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造臺南歷史:開箱臺南市立博物館(上)
作者: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歷經兩年多的整修,鄭成功文物館於2023年12月22日以「臺南市立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博)之名重新開館,定位為「南博」系統的本館,與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等館舍組成博物館系統,共同演繹臺南文化的多元面貌。
南博系統具有多重的時間尺度: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展示了自然史長時間的演化,如何影響臺南沿山區域的風土與人文條件;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則見證了臺南在現代化的脈絡下,如何與世界共時,演變成為現代都市。而南博系統對於「現代」的想像並非單一或線性,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具體地展現出現代治理與傳統社會的碰撞。
臺南市立博物館館群,左上為臺南市立博物館,右上為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左下為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右下為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圖片來源:臺南市立博物館)
南博系統是一個持續擴展的博物館系統,體現了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其經營管理則彰顯博物館技術如何整合資源並提升效益。在行政規劃上,南博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所屬的二級機關,其他縣市類似等級的博物館經常由文化局處博物館科兼辦,且由科長擔任館長。但是南博具有獨立預算,配置專任館長,行政更加自由獨立,體現臺南市政府對於博物館事業的重視。
「南博」的前世與今生
南博的構建與轉型,深受過去文史調查與典藏發展脈絡的影響。自日治時期開始,臺南便由官方與民間共同調查史蹟、搜羅史料,並舉辦展覽。而南博的成立最早可追溯至1932年日本政府成立的「臺南市史料館」,1936年興建新館並更名為「臺南州臺南市歷史館」。戰後以「臺南市立歷史館」為名重新開幕,1960年代起,受到張揚民族大義的價值影響而改名為「民族文物館」,2003年改名為「鄭成功文物館」。但其實先不論強調鄭成功的歷史評價可能涉及的歷史正義問題,光就收藏而言,這座博物館過去雖名為鄭成功文物館,但館內與鄭成功有關的文物實在寥寥可數,名實之間並不相符,因此更名為「臺南市立博物館」。
南博展出的文物,是許多文史工作者百年來累積的成果。(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在近百年的文史調查傳統中,南博積累了豐厚的在地文物,見證自清代府城時期到近代臺南的發展歷程。同時,過去一世紀的博物館收藏過程,相當依賴民間文史工作者共同協力。包括石暘睢、莊松林、盧嘉興、連景初、黃天橫等在地文史社群,自日治時期便持續在臺南地區進行史料發掘與調查,搶救了因為戰爭、都市擴張等因素影響的文化資產。這些類項完整的歷史文物,反映臺南府城的多元性格,讓我們看見政治中心的格局,以及社會運作與人群關係的時態,更重要的是,這些珍貴的文化結晶,正是諸多臺南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開幕常設展「自造臺南:我們的歷史」
重新開幕的南博常設展以「自造臺南:我們的歷史」為名,透過貫時性的展示敘事,讓觀眾認識臺南的歷史脈絡。展覽分為「臺南DNA」、「機遇之海」、「東都明京」、「府城格局」、「豐饒之城」、「川流人群」、「守府聚新」、「南方摩登」、「共築南都」等單元,詮釋臺南的歷史。
「臺南DNA」與「機遇之海」展區呈現台南與「水」之間緊密的關聯(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常設展強調在歷史長河之中,臺南地區的人群互動過程:原住民首先在此定居,接著有多元的人群匯聚於此,共同形塑了這片土地與城市的文化與性格。「東都明京」單元展出珍貴的鄭成功相關文物,說明鄭氏王朝在臺南的發展,凸顯國族認同與歷史記憶中多變的鄭成功形貌。「府城格局」、「豐饒之城」、「守府聚新」等單元則從政治、商業與文化等面向,描繪清代府城的定位,說明十九世紀中期之後,外交與經濟等因素對臺南的影響。
「府城格局」展區中展示大、小北門門額,呈現府城格局(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常設展也企圖呼應臺南在縣市合併之後的全新格局,不僅僅著眼於府城地區,也呈現大臺南地區多元的城鄉環境跟風土,如何形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文化。「川流人群」單元透過呈現流域與王爺信仰的關係,說明有別於府城的社會空間發展。並且指出早期臺南的子民們伴水而生,清代地方社會時常因爭奪水資源而引發爭端,官府也藉著分配水資源及興築防水工程,展現統治權威以及施政績效。
「南方摩登」、「共築南都」等單元,則從日治時期的臺灣近代化為背景,指出成為殖民地的臺灣,在引入近代國家制度之後,逐步改變臺南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而府城城牆的拆除、西式建築的植入、新式教育、現代商業行為與生活娛樂、農業生產模式的變化,都反映了帝國治理殖民地的想像與奪取資源的企圖,卻也讓臺南逐漸和近代世界同步。
常設展強調不同世代的臺南人有意識的進行文史保存,為不同時代的歷史留下證據(圖片來源: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臺南市立博物館)
常設展中的物件與製造歷史的人
常設展以「自造臺南:我們的歷史」為名,強調如石暘睢、陳春木不同世代的臺南人有意識的進行文史保存,為不同時代的歷史留下證據,使得臺南市因此成為臺南。近百年的收藏積累許多重要文物,南博常設展中有不少具有文資法下古物資格者,包括「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鄭成功草書、玉板(傳寧靖王『玉笏』)、萬壽宮下馬碑、臺灣府城門額、臺灣知府蔣允焄鴻指園碑碣、清代林朝英書法木刻、清代吏治箴言匾以及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人像頭部殘件。這些珍貴的文物提供了追索從當代回溯日治、清領等階段,臺南歷史變遷的重要線索。
常設展經由強調保存歷史者的能動性,使得「我們的歷史」不是僅是口號,而把守護歷史當成日常實踐。南博帶我們看到以人為中心而構成的臺南,及其文化的特殊性,說出一套讓在地人認同、讓外來者認識的故事,成為大家認識臺南的開始。
(執行編輯:黃淥)
資訊來源
- 臺南市立博物館官網
- 謝仕淵,〈石暘睢-1898-1964-文史調查事業之初探—兼論戰後初期的臺灣博物館〉《師大臺灣史學報》,9(2016.12),頁-139–170。
- 臺南400總動員!四百年來的新舊融合:一起臺南.世界交陪~ ft. 台南市文化局|好客室 ep.5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