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匯聚觀點,展望教育實踐新視野: 2024「共譜博物館教育未來性・躍動共識營」紀實

2025/01/04
閱讀數 : 271

作者:林玟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博物館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張詠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面對多元的觀眾及不斷變化的學習需求,博物館教育工作者該如何應對?不同類型的館舍是否需要量身打造專屬的教育策略,激發更多創意與可能?在資源有限的現實中,又該如何籌劃符合目標的教育計畫,形成能影響未來的政策性建議?2024年10月4日午後,來自全臺34間博物館或美術館的教育工作者齊聚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與「共譜博物館教育未來性・躍動共識營」。透過思想的交流與激盪,共同探索臺灣博物館教育的創新、韌性與突破的可能。

 

「共譜博物館教育未來性・躍動共識營」與會者大合照(圖片來源:博物館教育委員會;圖片授權:劉德祥)

 

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以「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為題,強調博物館在提供學習體驗與傳遞知識的重要性【註解1】。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博物館教育委員會長期凝聚博物館人對教育的關懷與行動,積極扮演臺灣與國際相關專業團體組織的溝通平臺。本次「共譜博物館教育未來性・躍動共識營」活動延續國際博物館日理念,回顧臺灣博物館界的卓越教育推廣計畫,並討論博物館教育的使命及方向,共同勾勒臺灣博物館教育的未來藍圖。

 

重溫卓越,為思考暖身

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華家緯分享「創齡寶盒—家的印象」(圖片來源:博物館教育委員會;圖片授權:劉德祥)

 

共識營首先以三場精彩的分享,帶領參與者回顧臺灣博物館的優秀教育推廣計畫,呈現臺灣博物館教育工作者深耕本土,同時與國際接軌的多元實踐。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華家緯研究助理分享「創齡寶盒—家的印象」計畫,說明如何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方法研製原型概念,以「共同協作」為理念,實踐研發的多元可能,進一步發揮史博館的社會影響力。此計畫也獲得2024年「繆思創意獎(MUSE Creative Awards)」出版類金獎的殊榮。

 

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藝術教育組詹子琦案例分享(圖片來源:博物館教育委員會;圖片授權:劉德祥)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公共服務與教育組林佳逸研究助理則介紹「臺史博出任務」計畫,講解此方案的發想、目標、規則與使用受眾,分享如何藉闖關、出任務的方式,帶領學習者理解臺灣歷史,享受參觀互動的幸福感。此教育方案於2022年入圍ICOM-CECA「最佳實踐獎(Best Practice Award)」。

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藝術教育組詹子琦組長是國立臺灣美術館「兒童藝術基地」互動體驗空間策展人。她介紹了此計畫的核心成員、計畫內容、資源運用,並且分享2023年榮獲ICOM-CECA最佳實踐獎之歷程。今年(2024年)詹子琦擔任最佳實踐獎評審,她以多重視角分享對「最佳實踐」的理解,並總結道:「所謂最佳實踐應回到館舍與團隊的價值、評估資源、調整困難,而『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正是實踐的核心理念」。

博物館和美術館夥伴也針對上述三項案例展開熱烈討論,例如,有人關注「創齡寶盒—家的印象」的受眾是否有擴展至認知障礙的高齡者;也有參與者探討「臺史博出任務」如何同時應對多組觀眾,以及動線如何安排等實務問題。

 

觀點分享・創意思考

 

各組桌長帶領博物館教育工作者進行議題討論(圖片來源:博物館教育委員會)

 

共識營與參與夥伴也共同探究「教育計畫擘畫與執行」、「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專業性」與「博物館教育前景和政策性建議」等三大主題,並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辛治寧組長、國立故宮博物院康綉蘭科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黃星達組長、臺北市立美術館熊思婷組長以及博物館教育委員會前主任委員劉德祥老師擔任議題討論帶領者,引導夥伴們深入交流觀點、凝聚共識。

 

夥伴思考議題,留下豐富的紀錄(圖片來源:博物館教育委員會;圖片授權:劉德祥)

 

對博物館教育工作者而言,什麼是博物館教育方案的必要元素?夥伴們認為,明確的館舍定位、透徹的觀眾研究以及多方整合的資源都至關重要。唯有明確界定博物館、美術館或藝文機構的價值、使命與定位,並且清楚掌握目標受眾的輪廓,才能設計出契合館舍特質的教育計畫。此外,教育計畫各階段的人力、財務、期程、資源的規劃,更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小組討論博物館教育工作者需具備的特質或能力(圖片來源:博物館教育委員會;圖片授權:劉德祥)

 

接著,共識營進一步討論如何成為專業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夥伴們從知識、能力與態度等三面向切入,認為建立專業認同至關重要。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須精熟服務館舍屬性的知識內涵,具備觀眾研究、商業行銷、品牌創建、思辨、溝通協調等能力,還有夥伴強調:「我們須透過專業的轉譯能力說出動人的故事,讓不同的觀眾都理解」。此外,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在不斷學習、實踐與反思的循環過程中養成專業知能,並且持續回顧、改善以期達成更好的教育成效。因此堅持信念、擁有高敏感和同理心,建立工作認同感,也是專業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態度。

第三個議題將視野推展至未來,探討「博物館教育將是何種樣貌?」在科技大於人力的時代趨勢下,可以預見博物館將運用人工智慧等技術作為輔具,發展高互動性、創新性的教育和展示。另一方面,面對超高齡社會,博物館作為樂齡或創齡觀眾促進身心健康與福祉之場域,勢必開發相應的服務。夥伴們期許:「博物館教育可以持續作為了解自我的管道,啟發人文關懷與感性。」

隨著中央和地方級館舍逐漸建置,博物館也思考如何促進館際合作與交流,並與國際對話。為了增強博物館教育的影響力,夥伴們提出博物館專業人才培訓機制的必要性,希望在治理層面建立健全的機制,例如鼓勵社會贊助、公私協力等,協助館舍追求自主、應對各種挑戰。

 

小組觀點分享(圖片來源:博物館教育委員會;圖片授權:劉德祥)

 

博物館教育的核心始終源於對「人」的關懷。這場共識營聚集34間博物館及美術館工作者,共同挖掘人與博物館間學習和互動的無限可能,以期集眾人之力量擴展博物館影響力和永續力。前主任委員劉德祥老師在結尾分享:「博物館不是教育觀眾的地方,而是讓博物館成為『產生意義』的地方或平臺。」對博物館教育工作者而言,觀眾眼裡滿足與幸福的光芒,即是他們前進的動力,而博物館教育委員會將與教育工作者繼續攜手同行。

 

(執行編輯:黃淥)


註釋:


資訊來源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