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從國際交流到為愛朗讀: 游貞華談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合作與文化平權實踐 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報導

2023/05/10
閱讀數 : 3049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望著臺灣國旗飄揚在日本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廣場上,和日本國旗並列,游貞華內心油然升起一股感動。這是2019年蘭陽博物館(以下簡稱蘭博)在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展出之「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海路匯流處~國際交流展」,以宜蘭史前文化金屬器時代的遺址,和日本南九州的史前文物為主呈現。兩個多月的展期吸引了1.8萬人次的觀賞,這次成功的交流展,不僅是將臺灣的考古文化帶向國際,同時,也將日本的策展能力引入國內。促成這次交流展背後的關鍵人物是蘭陽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游貞華,究竟如何與日本發展交流情誼,又是如何將踏查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經驗應用在文化平權實踐上?一切都和她長期在博物館的深耕有關。

本次的專訪人物,蘭陽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游貞華。(郭冠廷 攝影)

「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海路匯流處~國際交流展」展覽照片(游貞華 提供)

 

團結力量大!善用姊妹館的策略聯盟

曾擔任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代理館長的游貞華,從過去就開始著手國際間的聯盟,利用紅毛城和荷蘭歷史上的關聯,她寫信給荷蘭南海國家博物館(Zuiderzeemuseum Enkhuizen)館長,表明希望締結姊妹館的關係,促成了雙方的交流合作。之後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任職期間,延續與國外館舍合作的經驗,展開和日本博物館的長期交流,並與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及兵庫考古博物館等專業考古館舍結盟。由於十三行博物館與蘭博也是姊妹館,因此現在於蘭博服務的她,以舊識關係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表示:「蘭陽博物館是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姊妹館的姊妹館!」順理成章讓一切合作有了好的開始。

 

拓展行銷、文物修繕與展示的視野

「臺灣的國旗要在日本掛上是很困難地,而日本願意出場地、共同展出也很少見。這次他們拿出七十多件南九州文物一起展出,在宣傳上我們點出『宮崎距離台灣只有1200公里』,其實宮崎到東京也是1200公里,等於宮崎位於東京和台灣的中間點。」以距離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也是一種宣傳的技巧。這次的交流展讓她看見日方宣傳的實力,從機場、兩旁道路、大型連鎖商場到飯店,所見之處都是相關宣傳,而不同的博物館間也會「好康相報」以加乘效益。

宮崎縣最大的AEON商場專區介紹交流展。右1為蘭博陳碧琳館長、右2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張惠如科長、左1西都原考古博松本茂學藝員。(游貞華 提供)

 

赴日展出的淇武蘭遺址文物共111件,由於2001年淇武蘭遺址出土超過50萬件的文物,受限於人力不足,無法一一修復而有了劣化問題。西都原自彌生時代(約始於公元前7世紀)起即有大量的金屬器物出土,造就一流的古物專業修復,因此日本博物館方主動提出願意幫忙修繕已經劣化的13件鐵器,並將歷程詳實記錄,使我方得到一份寶貴的修復報告書。

對於文物的展示,西都原考古博物館花費很長時間思考,且使用許多小道具來輔佐擺設。此外,她也觀察到日方館員以雙手持拿古物,和我們以手套來碰觸古物不同,針對此點,日方說明:「如果多了一層布,會增加古物滑落的風險,且手套有時會有脫線,如果勾到古物的裂縫反而會造成古物摔落。」這些展示、持拿文物的方式,皆值得我方參考。

避免戴手套失去觸感,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評估文物狀況安全的前提下,以雙手直接持拿文物。(游貞華 提供)

 

「常設展」中的「常新展」

游貞華在考察中,發現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在常設展中帶入「常新展」的概念,也就是同一個時期的展區,會在三個月後換一批文物展出。日方認為文物不能長時期展示,對文物本身的保存不妥當,而更新展覽內容也能維持民眾對博物館的新鮮感。

