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跨域連結: 葡萄牙博物館的展示新貌

2024/12/31
閱讀數 : 179

作者:耿鳳英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教授兼任文博學院院長)


葡萄牙(Portugal),這個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中第一個發現臺灣的歐洲國家,不僅以「福爾摩沙」(Formosa)稱呼臺灣,更在文化上與臺灣結下深厚淵源。作為歐洲文化與藝術的重要據點,葡萄牙的博物館展現其獨特的跨域展示風貌。本文聚焦首都里斯本(Lisbon)、學術城孔令拉(Coimbra)及港口波多(Porto)三地的博物館,深入探討如何在傳統與創新間取得平衡,透過跨域展示創造出新世紀博物館的新貌

 

里斯本:創新與傳統的共鳴

作為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匯聚多樣化的博物館,呈現出傳統與創新相互交融的展示特色。在國立古代藝術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e Arte Antiga),豐富的藝術收藏讓觀眾得以窺見葡萄牙乃至歐洲的藝術發展歷程。除了傳統的靜態展示,該館設置了可見修護室(visible conservation),讓觀眾近距離觀察藝術修復過程,直觀地了解修復師如何以精湛技術延續藝術品的生命。這種「活的展示」形式,成功激發了參觀者對文化保存的共鳴。此外,博物館的展廳設計充分利用自然光線,在二樓展間開天窗引入大量的自然光,在觀看畫作與雕塑時,可以觀察到更生動的細節,都是在傳統中求創新的表現。

 

國立古代藝博物館中開放式的可見修護室,修復《聖文森連作》(Study,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St Vincent Panel)的過程,是創新中的傳統,也是活的展示。(耿鳳英 攝影)

 

另外,古爾本基安博物館(Calouste Gulbenkian Foundation)雖是一座由石油大亨所創建的私人博物館,但不論是收藏品數量或是類型,都不輸國家型館舍。該館近年以「藝術與自然相遇」(Art Meets Nature)為策展核心理念,結合館舍與花園的改建,讓藝術在自然場域中更具生命力。參觀過程彷彿見證從古至今的藝術史發展,其中以伊斯蘭藝術蒐藏與其少見的主題吸引更多觀眾前往。展場引入博物館機器人獨立展示櫃(Museobot),透過嵌入式聊天機器人與觀眾互動,成為博物館傳統展示模式中的創新嘗試。然而,由於人工智慧數據資料庫的建置仍有不足,當觀眾詢問其關於館內蒐藏的作品時,Museobot有時無法提供準確的答案,例如將「蒙娜麗莎的微笑」誤認為是古爾本基安博物館的典藏,引發觀眾會心一笑。

 

古爾本基安博物館展場中的博物館機器人獨立展示櫃。(耿鳳英 攝影)

 

里斯本的博物館也透過特展的介入型態,重新詮釋常設展。在國立當代美術館-希爾多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Museu do Chiado)中,也採用了特展介入常設展的跨域連結方式。在常設展肖像畫展區中,加入了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並將新肖像畫呈現出不同面貌,包括被砍成兩半、被隱藏一半、被包裝成運輸物件、甚至在畫作上貼上便利貼等形式,造成觀眾視覺上極大的衝擊,這也應是近年來博物館為傳統展示開發創新的另一種可能性。

 

2019年希爾多博物館特展「(不)可或缺,使館藏不安的繪畫」在十九世紀畫家Miguel Ângelo Lupi的作品旁搭配當代藝術家Rui Macedo的畫像,與常設展對話。(耿鳳英 攝影)

 

另一座值得造訪的館舍是藝術建築與科技博物館(Museum of Art,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MAAT)。該館本身就是跨域館舍,融合多媒體、當代藝術與建築設計,作品與空間的巧妙呼應,讓觀眾深刻體會策展的創意與可能性;當然,博物館建築本身就是最大展示品,貌似飛碟的外觀十分吸睛,也成為觀眾造訪的主因之一。

 

藝術建築與科技博物館為建築師Amanda Levete的作品,流線型的外觀相當吸睛。(耿鳳英 攝影)

 

