歐教育理念   荷蘭庫勒慕勒博物館:從遊戲出發! 位於荷蘭奧特羅的庫勒慕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以其出色的梵谷繪畫、現代繪畫收藏與雕塑公園著稱於世。博物館為促進親子觀眾在展廳以及雕塑公園中的探索體驗,共設計骰子遊戲、偵探遊戲、繪畫遊戲等三類遊戲介面,以深入淺出、趣味探索的方式,引導親子家庭從不同角度切入,發現典藏藝術的秘密。 1. 骰子遊戲—展開藝術思考的方程式 博物館為4歲以上的親子觀眾設計這套別出心裁的骰子遊戲,內容包括遊戲盒、骰子與提問單。遊戲未設定任何既定的遊程或展件,各項問答也沒有固定答案,親子觀眾可在任一展廳,丟擲骰子在遊戲盒內,由骰子擲出的面向決定提問類型,再參照提問單的問題選項,自由地進行展廳內的問答遊戲。 荷蘭庫勒慕勒博物館骰子遊戲,包括遊戲盒、骰子與提問單。親子團體可在收票口免費領取,在博物館商店亦有販售。(劉君祺 攝影)   配合骰子六面,其中五面分別對應至「你怎麼想」、「想像」、「你要一起嗎」、「展開調查」、「你看到了嗎」等五類提問【註1】,最後一面則表示需更換展間。這套骰子遊戲不僅呼應博物館學者John Falk與Lynn Dierking所倡導的自由選擇學習(Free-choice Learning)論點,也重視兒童觀眾的觀點表達、想像啟發、自主觀察與情感連結,同時更希望透過這項資源,促進親子間的互助與互動。   2. 偵探遊戲─發現展件的秘密 有別於骰子遊戲提供完全開放性的探索體驗,博物館另設計數款主題偵探遊戲,引導觀眾認識博物館的特定典藏,例如提供給4歲以上親子觀眾的:「頭、肩膀、膝蓋和腳趾」(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at the Kröller-Müller Museum)、「一起行腳考察雕塑公園」(Come along on an expedition on foot through the sculpture garden),以及為16歲以上年輕觀眾所規劃的「愛在藝術裡」(Love is in the art)等【註2】。每款偵探遊戲皆以卡牌形式呈現,觀眾需從卡牌上的文物局部找到四件指定文物,在內容撰寫上,親子版卡牌以思考(多角度的提問促進連結與想像)、行動(觀察細節並與同伴分享)、發現(尋找其他博物館類似作品)等路徑引導兒童觀眾探索文物,青年版卡牌則除了提供作品故事外,更強調年輕觀眾連結文物進行深度的反思、分享與對話。 兒童觀眾利用庫勒慕勒博物館的偵探遊戲文宣,尋找指定展件。(劉君祺 攝影) 偵探遊戲文宣上的題目可一一撕下,形成一套卡牌。這套卡牌的正面,呈現文物細節與創意提問,背面則提供作品簡介、思考、行動、發現等引導路徑。(劉君祺 攝影)   3. 繪畫遊戲—從實作中感受大師創藝 博物館還設置了數位畫架,以「你想跟哪位大師一起畫畫?」為主題,引導兒童觀眾認識梵谷、秀拉、蒙德里安,以及畢卡索四位畫家的繪畫技法,並透過數位操作應用筆觸、搭配色彩、組合元素等,創造出自己的作品,最後還可寄出電子郵件留存或分享。 庫勒慕勒博物館的數位畫架,可引導兒童觀眾認識不同的繪畫技法,並實際操作進行再創。(劉君祺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一趟「光」的感知旅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來點光吧》特展   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親子之旅即將啟航! 位於英國倫敦格林威治的國家航海博物館,隸屬於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館(Royal Museums Greenwich)系統。該館強調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希望利用英國航海相關典藏,透過多元的對話與交流,啟發觀眾的學習理解、好奇心、想像力與趣味體驗,強化與民眾的相關性。博物館期待透過展覽與內容策劃,不僅連結過去與當代議題,更能進一步促進對於未來的形塑與認同。博物館特別為館務願景製作一份極具巧思的策略地圖,不僅呼應其航海收藏的精神,也展現博物館持續探險、嘗試與前進的企圖。 1. 在博物館裡的發現、相遇、調查、巡航與交流 國家航海博物館除了為親子觀眾規劃專屬的展覽空間之外,也針對一般常設展覽設計一系列共五主題的親子路線,訴求「遊戲與探索」,協助親子家庭利用自導資源,一起體驗常設展覽內容。這組深入淺出、賞心悅目的自導資源除了在博物館免費提供外,也可直接於網路下載,內容包括以下為不同年紀設計的路線: 5歲以下幼兒適用的「發現」路線:尋找相似物、啟發觸覺、尋找自己喜歡的文物。 5-8歲兒童適用的「相遇」及「調查」路線:前者為古今比對、製作自己的地圖、戲劇模仿、肖像素描;後者為尋找相異物、對比思考、想像情境。 8歲以上兒童適用的「巡航」、「交流」路線:前者為製作自己的地圖、概念討論、故事創造;後者為觀點交流、生活連結。 國家航海博物館設計一系列家庭展覽路線,鼓勵親子觀眾以多元思考路徑探索館藏主題。(劉君祺 攝影)   2. 兼顧參展前、中、後進程的經驗形成 每條探索路線皆包括三大區塊,記錄參展前、中、後的經驗進程,分別為:(一)運用博物館的中庭廣場「大地圖」(The Great Map)進行前導思考,在此區域透過數個小提問,連結使用者的生活經驗與既有知識,帶入該項主題的想像情境;(二)到指定展覽開啟主題探索,進行三到四個互動小活動;以及(三)由繪畫形式記錄最終參展收穫。參觀中的小活動,則可細分為觀察、討論、操作、繪畫、戲劇、創作等面向,期待透過各種簡單又不至產生負擔的活動設計,引導親子觀眾針對文物進行思考、對話與想像【註3】。   美國沃克藝術中心:多語版家庭指南 坐落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為美國五大當代藝術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於2019年為其繪畫與雕塑藏品推出「五種方式進入—館藏主題」(Five Ways In: Themes from the Collection)常設展,以「自我」、「裡面」、「外面」、「日常」、「一切」五個主題切入,引導觀眾重新認識博物館的收藏。 1. 強化在地多元族群的連結性 美國明尼蘇達州擁有全美為數可觀、來自東南亞苗族以及東非索馬利亞的移民。博物館為回應在地多元族群觀眾的需求、加強與新住民的連結與對話,在此項展覽中特別設計推出英語、西班牙語、索馬利亞語及苗語四語版的家庭指南,並開放網路免費下載。各語版分別由在地的藝術家與博物館一起合作共創,依據每位藝術家對於作品的感知與共鳴,設計視覺插畫與體驗活動。各種提問方式,皆以原語設計,再搭配英語翻譯,因此博物館也鼓勵親子觀眾使用所有版本的指南,在每款設計中感受全新的體驗。 沃克藝術中心為其常設展「五種方式進入—館藏主題」設計了英、苗、西班牙、索馬利亞語版(由左至右)各具特色的家庭指南。(劉君祺 攝影)   2. 我們都是一家人:認同、參與及共創 沃克藝術中心經由這一系列的參觀指南,不僅加強與多元觀眾的連結、豐富展覽多元詮釋的可能性,更因此強化了與在地藝術社群的合作與對話,促進多元文化認同與參與。這項精心細膩的設計,也獲得了2020年美國博物館協會「傑出教育資源」(EdCom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Resources)獎項。 【博物之島專文】從未抵達,從未放棄:鄭莉蓉談故宮南院以藝術活動建立友善品牌   踏上博物館的探索之旅 以上各項兒童親子自導式展廳資源,透過寓教於樂的內容設計,在提供家長支援與引導同時,也拉近了展品與兒童觀眾的距離。自導式資源不僅仲介了親子之間的參展互動,也延伸了親職教育面向,豐富了家庭觀眾的觀展經驗。在博物館致力投注兒童親子資源之際,彰顯的不僅是博物館正視潛力觀眾的長期經營,更展現博物館推動友善平權與開放多元的使命。   博物館越來越好玩了!親子家庭趕快起身,前往博物館的路上吧!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荷蘭庫勒慕勒博物館骰子遊戲之提問摘錄 註釋2:此為筆者於2020年於博物館現場索取之內容,該館不定期更新偵探遊戲主題。 註釋3:英國國家航海博物館親子展覽路線提問方式一覽表
2023/06/21
今夜星光燦爛—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瞧潮香港60+》
