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穿越時空、彼此遙望的二戰下女性: 《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展示設計評析

2021/04/21
閱讀數 : 2157

作者:何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2018年7月,婦女救援基金會附設「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簡稱阿嬤家)與十禾設計進行共同策展,推出《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簡稱《安妮與阿嬤》展)。該展與荷蘭「安妮之家博物館」合作、獲得瑞士安妮法蘭克基金會授權安妮的故事與文字創作內容,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展覽的時空背景,試圖透過相同的時間軸串連起在二戰中遭受迫害的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與臺灣慰安婦阿嬤們的故事,藉以揭示戰爭暴力與性別暴力的歷史事實,進而引發觀眾對人權、性別議題與女性困境的思考,並彰顯女性的勇敢與堅忍。

阿嬤家前館長康淑華認為,安妮與阿嬤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不但同樣作為少女面臨戰爭所帶來的困境,也共享對自由的渴望,並期待透過讓安妮與阿嬤交流,能夠帶動國內對不同面向的人權議題進行探討。策展團隊十禾設計則根據上述理念,捨棄厚重的歷史敘事、結合阿嬤家原有的建築,透過美學與藝術性的呈現方式彰顯安妮與阿嬤的生命力量、營造身歷其境的空間氛圍,並以安妮的日記作為最主要的展覽內容,帶領觀眾透過安妮之眼觀看、理解二戰下的世界。究竟展覽設計是否成功地傳達上述策展意圖?雖然展覽已經結束,但本文認為值得對該展覽設計與主題意涵進行分析,並以安妮展區為主,指出其如何透過空間設計引領觀眾體驗一位少女建立自我認同與性別意識的過程,進而思考戰爭下的人權議題。

   

穿越時空的廊道 走進二戰下的亞洲與歐洲

《安妮與阿嬤》展總共運用兩道廊道來產生「時空穿越」的效果。首先,一樓的「時光廊道」作為引導觀眾進入展覽時空的通道,透過狹長的空間營造出深邃的時間感,使觀眾彷彿踏上通往過去的時間輸送帶,並在廊道兩側分別懸掛歐洲與亞洲在二戰時期的照片營造出安妮與阿嬤遙遙相望之情境。廊道作為一種時間流動的象徵,透過觀眾步行其中,自然推動展覽時間線的來回,而通過時光廊道,即進入安妮與阿嬤們經歷的二戰時空。

時光廊道(十禾設計 提供)

 

另一個相似的設計則為二樓廊道,蘆葦之歌裝置結合安妮之窗,將觀眾引向出口方向。「安妮之窗」除了代表安妮之家唯一的透明窗戶,更代表了安妮對自由的盼望,而展覽在此以希望作結,也期盼觀眾在經過對沉重人權議題的思考後,仍能帶著阿嬤與安妮的生命力量,保有對世界的嚮往。

蘆葦之歌與安妮之窗(十禾設計 提供)

 

打開密室門,走進安妮的世界

除了廊道,另一個透過空間穿越時間的設計,為策展團隊參考歷史照片,在阿嬤家還原的荷蘭安妮之家密室入口。

打開密室門(十禾設計 提供)

 

密室之門為觀眾打開安妮與家人躲藏秘密空間的鎖匙,帶領觀眾通往二戰時期的荷蘭。此旋轉書櫃的設計除了能幫助展示的重心從一樓展區慰安婦的經歷過渡到安妮的故事,觀眾也能透過「拉開門」的這個動作將自己帶入安妮的角色,透過重新經驗類似安妮的經驗,將自己帶入安妮所處的時空中體驗與思考。

 

透過日記呈現戰爭壓迫下成長茁壯的少女

打開密室門之後,沿著狹長的階梯向上,即進入二樓的安妮展區。其中,「世界為何動搖」呈現的歷史背景,和以各種模擬窗框及加高地板構築成的「親愛的吉蒂—我要告訴妳所有的秘密」,呈現67篇安妮日記文字內容,皆印刷在黝黑的窗扇上呈現。


世界為何動搖與親愛的吉蒂—我要告訴你所有的秘密展區(十禾設計 提供)

 

黝黑的窗扇除了象徵荷蘭安妮之家在二戰時期為了避免燈光外洩所塗黑的窗戶,也代表在密室中的凝重與不自由。儘管戰爭令人窒息,不同於其他國家以種族歧視和猶太大屠殺為主軸來呈現安妮的故事,「親愛的吉蒂」展區則透過日記內容,呈現了安妮勇於反抗傳統女性角色的自信與積極實踐夢想的樣貌;搭配安妮日記的複製品與老式收音機,使觀眾更容易神入安妮的處境,彷彿和安妮一樣在漆黑的密室中,一邊寫著日記、一邊聆聽從廣播傳來的戰爭消息,並仍然保有對未來的嚮往。

安妮日記複製品(十禾設計 提供)

老式收音機(十禾設計 提供)

 

彼此遙望:阿嬤與安妮的相遇

整體而言,安妮與阿嬤只有在三樓「戰爭結束之後」展區中相遇,以近乎全黑的封閉空間中,佇立了一座由四面冰冷的不鏽鋼牆構成的立體裝置,環繞四周分別延伸成為放置蠟筆與阿嬤畫作象徵的阿嬤房間書桌、秀林遺跡、貼滿明星相片的安妮房間書桌與奧斯威辛集中營大門,於此,阿嬤與安妮透過鋼構彼此遙望,透過這樣的遙望,策展團隊也希望觀眾走進禁閉的空間,在這充滿壓迫感的空間氛圍中,觀眾也許感到恐懼、疑惑,甚至體會安妮與阿嬤曾經擁有的情緒;透過身體感受與凝視交會,進入思考不同社會脈絡下人權議題的視野

立體裝置(十禾設計 提供)

 

充滿戲劇張力但缺少歷史脈絡與對話的展示美學

《安妮與阿嬤》展透過空間設計與色彩的轉換使觀眾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情緒與氣氛中穿梭,展示設計細膩流暢並充滿戲劇張力。與一般的人權展覽聚焦人權課題不同,展覽以美學及藝術性的手法觸發觀眾的情緒,並成功地透過日記帶領觀眾與安妮的夢想、疑惑及對性別的探索產生對話與共鳴。然而,對於不熟悉歐洲納粹大屠殺歷史的臺灣觀眾,唯一提供二戰歷史背景的「世界為何動搖」展區,僅以時間軸,條列式地穿插呈現安妮的生命史與二戰歷史事件片段,觀眾較難以自行融會貫通理解相關的歷史脈絡與種族歧視之人權課題;而分屬一樓與二樓展區的阿嬤與安妮,除了在最後彼此遙望之外,也未見猶太少女與慰安婦女性人權議題的對話與交流,殊為可惜。未來如何兼具人性溫度與歷史脈絡、空間的美學與人權課題,值得相關博物館策展之借鏡與參考。


資訊來源

  • 何平(2021)。博物館展示中的女性角色與女性觀眾認同之「對話」:以《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范情(主編)(2018)。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手冊。臺北市:北市婦援會。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