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一張綠毯下的博物館-舊金山加州科學院 (一)

2022/06/21
閱讀數 : 2360

作者:周文豪(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專案研究員)


2022年布拉格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永續發展」為其中一項探討的方向,而博物館如何扮演社區重要角色,並推廣環境議題等科學知識呢?舊金山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CAS)興許在2008年重新開幕時,即有先見之明,在建築、生態教育模式上皆展現了「永續」的精神。

 

煥然一新的加州科學院

2011年9月17日,當我走向CAS時,竟然完全不認識這座我曾經非常熟悉的博物館,那極簡的長方格造型優雅而動人,是博物館美與機能兼具的完美化身。

我曾於1984-1985年間,在此地擔任蒐藏協理(Collection Associate),襄助各學門蒐藏經理(Collection Manager)辦理蒐藏庶務,為期一年,經常走踏本館各角落,對其外在與內在知之甚詳。27年後,當我再來之時,它已被譽為「全世界最綠的博物館」,宛如一棟「把舊金山公園的一塊綠地抬升,再將博物館塞在下面」的建築,風格與結構迥異於當年的羅馬式建築,以幾乎全透明的現代感空間面對民眾。

CAS的驟變,近因是1989 年的 Loma Prieta 大地震,在規模 6.9 的烈震中受到重創。至於遠因,我相信是館方本身的經營理念,以及永遠求變的特質使然。受創後的CAS經歷多年的省思與籌謀,決定把建築設計交付普立茲獎義大利建築大師 Renzo Piano 主導,整合內外大小重建計畫。改造工程於2005年開工,原有建築幾乎全拆掉,內外改頭換面的新館於2008年重新開幕,成為21世紀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綠色博物館思潮下的典範。

 

博物館的綠色新革命!

加州科學院的綠建築早經「LEED白金認證」的洗禮,且在未開館前就獲得2005年霍爾辛獎,受肯定的事蹟包括:(1)融入所在地金門公園的景觀,波浪狀的屋頂覆蓋一公頃的原生植物,即所謂的「生機屋頂」(living roof);(2)結合自然光與人造光照射館內的雨林與珊瑚礁;(3)水族館區的設計與用材之更換性深具彈性,並可重複使用;(4)自然通風,足供每年160萬人次使用;(5)天文館乃全球首座以綠色工法建造而成;(6)可進行自然物種的保育研究及展示;(7)能廣納員工意見,提升建築及營運效率[註1]。或許您已留意到,自然保育和廣納員工意見也列入得獎事蹟,窺見一般看待自然史博物館的角度已有革命性的轉變。

加州科學院有如飛毯的生機屋頂。(Photo by, Thomas Hawk, flickr, CC BY-NC 2.0)

 

那片備受肯定與稱讚、活生生的「生機屋頂」實是神來之筆。就功能而言,常見綠建築在屋頂上鋪植栽以防曬降溫,或開天窗以自然採光及通風排熱。CAS的天文館及熱帶雨林館正上方圓丘狀的屋頂,有著一扇扇的圓窗,在室內高溫時能自動打開,有效調節溫度;屋頂上保有的多孔隙、通氣、保水、持肥、15公分厚的土壤介質,形成絕佳的隔離層,能夠降低溫度10度及 40 分貝的噪音,同時可以回收約98%的雨水,相當每年節約 3 萬 6 千加侖的水量 [註2]。更加畫龍點睛的精髓在於把屋頂轉化為「生態保育區」,那綠綠的一片充分詮釋自然物種保育及永續的概念,復於2009年獲美國地景建築學會的專業榮譽獎 [註3]。

三大圓丘的下方分別是熱帶雨林、天文館與後廳的林澤池。(Photo by Studio Sarah Lou, flickr, CC BY 2.0)

生機屋頂上的植物培養曾達14層,厚15公分,除了提供植物生長,亦能隔熱,保護建築。(周文豪 提供)

 