今夜星光燦爛—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瞧潮香港60+》
作者:張致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對於臺灣的觀眾來説,即使未曾到訪香港,香港的流行文化卻已無數次造訪大家的生活:不分晝夜地在第四台播放的港產片、動聽卻聽不明白的粵語歌以及一個又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流行巨星,我們對香港的認識漸漸在這些光與影之間形成。那麼,香港人又如何理解屬於他們的流行文化呢?就讓我們透過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來一探究竟! 【博物之島專文】不只是聽歌——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常設展   Beyond、梅艷芳、張國榮:回到香港巨星的光輝歲月 《瞧潮香港60+》於2021年7月開幕,是香港文化博物館首個以香港流行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常設展。以一眾流行文化巨星的相關展品為中心,《瞧潮香港60+》將1950年代至2000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濃縮成一個展覽,將無數膾炙人口、家傳戶曉的流行歌、電影和電視劇重新演繹,重現於觀眾眼前。 展覽入口以半圓形大螢幕播放不同流行文化的精選片段(張致堯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偶像藝術家的策展實驗!BTS防彈少年團X Google Arts and Culture街頭畫廊   甫進入展覽,燈光驟然變暗,面前半圓形大螢幕亮起的那刻,就像身處電影院,觀看一部以香港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及電台廣播為主題的電影。以此為引,展覽以三個展區呈現195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香港流行文化之發展歷史、社會背景及藝術特色,展品包括流行文化相關的照片、影片、錄音和流行文化相關的物件,種類繁多,兼具相當的珍稀性,如:樂隊Beyond主音黃家駒用過的吉他,及梅艷芳、羅文、張國榮等人穿過的舞台服飾,還有經典名曲《獅子山下》的歌詞手稿等。三個展區各有特色,觀眾可穿梭於其中,感受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事蹟。 知名影星蕭芳芳曾於粵語歌舞片中穿著過的迷你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引起年輕人的模仿和追捧(張致堯 攝影)   展覽以時序式展示,從1950年代流行的傳統粵劇開始,介紹在1950至1960年代在香港流行過的文化種類,例如國語、粵語的流行曲、電影以及來自歐美的樂隊風潮。除了一眾如鄧麗君、徐小鳳和Beatles等巨星外,展區亦展出了一些在50、60年代尚未成名的歌星相關物件,當中最為經典可算是蓮花樂隊的專輯,讓觀眾可以一睹許冠傑成為歌神前的風采。 從197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的社會發展進入全盛時期,這段時期的流行文化被分成電台廣播、電影、流行音樂及電視作主題式展示,每個主題都有獨立的展示空間,亦有不同的特色設計:電台廣播區設有音響設備,讓觀眾重溫經典的廣播節目;電影區除了展示電影海報外,亦設置了攝影棚,讓觀眾站在綠幕前,成為電影海報的一部分;流行音樂區則將展區圍繞舞台,並在舞台上放置一眾巨星的舞台服飾,進入展區就好比身處演唱會現場,甚具臨場感;而電視區與前三個展區採用截然不同的暖色調,以投影裝置模擬香港市民家中的情境,並在牆中貼上電視劇中耳熟能詳的經典對白,意在引起觀眾在家中看電視的回憶。四個分區都用上了不同的光影元素,亦穿插名人的訪問及實物的展示,而最吸引觀眾駐足的,就是可以讓觀眾挑選並播放電影片段、歌曲、電視劇和廣播節目的多媒體裝置,令展覽所介紹的流行文化更立體地呈現於觀眾的眼前。 頒獎禮是香港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環,透過重現設計師靳埭強的工作室,讓觀眾可以一睹獎座的出生地。(張致堯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匯聚粵語浪潮的集體記憶 《瞧潮香港60+》挑選香港流行文化中具代表性的片段和物件展示,亦即所謂的「經典」,並將其放置在香港上世紀50、60年代作為移民社會、70年代經濟起飛等社會脈絡中,呈現流行文化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之氛圍。1970年代知名電影,由楚原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就是其中一例。《七》被形容為一部反映六十年代香港居民生活百態的電影,重新帶動了粵語電影的風潮;而電視展區更是希望透過造景來喚醒香港人「電視撈飯」(撈飯,即拌飯,意指邊看電視邊吃飯)的生活回憶。豐富的展品引起觀眾強烈共鳴,在筆者參觀時,亦留意到觀眾都忍不住向同行親友分享自己的回憶。在歌、影、視等範疇以外,展覽亦展出了一些較為在地的流行文化舊物,例如《YES!》雜誌、漫畫、玩具。對於香港人來説,總能在芸芸展品中找到一本看過的雜誌,又或者一件玩過的玩具,勾起回憶與共鳴。 在電視主題展區中,燈光聚焦在牆面上,讓觀眾重溫一眾電視劇中的經典對白。(張致堯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從觀光大使到政治特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地走訪   流行文化的承傳與反思 展覽中處處強調香港流行文化的強盛:萬人空巷的演唱會、蜚聲國際的電影工業、家家傳頌的電視劇和電台節目,展覽的佈置、燈光及文字論述,都充分表現了館方希望傳遞的訊息:「香港流行文化的輝煌成就」。這種對過去的自豪感亦普遍存在於香港人的心中。不過,香港流行文化在2000年代之後陷入沉寂期,港人視線紛紛往外看。在這樣的語境之下,《瞧潮香港60+》的策展理念帶有濃厚懷舊意味,希望藉著昔日榮光,把香港人對流行文化的注意力拉回本土,以集體回憶喚醒沉睡的本土流行文化。 舞台上擺放了一眾巨星的舞台服飾,圖左及中為梅艷芳曾穿著的婚紗及裙掛,象徵她把一生都嫁給舞台,圖右為許冠傑2016年演唱會時的打扮。(張致堯 攝影)   除了透過現場的展覽以外,館方也在官網上發佈了一系列的講座和短片,例如《瞧潮廣東歌:今期流行不流行》座談便邀請了流行歌手與學者對談,討論粵語流行曲在現今社會的發展;而《流行文化是跨代傳承?》短片則希望透過一般市民的分享,討論流行文化在香港社會中的世代傳承。本展希望向觀眾表達流行文化與香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訊息,比如《連線不連繫?》就討論了網絡對流行文化與社會之影響。館方希望觀眾在回顧過往的同時,亦反思現今社會流行文化的形態。 此外,館方透過今年(2023)舉辦的《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及《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與《瞧潮香港60+》的內容互相補充,讓觀眾於常設展中對香港流行文化產生基本認識之後,再進一步了解香港電影的內涵,以及天王巨星張國榮的演藝生涯。假若各位對展覽感興趣的話,筆者誠意邀請各位前往參觀,一同「瞧潮」香港的流行文化!   執行編輯:葉家妤
2023/06/14
荷蘭國家博物館「維梅爾」大展補完計畫!尋找下一位「新維梅爾」