孔令拉:歷史與當代的對話

孔令拉(University of Coimbra)是葡萄牙最古老的大學城,其附設博物館以學術性與創新性並存的展示而聞名。其中,科學博物館的「珍奇異物櫃詮釋展」(Cabinet of Curiosities—An Interpretation at the Science Museum of the University of Coimbra)重現了17世紀的珍奇異物櫃場景。展廳中藉由燈光與劇場式設計,營造出沉浸式的探索氛圍。展覽刻意摒棄文字標籤,鼓勵觀眾透過第一手觀察與物件建立連結,因此走入展廳就宛如進入一座世界劇場,營造出傳統中的極致創新。這種沉浸式體驗空間的設計讓傳統展示煥發新生,使觀眾的參觀體驗更具探索性與主動性。

在孔令拉大學旁,也有一座國家級博物館—馬查多德卡斯特羅國家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e Machado de Castro)。館舍保留有不同時期的歷史遺跡與文物,在新舊並陳的展示空間中,自然光的導入與地下洞穴中的人工光源拿捏有度,讓觀看更為舒適。此外,在文物的跨域呈現上卻也有趣,尤其是在傳統教堂雕塑常設展示廳中,當代藝術家麥雅(Martinha Maia)以作品《法多二號》(Fato II)與傳統聖像雕塑對話,形成強烈對比。黑色斗篷與彩色雕像的並置,呈現了對空間與身體連結的當代詮釋,創造一種超現實的參觀經驗,意外地讓觀眾在此流連忘返。

 

馬查多德卡斯特羅國家博物館在常設展中並置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讓觀眾在傳統與當代的對話中感受展示的張力與創意,格外引人深思。(耿鳳英 攝影)

 

波多:藝術走入城市的日常

波多(Porto)作為葡萄牙的主要港口城市,其博物館展示形式在城市與藝術間找到創新的平衡。蘇爾雷斯多雷斯國家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e Soares dos Reis)是葡萄牙第一座美術館,擁有近兩百年的藝術收藏。然而,該館也積極開創新的展示形式,例如2024年的「路軋‧卡蒂芙(Luga Cativo) 」展覽,將40幅肖像畫作放大輸出,展示在波多市中心的牆面上,讓藝術不再侷限於館舍內部,直接融入城市生活。這種「博物館出走計畫」(Other Places project)實現了「城市即美術館」的展示願景,讓觀眾在日常生活中與藝術不期而遇。

 

蘇爾雷斯多雷斯國家博物館的博物館出走計畫「路軋‧卡蒂芙(Luga Cativo)」展,是讓民眾在生活中遇見藝術的場域跨域展示。(耿鳳英 攝影)

 

塞拉委佛斯美術館(Serralves Museum)則以現當代藝術為特色,結合其戶外庭園,創造了藝術與自然的無縫結合。筆者在此巧遇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回顧展「草間彌生:1945 年至今」(展期2024/3/27 -9/29),親眼看到一幅幅畫作上的畫筆痕跡,欽佩藝術家的努力與成就,其創作不只是圓點的裝飾,而是藝術的表現與色彩的張力,呈現出無窮盡的追求。美術館體現藝術與自然的結合,將草間彌生的南瓜雕塑移至戶外展出,鼓勵觀眾在自然中感受藝術的創造力與生命力,更展現跨域展示如何拓展觀眾的感官與認知。

 

賽拉委佛斯美術館草間彌生回顧展體現了藝術家的創作能量與成就。(耿鳳英 攝影)

 

跨域展示的啟發

整體而言,親訪葡萄牙不同城市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後,發現跨域展示在當代策展中已然成為日益受歡迎的主軸,無論是主題設計、展示空間還是詮釋方式,皆體現跨域連結的深厚潛力。傳統與創新在這些場域中相得益彰,不僅延續了藝術的歷史價值,還能賦予其時代新意,激發觀眾對博物館的參與熱情與感知深度。筆者期待未來臺灣的博物館能借鏡這些創新形式,透過跨域策展的實踐,打造更多具吸引力的展示空間,讓博物館成為連結歷史、當代與未來的文化橋樑。

 

(執行編輯:黃淥)


資訊來源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