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造出好的展覽?一窺策展秘辛!「展覽製作眉角大公開!」講座紀實
作者:陳蘊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博物館中的展覽可謂五花八門,而當中所傳遞的訊息與知識又是何其豐富奧妙!博物館書寫者要如何分析其中的敘事觀點與展示手法,甚至進一步了解策展人的規劃理念與實踐細節呢?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經營之「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策劃「網路書寫博物館—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延續本工作坊的目的,本次(第三場)講座旨在了解展覽如何製作以及展文書寫分析。因此,2022年3月26日於線上舉行「展覽製作眉角大公開!策展理念與展覽敘事規劃」,由陳佳利教授主持,邀請林怡萱、盧梅芬擔任主題演講嘉賓,以及趙欣怡、城菁汝擔任綜合座談分享人,一同分享豐富的策展思維與展覽規劃經驗。
科學都很嚴肅又無聊?科學展覽和你想得不一樣!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跨域策展組的林怡萱組長,以「如何策劃科學展覽?」為題進行分享。首先,科學策展最重要的是在經常變動的科學觀點中確認其正確性;展覽就像一本立體繪本,策劃科學展覽也需要藝術家的眼光,結合多元有趣的展示設計,使觀眾更輕易接觸複雜的科學知識。
科教館「聽水的故事」特展就是一個相當好的案例,以推廣科學教育為核心,設計建構式的展示手法,例如:將科學史結合動手做(hands on)來講述基本科學原理;使用案例故事,引導觀眾思考複雜的環境議題等。在展場設計中置入教育空間,除了可由教育人員於現場示範科學原理外,展板書寫時也要使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圖像吸引觀眾目光。
動手做(hands on)是科學展覽中時常使用的手法之一。科教館中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敲敲打打工作坊Tinkering Workshop」常設展,期望觀眾不只是單方面接收,而是成為一個主動角色。透過6個挑戰任務:塗鴉機、風管與飛行器、快樂城市、彈珠機、光影遊戲、連鎖反應,將展品設計的權力賦權給觀眾,使其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觀察科學,並在錯誤中了解原理,從玩耍中得到學習科學的成就感。
Tinkering workshop 裡動手製造屬於自己的彈珠機 (葉家妤 提供)
科學展覽也時常回應社會議題,如科教館「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展覽,即從科技創新的角度討論性別議題。利用劇場式的展示手法講述不同時期的女性在科學領域中扮演何種角色,並設計互動遊戲邀請觀眾一同解決問題,從中展現性別並不是阻礙創意發展的原因。展覽也與學校師生合作,共同參與工作坊製作,使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得以串連,創造出幼兒到老年皆可擁有的學習資本。
「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展覽中,拋開社會性別的規範,以互動裝置讓小朋友選擇遊戲設計裡喜歡的顏色、圖型與造型 (郭冠廷 提供)
共享記憶與共通人性——原住民文化與音樂之策展理念
傳統原住民文化展示的歷史非常悠久,要如何提出新問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的盧梅芬研究員首先針對傳統原住民文化展示提出反省,表示此類展示議題大多強調重建「母體文化」或「在地文化」,且時常運用特定組合與元素來呈現族群的文化特色或成就。這樣的敘事方式不僅強化社會對原住民族群的刻板印象,更限制了展示的創意發展。若要有所突破,建議敘事手法可以邁向歷史化,從不同族群或個人的歷史變遷等更細膩的面向切入。
族群(他者)展示敘事的課題、限制與可能性(盧梅芬 提供)
盧梅芬接續以「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為例進行分享。展覽先從觀眾熟悉的音樂及插畫吸引目光,打破觀眾對展覽的預期想法,再逐步討論展示主題背後的理論與哲學,便可以減少觀眾接收訊息時所產生的距離感。在強調文化相遇時,展覽可藉由歌曲本身的感染力,展示原住民記憶與觸動回憶,以達到觀眾的情感感知。盧梅芬表示,一個好展覽除了擁有深刻的理論基礎與核心關懷外,更要創造共通人性與共享記憶。
展覽利用插畫與音樂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盧梅芬 提供)
此外,盧梅芬也認為,博物館策展人就像是兩棲動物,同時需具備理論腦與文學腦,才能將嚴肅與難度的展示論點與理論,消化整理成展示敘事。其具體建議是:多看一些企劃與文案的書,策展時有意識地設定文案風格,精簡敘述字數時不忘回扣展覽核心主題。
圖5:展覽將歌曲以藥罐的形式呈現,暗喻音樂如藥一般緩解聆聽者的鄉愁與苦悶。(盧梅芬 提供)
當代展示的創新實踐與數位轉型
如何運用一檔展覽建構美術館的歷史?「國美4.0建築事件簿」結合國立臺灣美術館之建築史、空間史、展覽史三個歷史型態,發展建築策展之創新實踐,更期望發展出觀眾史,讓觀眾共同參與過去、現在、未來的美術館想像。時任館內策展人(In-House Curator)趙欣怡強調運用共融概念的策展思維,呈現融合、自主、多元的包容性展示,建立視障觀眾能盡情參與的展覽空間。趙欣怡表示,策展人的特質包含:跨域思考的概念,能靈活整合組織的思維,時常思考觀眾所需並給予充分回應。
「國美4.0建築事件簿」展場一隅。(圖片來源:https://reurl.cc/DdRkyQ)
面對疫情,博物館展示亦積極發展數位轉型,「開放博物館」便是其中之一。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城菁汝編輯講述開放博物館的歷程脈絡,強調其核心理念為:開放典藏、開放展示、開放應用。不僅各博物館的藏品能在此平台相互流通,更進一步提供授權與應用,不管是機關或個人都能運用藏品進行策展創作。此外,開放博物館亦放置許多線上展覽,從中可以分析不同館舍的展覽敘事,展覽中的藏品則有非常清晰的大圖,方便觀看細節。即使疫情嚴峻、生活忙碌,只要一機在手,便能運用開放博物館遨遊展覽世界中,創造不同以往的參觀體驗。
開放博物館配合2021年臺灣518國際博物館日所開發之遊戲「挖寶挑戰」。(開放博物館 提供)
深入展覽意涵,深化書寫內容
不論是何種類型的展覽,就如盧梅芬所比喻,策展就像英國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電影,是將愛、戰爭等看似老套又永恆的議題,運用敘事展現其獨特之處,其過程可說是相當複雜與困難。而在觀看展覽時,博物館書寫者若能進一步地思考策展團隊所呈現的敘事觀點與展示手法,結合自身對展覽的觀察與評論,將更有力地提出全面性的評析論據,進而深化書寫層次。
*線上學習資源:(本文提供之影片與簡報係經著作權人同意,以著作權人姓名標示、非營利教育目的、禁止改作之創用CC 3.0台灣及其後版本授權條款開放公眾參考,敬請遵守上述條款規定,勿侵害他人著作權或其他權利。)
簡報教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