荷蘭國家博物館「維梅爾」大展補完計畫!尋找下一位「新維梅爾」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你買到『維梅爾』大展的票了嗎?」在2023年的荷蘭,這句話成為博物館愛好者及遊客之間的問候語。 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以下簡稱國家博物館)推出為期四個月的「維梅爾」特展(Vermeer)(2023/2/10至6/4),跨國與多間博物館合作,28件維梅爾的作品終得短暫聚首(自4/1起,〈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回到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展示)。平心而論,其策展論述屬於傳統藝術史的敘事,毋需太多文字敘述,維梅爾的經典之作即是最佳魅力,觀眾可透過作品觀察藝術家創作風格的脈絡與技法的轉變,大飽眼福。 國家博物館「維梅爾」特展一景。(Photo by Rijksmuseum / Henk Wildschut) 【博物之島新訊】立體派藝術與時尚的對話!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全新典藏展   而此樁藝術史的盛事迎來博物館的奇景:「維梅爾」門票在開展約莫一個月時即告售罄,博物館於特展期間延長開館時間,並緊急加售晚間入館門票,然而這些門票也在數天內火速售盡,無論是當地人或是旅客,皆是一票難求。此時,博物館推出的推廣教育便極其關鍵,這些活動,能否成功讓大眾透過不同媒介認識17世紀的尼德蘭繪畫,並帶出新的刺激與互動?除了遊客,當地人如何回應?   遍地開花的衛星展覽 搭著「維梅爾」大展的順風車,一些博物館順勢推出與維梅爾主題相關的展覽。 有別於國家博物館展示純粹的維梅爾作品,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推出「弗雷爾:維梅爾風格的先驅」特展(Vrel, voorloper van Vermeer),以創作年代與維梅爾相近的雅各布斯・弗雷爾(Jacobus Vrel)為主角。這位擅用室內窗景為主題的藝術家,因為簽名縮寫與維梅爾皆為JV,部份作品甚至一度被誤認為維梅爾的畫作。展覽更進一步探討他如何在當時的題材和風格,成為維梅爾和彼得・德・霍赫(Pieter de Hooch)的先驅。 「弗雷爾:維梅爾風格的先驅」特展一景,從作品中可件其構圖和題材與維梅爾相似,牆上文字為弗雷爾簽名縮寫。(©Mauritshuis) 【博物之島新訊】返鄉的大師之作-荷蘭莫瑞泰斯美術館「弗里克收藏」特展 【博物之島新訊】不只幫作品整容,還要當偵探?荷蘭莫瑞泰斯美術館帶你探索油畫修復大小事   身為維梅爾的故鄉,台夫特的王子紀念館(Museum Prinsenhof Delft)動態自是備受矚目。響應國家博物館,「維梅爾的台夫特」特展(Het Delft van Vermeer)講述維梅爾在台夫特成長與發展藝術生涯的軌跡。展覽中可見維梅爾簽名的檔案、曾出現在畫家作品背景中的物件與傢俱,及聖路加公會和其他畫家之間的關係等等。觀眾可以藉由展品解析,想像17世紀的維梅爾,如何在貧困中奮力創作以償還債款、作品受到資助人的賞識、還有藝術家對世界另一端的風土與科學感到好奇。這檔展覽彷若是維梅爾創作歷程的補完計畫,沒有展示維梅爾的畫作,談論的卻是滿滿的維梅爾。 「維梅爾的台夫特」展覽的陳列空間,將本為維梅爾作品裡的背景畫,逐一找出原作或相似作品,討論這些畫家和維梅爾當時的藝術交流。(Photo by Museum Prinsenhof Delft / Marco de Swart)   在此同時,台夫特的老教堂(Oude Kerk Delft)則是推出了當代攝影展「光之珍珠:卡洛琳・希肯克捕捉維梅爾」(Pearls of light: Caroline Sikkenk captures Vermeer),荷蘭攝影師希肯克以攝影復刻維梅爾的作品,試圖重現畫家特有的光線處理和寧靜氛圍,加入台夫特藍陶、荷蘭當代設計和多元族群等元素,回望17世紀的荷蘭。數件攝影的場景,特地挑選在維梅爾出生、成長和成家的現址進行拍攝,而最終成果在維梅爾長眠的老教堂展示,亦是提升了展覽的趣味。 「光之珍珠:卡洛琳・希肯克捕捉維梅爾」攝影展以台夫特老教堂為展示空間。(王幸慈 攝影)   從「接近維梅爾」到「新維梅爾」的推廣策略 在展覽門票已一搶而空的前提,博物館如何調整教育推廣活動,讓無緣進館的觀眾,仍對維梅爾的作品保有求知的興趣?而對荷蘭經典大師的作品已感疲乏的荷蘭大眾,博物館還能如何與其他平台合作,邀請大眾進行公共參與? 在國家博物館的官網,可見高解析度的作品圖檔和詳細的文字說明,博物館也針對不同主題錄製淺顯易懂的導覽影片,幫助觀眾更認識維梅爾畫作,和不同作品之間微妙的關聯。而荷語版的網頁,特別推出了時間限定的荷語線上課程,在展期間以直播授課的方式,邀請本展策展人講解維梅爾筆下的光線、色彩運用、透視法和光學。線上參與者可在問答時間,和策展人進行深入的討論。 在博物館之外,紀錄片導演暨藝術家蘇珊娜・萊斯(Suzanne Raes)的紀錄片《接近維梅爾》(Ditch bij Vermeer)在荷蘭各電影院首映。透過鏡頭,她將倆位策展人籌畫展覽、至各地洽借作品的過程,甚或是當借展單位之一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在展覽會議中提出自家館藏的〈持長笛的少女〉(Meisje met de fluit)並非維梅爾本人所繪時,【註1】策展人的心境轉折的歷程,皆一一記錄。起初此片的放映只有荷語,但應外語人士的需求,電影院推出英語字幕的場次,造福更多觀眾。 《接近維梅爾》紀錄片預告   同時,荷蘭公共廣播基金會(NPO)與MAX廣播公司合作一檔「新維梅爾」(De Nieuwe Vermeer)計畫,結合繪畫競賽電視實境秀和線上互動網站。電視台廣邀對維梅爾和藝術有興趣的大眾投稿,最終遴選180位素人畫家和12位職業藝術家,參與共六集的實境節目。「新維梅爾」實境節目以六件維梅爾已亡佚的作品做為主題,分別是〈洗手的紳士〉、〈第二幅小街〉、〈維納斯、朱庇特和墨丘利〉、〈音樂會〉、〈基督墓前的三位馬利亞〉、〈自畫像〉。國家博物館策展人Pieter Roelofs和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修復師Abbie Vandivere受邀擔任評審,在每集節目開頭講解維梅爾作畫的各種原則,讓六組創作者依主題進行16週的創作,最後在每職業組與素人組中各選出一位得獎代表。節目在NPO電視台播畢之後,自三月底,六位職業組得獎者的作品,在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展示;而六位素人組得獎作品,則在王子紀念館展出。 「新維梅爾」競賽素人組六件獲獎作品,在王子紀念館展出。(王幸慈 攝影)   MAX也特別製作3D模擬的「維梅爾之房」互動網站,讓觀眾可以想像維梅爾工作的場景、室內擺設和線上瀏覽「新維梅爾」節目的入選作品。 「維梅爾之房」3D互動網站,內含短片、音樂、解說音檔等資訊。(王幸慈 翻攝)   當商店櫥窗和IG平台成為展示空間 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出借至國家博物館八週的期間,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開放觀眾投稿,上傳屬於自己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於原作回館前,展廳裡輪播公眾參與的創意,並開設Instagram帳號,鼓勵使用者轉載分享。【註2】此舉造成廣大的迴響,也達到告知觀眾少女在巡迴多日後,已重回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的重要資訊。 而「新維梅爾」計畫並不止於繪畫競賽,入圍的素人作品走進台夫特市中心的商店櫥窗,成為市景的一部份。在街上,隨處可見由不同媒材製成的「新維梅爾」作品,不但為老城帶來活潑的氣息,更是豐富在地人和遊客對維梅爾的認知與想像。 超過100件「新維梅爾」入圍作品在台夫特市區的櫥窗裡展示,吸引路過民眾的目光。此兩件作品主題為〈基督墓前的三位馬利亞〉。(王幸慈 攝影) 置於古董店櫥窗的〈音樂會〉和書店的〈第二件小街〉,作品充分融入台夫特的市景。(王幸慈 攝影)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透過華盛頓國家美術館館員的科學檢測和分析,館方提出〈持長笛的少女〉由維梅爾工作室繪製的新聞稿 註釋2:「我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活動資訊
2023/06/07
失去名字的人們:藝術展示中的他者
失去名字的人們:藝術展示中的他者
