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的美術館經營策略大補帖:富邦美術館國際館長論壇觀察
作者:林宜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步入2024年,由富邦美術館與富邦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國際館長論壇」,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藝術饗宴。論壇以「企業擁抱挑戰—美術館全球化、去中心化的競爭與機會」為題,邀請來自亞太地區的六位藝術博物館館長,包括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長陳維德、日本東京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印度班加羅爾藝術與攝影博物館館長Kamini Sawhney、澳洲雪梨動力博物館行政總裁Lisa Havilah、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館長Eun-ju Choi與中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暨UCCA集團執行長Philip Tinari等,分享各自的挑戰與經營策略。
這六間藝術博物館背景迥異,包括公立機構、公法人、私立機構等,且規模大小各具差異。在這豐富的光譜之中,聽眾不僅可以從個案之中獲得啟發,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公私立美術館成立浪潮之中,更能以此借鏡,更全面地思考美術館政策。
願景與使命:國族意識、都市再生、身分認同
博物館及美術館可以培養民眾的美感和人文素養,然而營運經費往往難以自給自足,需要仰賴外部資金。「資金來源」影響了館舍的營運目標與執行方式,例如對於仰賴政府預算支持的公立館舍而言,推動公共政策也是重要的營運目的。本次論壇中,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首爾市立美術館(Seoul Museum of Art)、與澳洲雪梨動力博物館(Powerhouse Museum)等三間公立館舍,便分享其如何建構國家意識和國族認同,以及如何帶動都市發展。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成立於2015年,由前市政廳與最高法院兩座國家遺產建築改造而成,展示面積龐大。陳維德館長分享該館常設展如何運用藝術編年敘事,建構新加坡歷史,形塑國民認同感,並透過特展策劃串連東南亞、拉丁美洲等文化圈,打造立足本土、放眼國際的藝術視野。首爾市立美術館(SeMA)自1988年創建以來逐漸擴張,形成網絡式博物館(a network museum),聯合管理當代藝術、攝影、藝術檔案、藝術家紀念館、典藏庫房,以及由防空洞改造的實驗場域等十個公共藝文館舍,以期回應多元觀眾,並且提升管理效率。Eun-ju Choi館長強調,首爾市立美術館著重與公眾溝通,去年重新製作博物館識別系統(Museum Identity, MI),以保持各館舍的特色,同時彰顯彼此的共通性。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常設展「在夢想與宣言之間」以藝術建構新加坡歷史(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以藝術品凝聚國民認同。(圖片提供: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由雪梨市政府與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出資的澳洲雪梨動力博物館,目前正籌備位於郊區的帕拉瑪塔市(Parramatta)的新館。新館兼具耀眼奪目的外觀與靈活多變的功能,旨在成為年輕化、平台化的創新交流據點。為了吸引當地居民與遊客,還設置了住宿設施與創意團隊進駐空間,也舉辦多元的教育活動,豐富城市的文化生活。演講開始時,館長Lisa Havilah按照近年澳洲文化界的慣例,宣讀對原住民土地權利的肯認,希望透過不斷地講述,彌補殖民者對原住民的剝削,呈現澳洲文化界對殖民歷史的深刻反省。
動力博物館為藝術家提供工作室進行駐館創作。圖為服裝設計師Iordanes Spyridon Gogos(圖左)與其他藝術家夥伴討論設計作品(圖片提供:動力博物館,攝影:Zan Wimberley)
動力博物館舉辦BLAK POWERHOUSE活動,與原住民社群合作。圖為原住民文化團體We Are Warriors的展演(圖片提供:動力博物館,攝影:Nikhil Ninan)
政府對公立藝術機構的佈局與投資,反映了城市或國家對未來發展的願景。官僚體系下的公立機構規模龐大且任務繁重,在政府以文化引導都市再生(Cultural-led Urban Regeneration,詳見註釋1)的策略下,更需要具備動能以促進地方社會發展,建立與世界對話的窗口。
挑戰與策略:品牌建構、觀眾經營、跨域創新
私立美術館資金來源為個人或企業,多起始於贊助者之公益理想。東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印度藝術與攝影博物館(Museum of Art & Photography)與中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等三間私立館舍,在論壇中分享其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之下跨域行銷、不斷創新,獲取公眾肯定,繼而成為具有價值的品牌。
日本東京森美術館片岡真實館長,在演講中將調查數據與論證視覺化,進行扎實的行銷策略分析,以期營造更佳的到館人數與國內外品牌能見度,展現美術館經營觀眾的決心。由印度收藏家設立的印度藝術與攝影博物館,位於號稱「印度矽谷」的班加羅爾市(Bangalore),以當地高科技產業和人才聚集的優勢,在開館前透過數位科技推動線上教育計畫,經營未來觀眾族群。目前,印度社會的公私部門皆不重視藝術教育,Kamini Sawhney館長期許用科技連結新的觀眾族群。
森美術館20週年紀念展覽「世界課堂:當代藝術的語文、數學、科學和社會」將當代藝術館視為了解社會和文化的學習場所,片岡真實館長亦是本展策展人之一(2023 © jpellgen , CC BY-NC-SA 2.0, on Flick)
印度藝術與攝影博物館展出豐富的作品,成為當地藝術教育的推手(2024 © P. L. Tandon , CC BY-NC-SA 2.0, on Flick)
最後,Philip Tinari執行長分享了中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來的轉型歷程。特別在2017年原投資者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夫婦出售經營權,新贊助者接手後,組織願景目標和經營型態完全翻轉,從原本西方富豪的中國藝術市場櫥窗,朝向具有文化交流魅力與財務自償的非營利藝術機構發展。如今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重視開發公共實踐的藝術課程與活動,在推廣當代藝術之餘,運用長期經營的品牌魅力開拓新的觀眾,並創造市場價值。私立機構重視策展、推廣、行銷、串連等「前台」工作,在這三位館長的演講中均能看到靈活操作,廣納資源形塑各館的特色,並努力在藝術管理者的理想、贊助者的期待與觀眾的偏好之間尋求平衡。
六位美術館館長齊聚一堂,分享下個世代的美術館策略。(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無論公立或者私立機構,「觀眾」皆是極為重要的關鍵字。論壇尾聲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賴瑛瑛教授主持對談。針對觀眾經營策略,各館均認同兒童與青年觀眾是需要長期培育經營的族群,但各國人口結構不盡相同,必須回應各自的社會需要發展觀眾策略。位於臺、韓、日等高齡化嚴重的館舍,或能認知到銀髮族群是需開發的重要對象,但是在生育率高、平均壽命低於其他國家的印度,即無服務高齡族群的優先性。
在這次論壇中,我們看見六位館長展現的文化領導力。他們考慮各類觀眾,制定相應的經營策略,更在不同的社會環境與組織架構下,思考應對當代社會議題和公共政策的方法,以有效調配資源,拓展機構未來發展的視野。這些寶貴經驗值得台灣文化界借鑑。
臺灣美術館的未來場景
近年來,台灣迎來大量公立地方美術館的成立浪潮,將進入地方美術館的戰國時代,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值得觀察。論壇中正式宣布,即將於5月開幕的富邦美術館將由富邦藝術基金會蔡翁美慧執行長出任館長,未來將引進法國「羅丹」大展,並著重於美術館商店的規劃。隨著具備雄厚資源的財團投入私立美術館的經營,將使藝術環境更為豐富多元,造福不同領域的觀眾。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 註釋1:是一種都市發展策略,藉由投資大型文化建設,改善都市品質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