「對於四千年歷史的文物,西都原考古博物館採取開放式體驗,也就是歡迎大家來觸摸。」然而萬一文物摔壞了怎麼辦?對於她提出的問題,該館如此回答:「不小心摔壞了就摔壞,我們會修!況且當初出土也未必是完整的。會用溫度去感受古物的民眾,一般會懂得愛惜。」館方表示二十年來從未有民眾摔壞過古物。當然開放體驗的文物是常民文物,非國寶級文物。以開放胸襟面對文物展出,她認為也是讓較為枯燥的古物展增加趣味的方式之一。

 

承先啟後,朝北部第一無障礙博物館邁進

游貞華的成功在於對許多細節的體察,這樣的素質早在二十多年前任職國立臺灣博物館時即已展現。當時,她發現視障朋友在觸摸臺博館柱子時所流露的渴望,並開始思索如何藉由觸摸讓視障者認識博物館建築之美,而後向時任館長的蕭宗煌提出:「我們何不來做臺灣第一個無障礙博物館?可以從觸摸開始認識我們的建築。」未料館長表明國內早已有博物館在執行了。雖然做不成臺灣第一,游貞華仍然雀躍地心想著:「那做北部第一也行!」得到館長支持後,她開始與長年研究口述影像的趙又慈老師請益合作,展開口述影像的建立,成為早期以此方式實踐文化平權的單位之一。此外,在淡水古蹟博物館擔任代理館長時,她改造了高爾夫球車,載送行動不便的民眾越過大斜坡,打造體貼的無障礙環境,因此帶領館所得到《第3屆政府服務品質獎》。

一日父親對她說:「全世界我最推薦的地方就是十三行博物館和新加坡樟宜機場。」因為低血糖不適而受到館員體貼入微照護的父親,向她大力推薦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她牢牢記住這話,在日後轉任該館繼續關注弱勢,且得到前館長吳秀慈的大力支持:「去做呀!費用不夠我想辦法。」既有館長如斯,她於是大力推動,主動連結附近的多重障礙照護機構,進行陶藝創作工作坊。作品展出時,吳館長特地為作品買了保險,並說:「保險是我們對他的肯定,未來有人要認購時也會有個參考值。」


【博物之島專文】梵諦岡博物館多感官巡禮!視障觀眾導覽體驗服務暨展示設計實踐


 

交流無距離,資訊無障礙

一路致力於文化平權的游貞華,細微的體察和她大學時參加慈幼社有關,經常去養老院和偏鄉服務,養成她總是能從身障者的角度去思考。大四時有人發現她的聲音清甜悅耳,邀請為盲友錄音,因此每到假日之時,她就展開一卷又一卷的為愛朗讀,錄製超過上百卷的錄音帶。

如今,她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為愛朗讀。在與西都原博考古物館交流時,她注意到早在20年前他們就針對障礙者製作導覽背心,背心上的感應器可以選擇語言別,走到不同的展覽區就有精準感應的語言導覽,讓障礙者或外國人不需要協助就能自在參觀。游貞華表示該館是日本最早執行無障礙背心的博物館;如今她也在蘭博建立自主導覽資訊,只要掃瞄QR Code,就會獲得手語、口語、字幕三合一導覽資訊,對聽障和視障朋友是一大福音,而蘭博最具特色的單面山式建築,也有模型可以藉由觸摸和語音來理解。此外,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為視障朋友製作觸摸式廁所配置圖,這一點,游貞華也應用在蘭博的廁所,成為臺灣第一個製作觸摸廁所地圖的博物館。在走入國際的同時,她也將國外的優點帶回臺灣,完成深入的國際交流。

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無障礙背心,可感應使用者於展場的位置並播放該導覽段落。聲音直接從背心播送,不用再接上耳機,達成便利無礙。(游貞華 提供)

 

近來,她支持於博物館舉辦的活動直播中加入即時手語翻譯,並爭取在現場設置聽打字幕,許多質疑的聲音表示觀看的聽障朋友並不多,何必多此一舉?游貞華認為在活動裡,能夠考量到身心障礙者並實際行動,就是在「宣示」文化平權。未來,她會繼續著力於博物館文宣、標誌易讀的建立,並且以國定丸山遺址和漢本遺址繼續與日本交流,在既廣且深的道路上做到——「交流無距離,資訊無障礙」。

 

執行編輯:葉家妤


延伸閱讀: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