作者:楊育睿(英國約克大學藝術史學系博士) 位於格拉斯哥的巴勒珍藏館(The Burrell Collection)在2022年以新的常設展重新開幕。然而,其展示的三座魏晉南北朝與清代的觀音像引發了風波。提及觀音的樣貌在中國歷史上由男性形象漸轉變為女性,該館賦予了觀音「性別流動」的意義。其展櫃的標示牌寫道:「跨性別者一直都存在於歷史中。觀音的形象反映這個事實,證明了性別不總是固著不變的。」[註1] 巴勒珍藏館於官方Instagram簡短介紹LGBTQ+導覽活動影片裡,也將觀音納為其中一項展件   蘇格蘭女性團體代表蘇珊.史密斯(Susan Smith)認為,該館此舉是政治化公共財的糟糕案例,挪用了佛教藝術與文化為特定的政治觀點與意識形態背書。而館方的聲明則強調,觀音的跨性別形象在該展開幕前已存在於許多研究中。[註2] 此觀音的性別論述是立基於宗教歷史的演變,不同於個人生命史的跨性別認同。儘管如此,該館仍將該論述與「跨性別人權」連結在一起,表示「觀音體現了基本人類價值中的善與同理」,而跨性別者值得對等的「尊重與理解」。 然而,問題的癥結僅僅是博物館傳遞的訊息是否基於研究的正確性嗎?為何對異文化物件的詮釋總是在出其不意的幽微之處,挑起我們的政治敏感神經?一種完全不涉及挪用的異文化詮釋是有可能的嗎?[註3]本文將透過觀察西方展示中的異文化物件試析此議題。 【博物之島專文】自然本色色:生態藝術策展中的性史書寫   我是誰?我怎麼會在這裡? 首先,文化挪用不是新的議題,它一直在博物館收藏史中以各種樣貌存續。在歐洲,異文化物件的收藏與詮釋動機與目的一直在改變。前現代時期的珍奇櫃是我們討論收藏起源時所熟悉的其中一個範型,指涉非西方物件的收藏動機源於對異文化的好奇與「異國情調」的嚮往。在十八世紀啟蒙時期,這樣的收藏策略經歷了改變,這些物件以提供特定訊息的潛力成為博物館知識生產的一環。某種程度上,大量的異文化收藏為博物館貢獻了人類史的整體圖像,透過分類方法,為西方機構的文明歐洲進步論述提供支撐它的對應面:即,各種原始的他者樣本,用以演示未開化、未完成發展的人類歷史階段。到了二十世紀,西方世界重新評估了這些物件在民俗學及美學上的價值,民眾也開始在博物館看到這些非西方的文化物件以「藝術品」的身分被展示。[註4] 牛津皮特李佛斯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以人類學分類展示,呈現枕頭收藏。(楊育睿 攝影)   例如,位於法國巴黎的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在1932年展出的非洲與大洋洲物件,被指認為賈克梅蒂超現實主義作品形式的參考來源。[註5] 茱蒂雅.凱莉(Julia Kelly)亦指出畢卡索等藝術家,在超現實藝術與這些物件中歸納出「脆弱」、「無常」、「曖昧」與「不連續」等共通點。1930年代,伴隨法國「達卡與吉布地遠征」(The Mission Dakar - Djibouti)後續的民族誌展演,這些物件的視覺特徵被挪用為超現實主義的形式語言。它們的「藝術性」是建構在西方現代美學追求「前衛」與「反藝術」的訴求上。這些物件因「去脈絡化」而取得符號學上的無限可能―一種可由藝術家自由地將其文化內涵替換成任何意義的訊息庫,透過隨機並列、重置與操弄視覺符號使其成為「藝術」。 賈克梅蒂以裝飾藝術博物館展示的人類學物件為靈感,所創作的抽象主義雕塑。阿爾伯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湯匙女(Spoon Woman),1926-27,銅,146 x 52.1 x 25.4公分,芝加哥藝術協會博物館藏。( © 2018 Succession Giacometti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ADAGP, Paris)   在不同階段,這些物件的價值不斷被重新發現,但卻未真正根除異文化詮釋的問題,或是在本質上動搖博物館霸權型態的論述系統。[註6] 無論這些物件是來自中國、日本、埃及、非洲、美洲、大洋洲或是其他,幾乎不見其文化對象以對等於西方文化的複雜性被呈現。 以仿漢字裝飾的成對燭檯。約1690-1700,陶瓷,De Grieksche A (Adrianus Kocx) 工作室,荷蘭國家美術館收藏。(楊育睿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聽見被社會淡忘的聲音:台北當代藝術館「非遊記」的異文化對話   以「知識」之名 回顧巴勒珍藏館的爭議,館方強調其傳遞的知識是有研究支持的事實。然,文化挪用的癥結不僅是關注博物館說了什麼,也須檢視什麼是博物館「沒有」說的。丹妮拉.布萊希瑪(Daniela Bleichmar)便提醒道,看似客觀的訊息,若未以對等的詮釋脈絡呈現,博物館傳遞的「知識」很有可能助長分化。進一步觀察,異文化物件的描述經常充滿文化與地理的不確定性。 以巴勒珍藏館的觀音像為例,博物館僅說明它們來自康熙年間的中國,除此之外便沒有更具體的訊息。這些被稱為「藝術品」的物件與西方藝術品的詮釋方式極為不同,它們沒有具體的製作者、特定的圖像意義、風格樣式,或是社會的具體描述。物件在去脈絡的狀態下,概念的「非具體性」(non-specificity),「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與「可變性」(mutability)讓出了詮釋的模糊空間,方便博物館彈性地置換其意義。[註7] 因而,所有的觀音,無論它們在原生脈絡脈絡中的樣貌有多大差異,都能被歸於「中國藝術」此廣泛的分類,且可以被化約為跨性別的擁護者。 巴勒珍藏館展示之觀音像,說明牌標題稱觀音為跨性別者的代表人物。(廖敏秀 攝影)   缺乏具體的理解,這些知識僅是空泛而粗糙的意義製造。更關鍵的是,這種挪用往往是建立在一種優越感,視被邊緣化的文化對象為可供「自由取用」的資源。[註8] 換言之,文化挪用是帝國主義的副產品,即使是以「欣賞」異文化的前提,它仍體現了不對等的話語權。他們以自己的觀點置換了物件代表的文化複雜性,而且他們認為基於「知識」立場可以這麼做。 【博物之島新訊】如夢的世界:柯律格談佛洛伊德的「中國蒐藏」   揭露「挪用」 柏林的柏德博物館(Bode-Museum)於2017至2019年間推出「超越對照:非洲藝術在柏德博物館」(Unvergleichlich: Kunst aus Afrika im Bode-Museum),演示了當「文化挪用」無可趨避時,博物館如何省思機構的權力角色。「超越對照」是以特展結合常設展的前衛嘗試,將西非、中非的民族學物件與歐洲、拜占庭和義大利等,不同時期的雕塑、繪畫與裝飾藝術並列呈現。這些物件並無文化上的連結,觀者也無從以任何「A影響B」的藝術史框架經驗作品。位於地下室的特展空間規劃有六個主題,討論這些物件在人類生命經驗與普世價值上的相關性:他者、美學、性別、守護與引導、表演、離別。[註9] 柏德博物館「超越對照」特展廳並列的歐洲與非洲物件。(楊育睿 攝影)   這些藏品因視覺的相似性被陳列在一起。同樣地,柏德博物館無法解決去脈絡化的問題,這些非洲物件的創造者仍舊沒有名字。然而,該展示透過質問博物館的知識框架,觸及了藝術博物館的去殖民議題。「藝術是如何成為藝術的?」藝術是普世的美學價值?還是博物館做出來的審美標準?誰有資格來判斷何為藝術?透過視覺對比,「超越對照」引導觀眾看見不同文化在物質上的同質與差異:女性意象、動物、毛髮、儀式、人類身體的遺留等。這些對比揭露了知識生產的不對等,尤其體現了分類學上處理「藝術品」與「人類學物件」等框架的限制。[註10] 總體而言,「超越對照」並未解決文化挪用的詮釋問題,而採取另一個策略體現博物館的權力樣態,使其能將任何日常物件描述為具有創造性價值的藝術品。 文化的複雜性既無法在去脈絡化的狀態下被完整保留,博物館便須誠實地面對知識工具的有限性。在當代的博物館實踐中,我們更在乎博物館是否意識到其機構性對知識的支配,以及對他者歷史進行各種詮釋時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Geraldine Kendall Adams, ‘Glasgow Life Defends Trans Label in Burrell Collection After ‘Politicisation’ Row’, News of Museum Association, 22 April 2022.  (Visited on 6 March 2023) 註釋2:‘Burrell Collection Accused of 'Politicising' Exhibits in Transgender Row’. The Herald, Independent Press Standards Organisaion, 16 April 2022. (Visited on 6 March 2023) 註釋3:文化挪用泛指對他人群體的圖像、儀式、美學標準與行為等文化內容的採用,通常用於被挪用的對象在社會、政治、經濟等階級系統中呈現次要或是附屬位置的情境。