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永不放棄的茶虎精神(上)—專訪廖惠慶談姜阿新洋樓復返與整修

2023/03/15
閱讀數 : 3587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踏著秋的氣息,走入北埔的客家庄,空氣裡甜甜的紅柿氣味,混合著更深一層的是,茶香的底蘊。一棟和洋式的建築,以歷經歲月的唭哩岸石和斬石子所構築的外牆,顯得盈潤光潔,在秋日陽光下散發出一股樸實而堅定的氣息。

洋樓一樓精緻典雅的廊道。(葉家妤 攝影)

 

姜阿新洋樓,一棟標示著臺灣驕傲的茶葉輝煌史之新竹縣定古蹟,從1932年茶虎姜阿新所打拼的茶產業,歷經50年的銀行收管,到拍賣買回,修復古蹟,逾一甲子的歲月,茶虎永不放棄的精神沒有隨著茶市的沒落而消失,它召喚著後代子孫再度回來,2018年12月,姜阿新洋樓以新的面目和世人見面,而這當中,隨著如何收購回被拍賣的洋樓,並且重新找回故居的種種樣貌,則是一篇比連續劇「茶金」更要感人的真實後記。

姜阿新賢伉儷與女兒姜麗芝、女婿廖運潘,及孫子女於洋樓前合影。(姜阿新洋樓 提供)

一樓氣派的客廳,可想見當時達官顯貴在此談生意的景象。(葉家妤 攝影)

 

過盡千帆,琴音未止

1949年落成的姜阿新洋樓,至今仍是北埔最美麗的日本巴洛克式風格建築,留日的姜阿新以其優雅的品味,建造了當時摩登的和洋式別墅,來招待當時的英國茶商品茶兼自住,隨著二戰後的休養生息,印度、中國和斯里蘭卡等地的茶葉生產力恢復,盛極一時的北埔茶葉市場漸衰,導致叱吒一時的姜阿新家族一夕間破產,洋樓因此被抵押銀行接管,全家人只好北上租賃小屋子居住,歷經50年歲月,全家各分東西,沒有想過有一天全家人竟還能重回北埔。戲劇性的轉變在孫女廖惠慶和家人的努力下發生,而這一切竟然從一架鋼琴開始。

本篇專訪人物為廖運潘之女——廖惠慶,她與丈夫黃雍熙、家人們,齊心維護洋樓,並向來訪的民眾仔細導覽姜家故事與建築瑰麗。(葉家妤 攝影)

 

進入洋樓一樓的正中央有一間放映室,播放姜家人重回到洋樓的紀錄片,片頭開始,悠揚悅耳的琴聲響起,幾個孩子嘻笑著在洋樓裡追逐,這是廖惠慶和姊姊們的快樂童年,優美的琴聲正從她的手指流洩。廖惠慶跟隨父親廖運潘姓「廖」,是她父親唯一在洋樓出生的孩子。從小喜歡彈鋼琴的廖惠慶,在母親姜麗芝的支持下,即便是破產後,仍然堅持要她去同學家借鋼琴來練。

「當時母親幫忙家計繡學號,車電視覆布以維生,多年後在家中還沒有冰箱的情況下,存到的第一筆錢,不是買電視、冰箱,而是買一台二手鋼琴給我練習。」廖惠慶以溫潤的口吻說道。而母親就是公視影集「茶金」裡茶虎吉桑的獨生女薏心之原型,承自父親姜阿新永不放棄的精神,繼續在她身上發酵。

二樓放著母親在困苦時,買給廖惠慶的立式鋼琴,每次彈起,其琴音流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郭冠廷 攝影)

 

揉和姜家精神,振筆救援淨土

客廳旁走向放映室經過的長廊,一邊實木玻璃櫃裡放著幾張黑白照片,廖惠慶指著一個漂亮時髦身穿泳裝在戲水的窈窕女子說道,「這是我母親,另一張是父母親結婚的照片。」她徐徐說道:

「父親當時被阿公找來經營茶廠,夾雜在祖父的理想和現實間掙扎。父親覺得茶的未來雖然不可限量,但是仍有風險。阿公卻說,做生意本來就要冒險,而做茶是一種理想。見阿公和合作的日本三井企業所有討論的,都無關乎賺錢,而是怎樣把茶做好,父親於是被我阿公感動而投身製茶業他們給我的影響是,不管如何困難,都堅持走理想的道路,且永遠幫助比自己窮困的人。」

舒緩的語調,如琴聲般爾雅,帶領聽者進入一個古老的時光隧道般,充滿魅力。

參觀洋樓時,隨處可見姜家過往的生活照,民眾似乎又與古蹟的回憶更貼近些。(葉家妤 攝影)

 

廖惠慶自師大音樂系畢業後,成為曉明女中的音樂老師,卻在聽了荒野保護協會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的演講後,和丈夫黃雍熙開始投入環境保護運動,40歲開始為了搶救東海岸,阻擋台十一線公路的開發,她放棄了成為演奏家的夢想,返回第二故鄉花蓮,全力阻擋許多不當的開發;沒有任何管道的她,只能一封一封用原子筆親筆寫信給可能有影響力的人。

