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認識大屠殺? 大屠殺國際教育中心與奧許維茲夏季學院
文:張維修(游觀創意策略有限公司計劃總監)
奧許維茲集中滅絕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Death camp)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屠殺紀念地(註1),留給現代文明社會一個巨大的問號:大屠殺為何會發生?這個紀念地在二戰結束後,立刻由大屠殺倖存者們和波蘭文化藝術部介入保護,1947年6月14日成立奧許維茲-比克瑙國立博物館(The Auschwitz-Birkenau State Museum,簡稱奧許維茲博物館)。此處是見證歷史的現場:它曾是政治監獄、納粹黨衛軍(Schutzstaffel , SS)駐紮地、更是百萬人生命終結之地。
館內蒐藏檔案文件和大量被害者的遺物,如衣物、鞋子、牙刷、眼鏡、皮箱和頭髮等,還有囚犯在困境中創作的藝術品,以及戰後的相關藝術創作。(奧許維茲博物館 提供)
2005年,奧許維茲集中滅絕營解放60週年之際,博物館成立了奧許維茲與大屠殺國際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教育中心),回應1955年由倖存者擔任的第一代導覽者的提問:「如何與年輕人溝通?」。以往,觀眾可以聆聽倖存者的第一手歷史證言,隨著經歷過戰爭的世代日漸凋零,這段記憶傳承工作將交給學者、研究者或教育工作者來承擔。教育中心的成立,不僅為下一代保存這段歷史,傳達關於奧許維茲和大屠殺受害者的記憶,更有助於理解仇恨與歧視的運作機制,透過對話與合作預防新的危機。
奧許維茲比克瑙集中營(Auschwitz II Birkenau-BK2 )已修復完成的研究導覽開放區域(攝影:張維修)
相對於奧許維茲博物館側重於研究、典藏、出版、修復及運營管理,教育中心則專注於觀眾服務與教育推廣。奧許維茲夏季學院執行長安娜斯坦齊克(Anna Stańczyk)在2024年的課程中提到:「教育中心有如它的實體位置,位於集中營圍牆之外,靠近歷史現場,既是博物館的一部分,也是與外界溝通的介面。」
夏季學院是教育中心自2011年開始推行的教育推廣計畫之一,對象涵蓋全世界的學生、教師、教育者、博物館從業人員與研究者(註2)。今年共有25位來自加拿大、捷克、德國、瑞典、台灣、英國和美國的學員參加,講師包括館員與當地資深教育工作者。夏季學院內容多樣,包含工作坊、研究導覽、戶外導覽、講座與博物館主要部門的參訪,以下將上述活動分為四大主題進行簡介。
歷史的追尋:猶太人社區踏查
夏季學院帶領學員踏查克拉科夫市和奧斯威辛鎮周邊遺址和博物館,說明波蘭與猶太人之間錯綜的關係。14世紀,波蘭國王卡西米爾三世(Kazimierz III)邀請受迫害的猶太人進入克拉科夫地區,自此成為猶太人聚居地。二戰期間,猶太族裔聚集區(Ghetto)成為納粹治理下的隔離場所,由於居住品質低落,甚至成為貧民窟的代名詞。戰後波蘭人佔用猶太人住宅,而與猶太倖存者產生衝突。導覽帶領學員認識猶太人留下的豐富生活、文化和信仰的痕跡,探討告密、私刑、暴動以及與納粹政權合作等事件,幫助學員理解歷史的多元複雜。
剖析大屠殺:認識集中營系統
奧許維茲是一個複合的集中營系統(註3),受害者群體除了廣為人知的猶太人,還包括同性戀者、政治犯和吉普賽人等,分別來自不同國家。夏季學院中有多場工作坊,帶領學員認識受害者群體的多元面貌,引導學員各自排序重要歷史事件,從不同角度討論大屠殺的原因。此外,也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細緻地區分偏見(Prejudice)、歧視(Discrimination)、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不同。講師提醒,大屠殺是從輕微仇恨言論開始,發展成區隔特定群體,剝奪他們的機會與空間,最終將偏見付出行動,導致種族滅絕的慘劇。
工作坊帶領學員反思大屠殺的原因。(攝影:張維修)