在此脈絡下,文化內容經常以異於、或是低於原有的文化樣貌的複雜性被呈現。在博物館的論述脈絡之下,當文化物件涉及再脈絡化、形成特定觀點的過程中,「挪用」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本文所探討的文化挪用聚焦於將「民族誌物件」美學化為「藝術品」的現象,探討文化挪用在特定案例中所促成的「欣賞」與「尊重」異文化觀點背後,事實上正強化差異,且經常對破除系統性的等級制度沒有幫助。詳見:‘Cultural Appreciation or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 Zine on Culture, Respect, Allyship, and Racism)’. unknown author published in Olympia, Washington, 2011. 註釋4:James Clifford, ‘On Collecting Art and Culture’ in James Clifford (ed.)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 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15–251. 註釋5:Rosalind E. Krauss, The Originality of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1985), 48. 註釋6:Nur Sevencan, ‘Non-Western Art in the Museum: Appreciation or Appropriation?’ Medium, 2016. (Visited on 6 March 2023) 註釋7:Daniela Bleichmar, ‘The Cabinet and the World: Non-European Objects in Early Modern European Collectio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Collections, 33:3, (2021), 436. 註釋8:‘Cultural Appreciation or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 Zine on Culture, Respect, Allyship, and Racism)’. unknown author published in Olympia, Washington, 2011. 註釋9:Scott Nethersole, ‘The Value of Contrast: “Beyond Compare” at the Bode Museum’. World Art, 9:3, 355-356. 註釋10:Amy Woodson-Boulton, ‘Beyond Compare: Art from Africa in the Bode Museum exhibition Review’.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Review, 23 May 2019. (Visited on 7 March 2023)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自然本色色:生態藝術策展中的性史書寫 【博物之島新訊】聽見被社會淡忘的聲音:台北當代藝術館「非遊記」的異文化對話 【博物之島新訊】如夢的世界:柯律格談佛洛伊德的「中國蒐藏」
2023/05/31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鄭莉蓉談故宮南院以藝術活動建立友善品牌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鄭莉蓉談故宮南院以藝術活動建立友善品牌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 年紀輕輕、帶著書卷氣息的鄭莉蓉,引用了左翼詩人和劇場工作者——鍾喬老師的話,表達內心深沉的決心。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開館時即以助理研究員身分,負責諸多大型藝術活動的鄭莉蓉,畢業自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大學時期因參觀了徐文瑞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展的「赤裸人」,探討難民人權而震撼,觸發關懷邊緣弱勢的議題,畢業論文即以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為題【註1】,以觀眾研究探討創傷展示。承接此背景,她日後在博物館工作時,經常加入倫理的反思,並著重觀眾的多元化學習。在故宮南院七年半的時間,她統籌策劃旗艦型的藝術節活動,包括4屆「夏日親子藝術月」和2屆「故宮亞洲藝術節」,她以博物館作為一個行動者,如何提供具學習性且愉快的社交經驗為思考方向,作為總體策畫概念。 本次專訪人物——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鄭莉蓉(葉家妤 攝影)   藝術跨域,吸引新觀眾! 有感於藝術不應受學科限制,於是鄭莉蓉嘗試跨域的結合,連結藝術與科學,於2019年第一屆的夏日親子藝術月,搭配「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策畫「博物館大航家」活動,並與國家地理雜誌等團隊合作,將葡萄牙人、荷蘭人東來的大航海時代精神再現,以探險家的訓練方式讓國小中生,模擬沒有GPS導航的年代,如何觀星找到南北方位,也學習現代航海專用的旗語和專業繩結打法。多樣學習模式的第一屆夏日親子藝術月,受到熱烈歡迎,且在回收數千份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有六成六的觀眾是首次參觀故宮南院,說明了跨域結合及多元學習方式,確實對開發潛在的觀眾很有幫助。 「教育的主軸要先拉出來,而找到好的師資團隊很重要。」鄭莉蓉說明在設計第一屆親子藝術節時,先依「交融之美」展內涵,定位教育推廣活動三大主軸:世界地圖的引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瓷器、浮繪與鏡箱。其中,「地圖」靈感來自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註2】,其自十七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對拓展當時人們世界觀造成深遠影響,課程依循此理念,順著地圖的元素展開大航海時代。 2019年夏日親子藝術月「冒險航家夏令營」活動(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歷史中,誰是英雄?從遊戲挑戰倫理思考 「雖然我是博物館教育人員,但不喜歡讓參與者有『受教』的感受,我希望他們來這裡很開心,想要一再造訪博物館,成為運用博物館資源的終身學習者。」鄭莉蓉設計了一系列的互動遊戲,其中以「實境解謎」最受歡迎,「實境解謎最困難的是串連不同展廳、各自策展的文物,理出故事和遊戲路線。」由於南院是單一動線的方向,所以解謎仍需順著觀眾參觀路線安排。 2021年她根據展覽「遠方的戰爭—清宮銅版戰圖特展」,策畫實境解謎——「英雄之謎」。展覽展出中國乾隆皇帝為宣揚十全武功,命人製作的清宮銅版畫戰圖,其中有一場關鍵戰役「格登山之戰」,是準噶爾汗國的阿玉錫,因為犯錯被判刑時,叛逃至清帝國,後來率22名清兵夜襲準噶爾汗達瓦齊的大營,達瓦齊軍隊潰敗奔逃,一個月後準噶爾汗國滅亡。在展櫃同時陳列清帝國乾隆皇帝大閱【註3】時所戴的頭盔,對比戰敗的回部首領頭蓋骨法器,顯示成王敗寇處境。然而,鄭莉蓉透過實境解謎丟出反思:「獲得勝利,就能夠擁有榮耀嗎?」這項倫理題沒有答案,重要是讓孩子們去思考英雄的意義是什麼。延續她完成碩士論文的意念,每場戰爭,有人勝利就有人被犧牲,如同被迫成為慰安婦的阿嬤是戰爭、父權體制與經濟下的多重弱勢,而「清帝國光輝的勝利背後,是準噶爾汗國的被屠殺」她淡淡說著。 