「當時我誰也不認識,就買報章雜誌去看誰關心環保議題,一封封寫信給民意代表、媒體、政府官員學者等,花了許多年時間寫信,參加研討會時看誰關心這議題就當面把信拿給他們。」二十年來她繼續寫信,從一名不問世事的鋼琴老師,成為一名最溫和卻持久的環保健將。「我想是音樂的嚴格鍛鍊給了我無比的耐心。」

 

重返洋樓,緣分綿延

2012年得知闊別50年的洋樓將要進行拍賣。全家人於是有了想要一起標回洋樓的想法。但是當時由新光集團創辦人之子吳東昇租了二十幾年,擁有租方優先承購權和經濟優勢,要想買回洋樓幾乎是不可能的。廖惠慶再度執起她誠摯的筆,寫了一封信,信裡附上祖父母、父母親和她小時候在洋樓的照片,淡淡描述了家族的命運,信的尾聲,她輕輕問了一句:「我們有沒有可能回來講自己的故事?」


地方記憶的串聯與交織:新竹市美術館《敘事竹塹攝影史詩》特展


 

這句話讓吳東昇有了成人之美的心意,放棄競標。成功買回洋樓後,姜家後代和文化局一起進行古蹟的整修,於2018年12月正式開放參觀。一開始洋樓還有些空蕩,卻在一連串機緣巧合下,讓失落各地的物件重回。一位老員工在得知是後代買回洋樓後,將珍藏了半世紀位於北埔的大坪茶廠照片送回,原來她父親是姜阿新送去茶葉研習所學習製茶的老茶師,她五歲時就跟著父親在茶廠打轉。「原本北埔的山上人家都不敢種茶,因為工廠都在鎮上,從山裡擔茶葉下來都已經發酵了,不能用了,於是我阿公想先在山裡蓋茶廠。當初蓋大坪茶廠很辛苦,所有機器設備要徒步八公里扛進山區不容易,光是發電機的水車軸心,就要36個人才扛得動。是一個大工程。大坪茶廠蓋完後,大家都說姜阿新蓋茶廠可以種茶了!」

有著玻璃帷幕的木櫃子,擺放著關於洋樓回憶與茶金歲月的老舊文物。(葉家妤 攝影)

 

廖惠慶回憶著,早已不在的大坪茶廠照片能回來,大家很是安慰。如今看見復刻版的綠色茶葉罐,靈感則是來自一位教授從垃圾堆裡撿到,竟然保存了五十年的永光茶葉罐。「當初就想有一天一定會用得到。」教授送回時開心說著。

永光茶葉罐,右邊即是文中提及有冒著熱氣、最初的綠色茶葉罐設計。(姜阿新洋樓 提供)

 

「茶金歲月」,雨後天晴

姜家人不但重回洋樓講自己家族的故事,也繼續締造了另一段傳奇。時任客委會主委的李永得看見廖運潘所寫九冊不外傳的家族秘辛——《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覺得非常有趣,遂促使公視以此為靈感來源編寫成連續劇,廖運潘在女兒勸說下放下了破產的沉痛,無償提供自傳給公視拍攝,成就了當今被譽為最美台劇的「茶金」。

廖運潘的九冊家族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成為2021年公視《茶金》電視劇靈感來源。(上圖:葉家妤 攝影)

 

「『茶金』裡演的其實是我爸爸廖運潘的故事。他既是女主角薏心,也是KK和文貴。重振家中事業的是父親,他是個十分喜愛閱讀的人,空閒時手裡總是一本書,他的文筆很好,寫了一本又一本的書,而台大經濟系畢業的他有金融的專業,兼具經營的長才。」〔註1〕

為了將「茶金」影集背後的真實故事呈現給觀眾,廖惠慶從父親執筆系列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摘錄出《茶金歲月》單行本,新書發表時,北埔洋樓來了滿坑滿谷的客人。

「就在那一天,我在父母親的臉上看到了一絲安慰。那麼久的歲月過去,我們從沒有想過還能重返洋樓,2019那一年家族在這裡辦了一場婚禮,分散各地的成員都回來,我們在草地上談笑著,感覺上又回到了從前。」

她說著,停頓了下來,似乎,還來不及消化這一切。故事未完待續,由姜家後代親自導覽洋樓,一幕幕回憶彷彿於觀眾眼前再次浮現。

廖運潘與妻子姜麗芝於《茶金歲月》新書發表會,帶著一抹欣慰微笑合影。(邱萬興 提供)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KK於劇內全名為劉坤凱,為二戰時期的臺籍日本兵,派至南洋作戰時成為戰俘,之後隨著美援勢力輾轉回臺,成為美國懷特公司在臺的特別助理;文貴為新竹寶山鄉小茶商之子;薏芯為吉桑的獨生女。三人皆在戰後詭譎的時代,投身與協助北埔產業,為「茶金」的主要角色。


延伸閱讀:

 


本篇作者 陳佳汝,其他文章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