以「真實性」為核心:奧許維茲博物館的典藏與修復
課程期間也參訪了檔案中心、典藏文物中心、保存與修復實驗室,了解博物館如何保存超過190公頃的基地、154棟房子、300處遺跡與大量的文件與受難遺物。自2009年開始,博物館便以「真實性」(Authenticity)為核心制定保存計畫,力求呈現1945年1月蘇聯軍隊解放集中營之前的狀態。
Auschwitz I BK2 研究導覽區域中,囚犯們使用的木質床鋪在修復後仍保留原始的刻痕。(攝影:張維修)
博物館認為真實的場景及物件才能在人心中留下終生的印象。面對被納粹炸毀的毒氣室,館方選擇將結構加固,而非重建。囚犯在床鋪留下的痕跡也被用心保護,其專業程度不亞於修復古代壁畫,同時避免美化修飾,確保歷史證據得以長久保存。不過,我也發現真實性原則並不適用於易受損的藝術品——它們被典藏在恆溫恆濕的庫房中,而非放置在原始的位置。
針對特定教育課程才開放參觀的藝術品典藏中心展示庫房(攝影:張維修)
已完成現代化更新的典藏中心庫房(左圖)博物館人員解釋皮箱修復的細節(右圖)
對博物館而言,教育活動的核心是參觀集中營建築,親眼看見兒童遺留的鞋子、皮箱或者牙刷。在真實性的原則下,奧許維茲博物館堅持遊客必須在導覽教育人員的帶領下參訪,否則只能在下午時段入館,並明確地拒絕製作語音導覽系統。他們認為,面對如此沈重的困難議題,必須藉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能引發更深層的溝通與情感互動。
反思與培力
教育中心重視反思與培力,舉辦了超過14種主題工作坊,提供學校或團體預約利用。工作坊從兒童、女性的命運、集中營的醫療實驗、戰後的生活創傷等視角,呈現集中營中不同角色的多樣面貌,透過照片、受難者證言、文件檔案和輔助性的材料,分析加害者與受害者的模糊界線,打破兩者之間的二元對立,呈現集中營的殘酷。
我在工作坊中感受到,課程提供了安全而開放的討論環境,面對複雜矛盾的歷史過程,並不急於評價囚犯的作為,也不流於政治正確地複誦一些陳腔濫調。課程不只提供歷史知識,也融入了社會科學、政治與公民教育,培養道德和倫理層次的思考,並反思「旁觀者」這個社會中最大群體的角色。
An individual in face of the camp reality 工作坊討論囚犯在集中營生活中的各種人性與道德議題。
夏季學院不僅提供現地學習的機會,更是深入理解大屠殺歷史的窗口。學員親身體會歷史現場的沉重感,在從受害者的角度感受大屠殺的殘酷的同時,也能從歷史和社會層面反思,強化個人的道德責任感。當今世界仍存在種族主義、宗教偏見、極右勢力興起等問題,提醒我們面對歷史不能僅僅停留在紀念,更應主動參與對話與行動。在理解過去的基礎上,建設更具包容性和人道主義的未來。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 註1:奧斯威辛(Oświęcim)和奧許維茲(Auschwitz)在中文中常被混用,實際上兩者應有明確區分。「奧斯威辛」是波蘭小鎮的名稱,後因納粹佔領期間採用了德文名「奧許維茲」而更廣為人知。自16世紀初,猶太人即在此定居,但在大屠殺期間,大多數猶太人遭到謀殺,直到2023年才再度迎來首位猶太移居者。每年數百萬前來參觀奧許維茲博物館的遊客通常僅在館內停留半天至一天,很少深入小鎮。兩者的概念也有所不同:奧斯威辛代表日常生活與工作的所在,而奧許維茲則成為集中營遺址與博物館的代稱。
- 註2:夏季學院每年舉辦一次,有兩種不同等級,第二級課程包含更多的工作坊與田野調查,需具備第一級的資格方可參加。筆者參加的是2024年的第一級課程。
- 註3:奧許維茲主要由三個營區構成:囚犯營(Auschwitz I)、滅絕營(Auschwitz II-Birkenau)和勞動營(Auschwitz III-Buna-Monowitz)。前兩個營區組成了今天的奧許維茲博物館,第三個集中營現地僅存少許的防空洞、倉庫、圍籬和紀念碑。此外,還有遍佈現今歐洲許多國家內的衛星營(Sub Camp)在當時是上下游與協同運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