上圖為「英雄之謎」實境解謎道具;下圖為參與者在展場內遊玩的畫面。(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博物之島專文】來博物館當偵探?這些實境解謎遊戲等你來挑戰   「感受」亞洲文化多樣面貌 由於南院期許展現更寬廣的亞洲文化視野,因此每年十月院慶時皆會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亞洲藝術節。自2017年來共舉辦了六屆【註釋4】,在她統籌的新加坡月(2018)和泰國月(2019)中,設計能夠具體感受文化的五感體驗活動。在新加坡月,藝術節提供娘惹的服飾讓民眾試穿,也教民眾手做椰絲糖球。由於新加坡是集合印度、馬來和華人等多元文化,其中也有不少的回教徒,因此「一日調香師」的活動,特別準備幾種不含酒精的伊斯蘭香水,讓民眾可以隨個人喜好調配香水帶回家;活動還配合白手杖節,邀請視障朋友一起聞香。「人本來就是五感的動物,聞到香味或是觸摸皆會引起許多感受,我希望讓觀眾盡可能用不同的方式體驗博物館。」 新加坡月「一日調香師」活動。(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在準備不同主題國家的藝術節時,鄭莉蓉著重文化差異性、共通性,與主流印象下的深層內涵。她認為新加坡和臺灣有許多相似處,不論是移民、被殖民的歷史和多元種族的社會均可以互相借鏡。「我在做新加坡月時有明確的方向——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我希望看待一種文化,並非局限在異國情調,而是能夠讓觀眾察覺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各國文化特質。」 於泰國月,她希望呈現「非觀光」的泰國,「我想聚焦大家較少注意的文化面,因此訂出『熟悉又陌生的泰國』主題」,她規劃展出泰皇拉瑪九世的王后——詩麗吉(Sirikit)所設計的八款傳統國服,展現泰文化的新美學。這是詩麗吉和國王出訪時,發覺無國服可穿而開啟設計的靈感,除了建立國族認同的文化外,也展現新時尚的魅力。此外,邀請專業劇團演出泰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面具舞蹈劇「孔劇」(Kohn),讓人瞭解深入的泰國文化,並設計教育故事劇場帶領孩童演出拉瑪堅故事等體驗活動。 泰國月「Tai Fashion 泰時尚」時裝秀展現詩麗吉王后設計的傳統國服樣式。(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518博物館日,與中介學校幸福共好 今年(2023)鄭莉蓉調回故宮北院,並為518博物館日策劃「幸福共好」的戲劇工作坊,和青藝盟及中介教育機構花蓮秀林國中合作,以戲劇教育結合故宮文物,協助社會邊緣的青少年學生,並預計於同年7月進行教案分享會,歡迎其他學校一起合作把教案延伸出去。 「『這些孩子不是問題學生,而是被問題纏繞的孩子』,如果在這個年紀可以接住他們,會讓他們看到不一樣的可能性。」受青藝盟先前辦理「牽風箏的人」師資培訓計畫裡學員的分享而感動,鄭莉蓉延續理念表達今年518博物館日計畫的重要性。 未來她將繼續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裡,為減少不平等和良好身心健康努力。對於有志從事博物館工作的青年,她如此勉勵:「不要放棄理想和熱情,儘管大環境有許多壓力及挑戰,但博物館教育及文化平權的目標,都會在我們一點一點的努力下往前進。」她以最初在南院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合作辦理的創齡活動為例,雖然當時只有8位長者參加,但是一位長者卻對她說,這是她這輩子最快樂的一天,讓她心疼外更確定博物館工作的意義。 因為「赤裸人」的展覽,打開了鄭莉蓉人生的視界,也愛上了博物館,如今身處一級國家博物館獨立策展藝術節活動,她仍秉持初衷,以差事劇團鍾喬老師談「劇場可以改變世界」理念時,提及馬雅神話中日神與夜神建立宇宙運行的對話為例,勉勵所有夥伴:「從未抵達,從未放棄」,繼續以博物館為行動,為消弭不平等步步踏實前進。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鄭莉蓉,2014。創傷展示的策展建構與觀眾詮釋:《堅強的理由—獻給台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個案研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註釋2:於「交融之美」展覽中未展出明末利瑪竇繪製之《坤輿萬國全圖》,而是呈現了受其影響之江戶時代《坤輿萬國全圖屏風》以及清康熙時期由南懷仁傳教士,參考此圖並加上17世紀前半的地理知識而繪之《坤輿全圖》木版印刷大型世界地圖。 註釋3:類似今日的閱兵典禮。 註釋4:故宮亞洲藝術節自2017年,以印度、新加坡、泰國、蒙古、印尼和越南等國家為主題舉辦。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從國際交流到為愛朗讀: 游貞華談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合作與文化平權實踐 【博物之島專文】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博物之島專文】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博物之島專文】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博物之島專文】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博物之島專文】來博物館當偵探?這些實境解謎遊戲等你來挑戰
2023/05/18
從國際交流到為愛朗讀: 游貞華談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合作與文化平權實踐
從國際交流到為愛朗讀: 游貞華談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合作與文化平權實踐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望著臺灣國旗飄揚在日本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廣場上,和日本國旗並列,游貞華內心油然升起一股感動。這是2019年蘭陽博物館(以下簡稱蘭博)在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展出之「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海路匯流處~國際交流展」,以宜蘭史前文化金屬器時代的遺址,和日本南九州的史前文物為主呈現。兩個多月的展期吸引了1.8萬人次的觀賞,這次成功的交流展,不僅是將臺灣的考古文化帶向國際,同時,也將日本的策展能力引入國內。促成這次交流展背後的關鍵人物是蘭陽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游貞華,究竟如何與日本發展交流情誼,又是如何將踏查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經驗應用在文化平權實踐上?一切都和她長期在博物館的深耕有關。 本次的專訪人物,蘭陽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游貞華。(郭冠廷 攝影) 「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海路匯流處~國際交流展」展覽照片(游貞華 提供)   團結力量大!善用姊妹館的策略聯盟 曾擔任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代理館長的游貞華,從過去就開始著手國際間的聯盟,利用紅毛城和荷蘭歷史上的關聯,她寫信給荷蘭南海國家博物館(Zuiderzeemuseum Enkhuizen)館長,表明希望締結姊妹館的關係,促成了雙方的交流合作。之後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任職期間,延續與國外館舍合作的經驗,展開和日本博物館的長期交流,並與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及兵庫考古博物館等專業考古館舍結盟。