「招花引蝶」的綠飛毯

我隨著觀眾登上生機屋頂(Living Roof),特別能體會博物館被包覆在蔥綠森林中的感覺。那造型流線、俐落的三大四小個圓丘,浪漫地象徵舊金山這個有七座山丘的城市。整片屋頂有如一塊漂浮的自然地景,甚或是阿拉丁飛毯的綠色化身,帶著自然保育的價值與遐思四處遨遊。在這方寸之地欲永續經營保育事業,種植的植物品種需有一番審慎思量,基本的條件必然是已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物種,而且無需特別照顧與灑水。據悉,植物學家最初曾建議25種在地植物,館方隨即在舊館的自家屋頂上試種,最後選出四種多年生和五種一年生植物發包給廠商大量培育。因為屋頂的圓丘有弧度與坡度,有些地方達60度,欲長期維持穩定而均勻的種植是重大的挑戰,廠商必須在場外製作全尺寸的模型來試種。後來,他們不僅克服園藝上的困難,也證實這片生機屋頂可吸引昆蟲、鳥類等動物前來共組生態系,連遷徙性動物也會來歇腳。

從這雀屏中選的九種植物生態習性來看,不難釐出館方的思維與篩選條件。首先,他們用濱莓(Fragaria chiloensis)來表達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概念,其縱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也分佈在夏威夷、智利、阿根廷的山上,相信是遷徙性鳥類的傑作,亦說明濱莓在食物鏈上的重要角色。接著為民族植物的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英文又名Self Heal(自我療癒),世界廣佈種,台灣也有分佈,屬著名的中草藥,同時名列印地安民族醫藥。而夏枯草與同樣被種植在屋頂上的莱雅菊(Layia platyglossa)、小魯冰(Lupinus bicolor)、海石竹(Armeria maritima),這些植物的花是許多蛾、蝶、蜜蜂、熊蜂和蜂鳥的蜜源,因此可以想像動物在生機屋頂上的忙碌狀。

生機屋頂上除了原先種植的九種植物(例如:濱莓,見右下角)外,三年後已添增不少種類,2014年的盤點是94種。(周文豪 提供)

加州科學院屋頂遍地開花的夏枯草。(Photo by Robert, flickr, CC BY-NC-ND 2.0)

 

另外,闊葉佛甲草(Sedum spathifolium)是特殊的耐旱多肉植物,岩石表面亦可生長。其花蜜吸引多種髮絲小灰蝶前來享用,而植株是瀕危的聖布魯諾小灰蝶(Callophrys mossii bayensis)的寄主植物,種了闊葉佛甲草之後,發現舊金山半島所特有的聖布魯諾小灰蝶已經前來投靠。加州車前(Plantago erecta)則是季諾格紋蛺蝶(Euphydryas editha quino)的食草。這種蝴蝶在南加州曾有龐大的族群,但已在城市擴張之下大幅縮減。科學家卻又發現,在全球暖化衝擊下,加州車前也遇到存活上的問題,選定種植此植物有雙重保育的目的。

一定要提的是加州罌粟(Eschscholzia californica),它是加州的州花,也和加州開發史有關。每年春秋之間,加州罌粟和加州金花(Lasthenia californica)把空曠的郊野染上一片片金黃和橙黃,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分類學上,加州罌粟是Eschscholzia 屬的模式種,以德國植物學家Johann Friedrich von Eschscholtz為名,以紀念他和同僚於1810年首在加州發現的貢獻。

加州郊區滿山片野的加州罌粟。(Photo by, David Seibold, flickr, CC BY-NC 2.0)

 

實踐城市與自然的共存

從啟用以來,透過自然傳播,加州科學院的綠色飛毯已調查到95種植物(CAS, 2014),渾然天成一個具城市保育功能的生態系,形塑該館為一個前衛的綠色博物館。就自然史博物館的經營理念而言,加州科學院總是走在世界的前端,眼前的新館在2005年開工,而2007年自然史博物館歐亞高峰會始呼籲在永續的軸心概念下,提倡生態友善的都市建設,以及人類生活與自然生態體系需均衡發展。2010年國際博物館協會・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ICOM-NATHIST)的定期大會則發表〈上海宣言Shanghai Declaration〉,呼籲全世界自然史博物館的專家,要共同調查紀錄我們的自然,提倡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教育大眾自然是我們無可替代的福祉。而我也相信,加州科學院的這片綠色屋頂,已給各國自然史博物館在自然保育的使命上做了亮眼的示範。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本篇作者 周文豪,其他文章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