由於十三行博物館與蘭博也是姊妹館,因此現在於蘭博服務的她,以舊識關係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表示:「蘭陽博物館是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姊妹館的姊妹館!」順理成章讓一切合作有了好的開始。   拓展行銷、文物修繕與展示的視野 「臺灣的國旗要在日本掛上是很困難地,而日本願意出場地、共同展出也很少見。這次他們拿出七十多件南九州文物一起展出,在宣傳上我們點出『宮崎距離台灣只有1200公里』,其實宮崎到東京也是1200公里,等於宮崎位於東京和台灣的中間點。」以距離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也是一種宣傳的技巧。這次的交流展讓她看見日方宣傳的實力,從機場、兩旁道路、大型連鎖商場到飯店,所見之處都是相關宣傳,而不同的博物館間也會「好康相報」以加乘效益。 宮崎縣最大的AEON商場專區介紹交流展。右1為蘭博陳碧琳館長、右2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張惠如科長、左1西都原考古博松本茂學藝員。(游貞華 提供)   赴日展出的淇武蘭遺址文物共111件,由於2001年淇武蘭遺址出土超過50萬件的文物,受限於人力不足,無法一一修復而有了劣化問題。西都原自彌生時代(約始於公元前7世紀)起即有大量的金屬器物出土,造就一流的古物專業修復,因此日本博物館方主動提出願意幫忙修繕已經劣化的13件鐵器,並將歷程詳實記錄,使我方得到一份寶貴的修復報告書。 對於文物的展示,西都原考古博物館花費很長時間思考,且使用許多小道具來輔佐擺設。此外,她也觀察到日方館員以雙手持拿古物,和我們以手套來碰觸古物不同,針對此點,日方說明:「如果多了一層布,會增加古物滑落的風險,且手套有時會有脫線,如果勾到古物的裂縫反而會造成古物摔落。」這些展示、持拿文物的方式,皆值得我方參考。 避免戴手套失去觸感,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評估文物狀況安全的前提下,以雙手直接持拿文物。(游貞華 提供)   「常設展」中的「常新展」 游貞華在考察中,發現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在常設展中帶入「常新展」的概念,也就是同一個時期的展區,會在三個月後換一批文物展出。日方認為文物不能長時期展示,對文物本身的保存不妥當,而更新展覽內容也能維持民眾對博物館的新鮮感。 「對於四千年歷史的文物,西都原考古博物館採取開放式體驗,也就是歡迎大家來觸摸。」然而萬一文物摔壞了怎麼辦?對於她提出的問題,該館如此回答:「不小心摔壞了就摔壞,我們會修!況且當初出土也未必是完整的。會用溫度去感受古物的民眾,一般會懂得愛惜。」館方表示二十年來從未有民眾摔壞過古物。當然開放體驗的文物是常民文物,非國寶級文物。以開放胸襟面對文物展出,她認為也是讓較為枯燥的古物展增加趣味的方式之一。   承先啟後,朝北部第一無障礙博物館邁進 游貞華的成功在於對許多細節的體察,這樣的素質早在二十多年前任職國立臺灣博物館時即已展現。當時,她發現視障朋友在觸摸臺博館柱子時所流露的渴望,並開始思索如何藉由觸摸讓視障者認識博物館建築之美,而後向時任館長的蕭宗煌提出:「我們何不來做臺灣第一個無障礙博物館?可以從觸摸開始認識我們的建築。」未料館長表明國內早已有博物館在執行了。雖然做不成臺灣第一,游貞華仍然雀躍地心想著:「那做北部第一也行!」得到館長支持後,她開始與長年研究口述影像的趙又慈老師請益合作,展開口述影像的建立,成為早期以此方式實踐文化平權的單位之一。此外,在淡水古蹟博物館擔任代理館長時,她改造了高爾夫球車,載送行動不便的民眾越過大斜坡,打造體貼的無障礙環境,因此帶領館所得到《第3屆政府服務品質獎》。 一日父親對她說:「全世界我最推薦的地方就是十三行博物館和新加坡樟宜機場。」因為低血糖不適而受到館員體貼入微照護的父親,向她大力推薦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她牢牢記住這話,在日後轉任該館繼續關注弱勢,且得到前館長吳秀慈的大力支持:「去做呀!費用不夠我想辦法。」既有館長如斯,她於是大力推動,主動連結附近的多重障礙照護機構,進行陶藝創作工作坊。作品展出時,吳館長特地為作品買了保險,並說:「保險是我們對他的肯定,未來有人要認購時也會有個參考值。」 【博物之島專文】梵諦岡博物館多感官巡禮!視障觀眾導覽體驗服務暨展示設計實踐   交流無距離,資訊無障礙 一路致力於文化平權的游貞華,細微的體察和她大學時參加慈幼社有關,經常去養老院和偏鄉服務,養成她總是能從身障者的角度去思考。大四時有人發現她的聲音清甜悅耳,邀請為盲友錄音,因此每到假日之時,她就展開一卷又一卷的為愛朗讀,錄製超過上百卷的錄音帶。 如今,她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為愛朗讀。在與西都原博考古物館交流時,她注意到早在20年前他們就針對障礙者製作導覽背心,背心上的感應器可以選擇語言別,走到不同的展覽區就有精準感應的語言導覽,讓障礙者或外國人不需要協助就能自在參觀。游貞華表示該館是日本最早執行無障礙背心的博物館;如今她也在蘭博建立自主導覽資訊,只要掃瞄QR Code,就會獲得手語、口語、字幕三合一導覽資訊,對聽障和視障朋友是一大福音,而蘭博最具特色的單面山式建築,也有模型可以藉由觸摸和語音來理解。此外,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為視障朋友製作觸摸式廁所配置圖,這一點,游貞華也應用在蘭博的廁所,成為臺灣第一個製作觸摸廁所地圖的博物館。在走入國際的同時,她也將國外的優點帶回臺灣,完成深入的國際交流。 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無障礙背心,可感應使用者於展場的位置並播放該導覽段落。聲音直接從背心播送,不用再接上耳機,達成便利無礙。(游貞華 提供)   近來,她支持於博物館舉辦的活動直播中加入即時手語翻譯,並爭取在現場設置聽打字幕,許多質疑的聲音表示觀看的聽障朋友並不多,何必多此一舉?游貞華認為在活動裡,能夠考量到身心障礙者並實際行動,就是在「宣示」文化平權。未來,她會繼續著力於博物館文宣、標誌易讀的建立,並且以國定丸山遺址和漢本遺址繼續與日本交流,在既廣且深的道路上做到——「交流無距離,資訊無障礙」。   執行編輯:葉家妤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博物之島專文】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博物之島專文】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博物之島專文】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博物之島專文】梵諦岡博物館多感官巡禮!視障觀眾導覽體驗服務暨展示設計實踐
2023/05/10
融合自然脈絡的古文明展示—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揭開阿茲提克帝國神祕宇宙觀
融合自然脈絡的古文明展示—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揭開阿茲提克帝國神祕宇宙觀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位處墨西哥城中心查普爾特佩克公園內,一座被綠地包圍、崴峨壯大的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y,以下簡稱MNA),是世界名列前茅的重量級人類學博物館,大量保留了阿茲提克古文明和馬雅文化的遺跡,是當今收藏展示哥倫布發現南美洲前之印地安文明最著名的博物館,幾乎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必定造訪這文明的聖殿。透過MNA能夠完整窺看西班牙殖民前的墨西哥原生文化,也是認識中美洲古文明的最佳途徑。 MNA由三面展館建築與廣闊的中央廣場組合而成。(Photo by Mike Peel, Wikipedia, CC BY-SA 4.0)   如何揭幕與鋪陳千年的古文明發展? 承載了近四千年文明,擁有六十萬收藏品的MNA,展示了從西元前2300年開始的前古典期中央高地,也就是今日墨西哥城所在地的西元前文化,如起於西元前200年的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文明,及興盛於第四至九世紀的馬雅文明等,其展示並非以時間軸來呈現,而是以地域性的分布來呈現墨西哥不同地區的廣袤能量。一樓的展示廳是最著名的常設展,總共十二室,從美洲的起源開始,逆時針的排列順序,展示從中央高地的阿茲提克文化,至墨西哥灣沿岸的文明,可以看到不同種族在這片廣大土地上所構成的文明脈絡,形成與美洲大陸的對話。 博物館主要分為兩進空間,前棟建築裡迎接觀眾的是間3D立體視聽室,30分鐘內以影像和立體升降模型演繹墨西哥四千年來,各地城市文明的變化,環狀舞台空間宛若一座墨西哥的國土,地面會根據墨西哥各地的方位,升起立體模型,佐以燈光投射出當年城廓的面貌。起初,中央升起著名的特奧蒂瓦坎,是中南美洲最大的金字塔,阿茲特克帝國與馬雅文明繼之而起,其城廓的樣貌和消長,栩栩如生在眼前展現。搭配英文解說和精細的3D模型演譯,觀眾可以宏觀地看見整個墨西哥在地域上的發展,宛如遊歷一場精采的墨西哥文明史,是必看的古文明揭幕式。 【博物之島專文】喚醒沉睡千年的先人—南科考古館「我們活過」特展讓人骨訴說史前故事   穿梭自然元素的展示,更貼近阿茲提克人的生活與信仰 進入主展覽廳前,迎面而來的方型廣場面積之大猶如古代城廓的中央廣場,巨大的銅鑄圓柱從頂部的天蓋貫穿到地面,頂部圓形的的傘狀物每隔十五分鐘就會邊旋轉邊灑下水花,有如天降甘霖般,象徵著豐饒與敬天敬雨意涵。博物館展示上充滿著與大自然的共融感,呼應阿茲提克文化信奉的四種自然力量:風、火、水、土元素。其中,火代表教育廳裡的3D立體影像動態展示;傘狀大水柱則是生生不息的水元素;走在超過三千坪的廣場裡可以感受到徐徐微風;最後,十二室的文物展示為古文物的出土。 代表水元素的銅鑄圓柱。(Photo by Kirk K, flickr, CC BY-NC-ND 2.0)   第一到四室陳列關於美洲的起源和農業發展,以墨西哥人的主食玉米而言,根據馬雅人的創世紀神話記載:「人類是來自玉米。」所以玉米在其宗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展覽廳特別展示了各地的玉米祖先以及保佑主食的玉米神官。這區每一室都與戶外庭園相通,並在戶外展示當時祖先生活的樣貌,包括居住的屋舍和農耕的器具。藉由空間的重返,讓文物的存在更為立體,同時也是MNA在展示上著重與自然脈絡結合的特色手法。 墨西哥人相信祖先是來自玉米,此為玉米神官。(陳佳汝 攝影) 展示廳直通戶外庭院,戶外空間即是重返文物存在年代之農耕住屋狀態。(陳佳汝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延續文化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北海道愛努文化博物館與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的啟示   蘊藏獨特時間觀與生命觀的鎮館石像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以巨石雕刻成的「阿茲提克曆法太陽石」,位於博物館正中心的第七室,曆法石的中心就是太陽神,周圍的四個方框代表著宇宙至今所經歷的四個年代,各自為四個新升的太陽所照耀孕育生命,而現在是正中心的第五個年代——托納蒂烏(Tonatiuh)年代。曆法石紀錄了阿茲提克的神祕宇宙觀,然而,在阿茲提克帝國瓦解後,這塊太陽石被任意丟棄在墨西哥城的中央廣場附近,後來墨西哥大主教下令埋在地底,直至1970年才被挖掘出來。 阿茲提克人會依照曆法石所刻的曆法進行農耕和祭祀等活動。根據曆法石而得知當時一年有十八個月,而一個月有二十天,加上空的五天,一樣是365天。(陳佳汝 攝影)   曆法石的左邊,有著一尊被支解的女人雕像,是墨西哥的守護神惠齊洛波奇特利的母親,同時也是死神與大地的母親,她代表了地球、死亡和超自然生物的連結,如今被視為阿茲提克文化中雨蛇神的形象。對於阿茲提克人而言死亡也是再生的開始,因此雨蛇神的雙手在胸前捧著心臟,被切斷的頭顱在腹部變成兩條蛇相互交疊成腰帶,代表綿延再生;同時,其也是文化和農耕的象徵,是一股創造的力量,對墨西哥人而言有重要的多重意涵。 曆法石的前方放置一尊巨大的天使容顏頭像,額頭上有著雲朵般的圖樣、面露安祥微笑,象徵著保護曆法石。最前方則是天狗的雕塑,阿茲提克人認為狗代表著戰鬥與勇氣,以天狗作為守護神為開場的鋪陳,顯現阿茲提克的戰鬥力意志。曆法石近處有天使和雨蛇神的守護,空間上呈現兩進的安排,猶如古代城廓的守衛和主殿,顯現非凡的氣勢。 左圖為阿茲提克文化中雨蛇神的形象;右圖為曆法石的前方有著天使容顏的守護神雕像。(陳佳汝攝影) 曆法石與四周有著守護神意涵的石雕。(Photo by Mark Hogan, flickr, CC BY-SA 2.0)   大量人像雕塑和頭像也是重要的文物呈現,可以一窺當時的社會功能性,並含有兩個指向:宗教面和日常價值文化。例如,第十室展示馬雅的帕倫克(Palenque)地下陵墓,有著與金字塔同樣的功能和構造,展示以縮小與等比例大小復原部分陵墓建築,以及在周圍陳設陪葬品和碑文,是參觀此館的重頭戲。其中一塊石碑記錄了跳舞的的角色,其右手拿著權杖、左手舉著皮革盾牌。在馬雅統治者中,舞蹈是權力的一種資源,使他們能夠鞏固自己的威望,並運用在占卜和對神的敬拜中,以增加他們的魅力。這樣象徵性的權利延續至十六世紀,舞蹈時常在公共場所上演,藉此重申國族的身分,甚至在今日以馬雅文化為主的梅里達城市(Mérida),每到周末都可以在中央廣場看到傳統舞蹈的表演。 馬雅的帕倫克(Palenque)地下陵墓複製品。(陳佳汝 攝影)   著名的等身雕塑「查克莫」和第六室的「戰士像」,如今已經成為墨西哥文化裡戰士形象的代表,後者也是托爾托克文明遺跡的重要物品,這些戰士雕塑在中美洲廣泛流傳,可以看出其文明因經常性征戰,進而形成戰士精神的推崇。此外從出土的男性雕像裡,對陽具誇大的形塑中,綿長的陽具代表著生生不息,是印地安文化裡對生育能力的重視。 左圖為記錄跳舞角色的石碑;中為墨西哥沿岸出土之突顯陽具崇拜的男性雕像;右圖為戰士像。(陳佳汝 攝影)   銘刻古文明的未竟之處  MNA在展示上著重空間脈絡和自然元素的呼應,使觀眾參觀博物館時彷彿走到過去凝結的時空。展場燈光以多如繁星的聚光燈以不同角度交織投射,形成展品自然錯落的明暗層次,有如在太陽底下的天然光澤,種種策略都讓原本可能靜態的古物有了鮮活的樣貌。 多角度的聚光投射,呈現自然的光影交錯,讓文物展示更為自然。(陳佳汝 攝影)   然而,整體展覽只展示西班牙人及歐洲人來到墨西哥之前的文明與歷史,對於殖民接觸史及其如何破壞原住民文化則較缺乏反省與解殖民的觀點。唯一呈現解殖民觀點的是,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城時,1573年將其主教堂建立在伊茲提克神廟之上,將金字塔踩踏於天主教堂下,待神廟於現代挖掘出土後,殘缺的遺址與主教堂同時並陳。解殖民部分以歷史資料並陳,其中一段文字如此描述:「西班牙和墨西哥的戰爭沒有輸贏和對錯,如同日與月,黑夜和白天同時存在。」對此戰爭,墨西哥最終採取涵化的觀點。 此外,在文物的說明上均是使用西班牙文,只有在一室的總說明文有英語,同時缺少語音導覽的租借設備,這些不足處,對於展品的理解上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難。而佔地12.5 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內沒有配合的餐廳和咖啡廳,對於需要一整天參觀的觀眾而言,也稍有不便。 步出展覽室,行經廣場巨大灑水圓柱,像是再次經過時空轉換的洗禮,觀眾於是從古文明回到現代生活,在禮品區選擇紀念品。結束參觀後,在前殿的廣場坐在台階上,正好和雨神一起迎接夕陽。   執行編輯:葉家妤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喚醒沉睡千年的先人—南科考古館「我們活過」特展讓人骨訴說史前故事 【博物之島專文】延續文化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北海道愛努文化博物館與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的啟示
202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