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大象後腳的反擊!泰國勞動故事的探索之旅

2024/11/23
閱讀數 : 336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題記者)


座落於曼谷市中心馬卡桑(Makkasan)地鐵站附近的泰國勞工博物館,成立於1993年10月,是亞洲第一家以勞工為主題,並由工會所成立的博物館;在勞動力占比高達六成以上的泰國,有其深遠的意義。博物館建築以鐵路警察局、鐵路工會辦公室改建,展覽內容涵蓋泰國自18世紀以來三百多年的勞動歷史,並以勞動力型態的演進,完整地勾勒泰國近代社會的變動。

展覽以歷史敘事為主軸,強調造成勞工困境背後的社會背景和政治問題,並扣合近代史發展,探討泰國勞工在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下如何被犧牲;在批判的敘事角度下,同時以鮮豔色彩及動態雕塑,呈現勞工抵抗壓迫的生命力,讓觀眾反思自由經濟所產生的問題,也能感受到勞工為生存而戰的精神。

展示指出泰國傳統文化長期以「大象後腳」的譬喻貶抑女性地位,強調她們需要承擔重負支持丈夫(前腳),卻難以掌握主導地位的從屬角色,恰如勞工與資方的關係。本文將分析勞博館中的展示策略,來一窺「大象後腳」,如何對資方做出批判性的反擊。

再現戰機陰影下的鐵道悲歌

紅牆黑瓦的平房外,一座雕塑格外醒目,一男一女以雙手奮力推動坦克的巨輪前進,意味著歷史的推進是建立在無數勞工的血汗上,動態的勞工巨輪是博物館的精神標誌,象徵著勞動力的尊嚴。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即可見頭戴工地帽的鐵製機器人,手捧著一只捐獻箱迎接訪客。出身工運領袖的創辦人Sakdina指出:「勞工博物館是由泰國聯合工會建立,初期受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支持,為了讓大眾了解泰國勞工歷史,本館不收門票,僅以捐獻維持運作。」機器人背後的拱形時光隧道,展示歷年來對勞工運動有所貢獻的重要人物事蹟。整個展場為狹長型線性空間,以時光隧道將展覽分為左右兩個區塊,共七個展廳。往左是歷史脈絡的建構,聚焦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並以泰國勞動力的轉變為論述主軸。右側展區則是自由經濟對勞工的影響與工殤事件主題展。

拱形時光隧道展示勞工運動領袖及勞運史。(陳佳汝 攝影)

 

左區有五個小展廳,說明泰國勞動力發展主要的三個轉折時期,包含古代奴隸制度解放,到二戰後的經濟衝擊等影響。泰國自素可泰時期(1257至1436年),社會結構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個階級,平民和農民必須為統治階級無償勞動。

而近代第一次勞動制度的轉變始於1855年,拉瑪四世(1804至1868年)在西方殖民勢力不斷擴張的壓力下,意識到對外開放之必要,於是引進中國苦力,也是泰國有償勞動力時代的開始。早期中國苦力多從事人力車伕、剃頭師傅和修築鐵路等工作。展覽透過地圖展示他們的遷徙路線,並以黃包車和剃頭座等謀生工具呈現他們的生活樣貌。

更特別的是,也展出與苦力生活印象有所差異的精緻中國家具,如細雕梳妝檯、青花瓷枕和刺繡織品。透過這樣的展示策略,不僅表達了對勞動者原文化的尊重,也致敬他們對泰國發展的貢獻,進一步重新肯定這群勞動者在歷史中被忽視的文化價值和尊嚴。

中國苦力的謀生工具黃包車和剃頭座。(陳佳汝 攝影)

展示中國苦力生活中的精工藝術品。(陳佳汝 攝影)

 

展覽點出第二個轉變點是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1853至1910年)於1905年廢除奴隸制度,此時勞動人口全面解放,是泰國進入民主化的一大關鍵。展櫃上方展示朱拉隆功國王雕像,下方以模型呈現上萬勞工參與運河修築工程,以並陳的方式呈現朱拉隆功國王帶領工人,共同改變社會結構及其對泰國的影響。

朱拉隆功國王執政時期,泰國正式進入民主化,推動公共工程的改革,因此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陳佳汝 攝影)

 

左側第五展區聚焦二戰軍事武力對勞工的影響,也是第三個轉折點。展區裡一台軍用戰機破壁而出,以戲劇性的展示手法,讓人深刻感受軍事強權的入侵感。而下方的模型,再現二戰期間苦力和戰俘為日軍運送戰略物資、修築泰緬鐵路的場景。這些渺小的鐵路工人模型,在軍國主義的戰機下顯得苟延殘喘。透過這種對比手法,諷刺勞工在軍事強權下的艱困處境,同時以戰機隱喻資本主義發展下被犧牲的勞工生命,為後續的展區主題進行鋪陳。

二戰期間日軍動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的戰俘,以及來自爪哇、越南和大量中國苦力建造泰緬鐵路。由於壓縮工期,使得工人面臨著過勞、疾病和死亡的威脅,據估計死亡人數高達25萬人。(陳佳汝 攝影)

 

大象後腳的覺醒:女性勞工的抗爭

右側兩個展區展示冷戰及新自由主義經濟對泰國勞工的影響。冷戰時期,泰國軍政府為了創造有利資本家的投資環境,全面打壓勞工權益,是勞工的黑暗時期。第六展廳分別展出女工、童工和非正式勞工三個議題,以及工殤事件。整體展示強調事件之間的前因後果以及社會脈絡,有著引以為鑑的作用。

展示標語強調女性在勞動史中的重要性:「勞動者是世界的建設者,這個世界一半是透過婦女的努力而建造的!」儘管女性勞動力是泰國發展的關鍵,並以廉價勞力為國家創造巨大的價值,然而傳統社會的性別觀念卻將女性貶抑為附庸,以「大象後腳」形容其從屬角色,認為丈夫是指引方向的「大象前腳」,將女性束縛在家庭中。在這樣的背景下,1992年女工工會成立「女工整合小組」開始推動90天帶薪產假的法規,標誌著女性爭取提升勞動權益的行動,也是大象後腳為自己邁出的一大步。

歡樂電影院歌頌革命戰果

此外,展覽也揭露資本企業導致的悲劇與工人的反抗。其一是卡達爾(Kader)玩具工廠大火,造成188名工人喪生。另一個是知名的Hara牛仔褲為了擴張企業,不斷降低勞工薪資,最終引發工人罷工。他們不僅佔據工廠,還自行出售股票募資,購入原料持續生產,成立「工人團結工廠」。展牆展示當年「工人團結工廠」生產的牛仔褲,並以紅色霓虹燈管裝飾,象徵著工人團結的榮耀。

1993年卡達爾玩具工廠因未使用防火材質,在安全門通道堆滿雜物,致使火災發生時,工人不得已跳樓逃生,造成死亡悲劇。(陳佳汝 攝影)

中泰企業Hara牛仔褲於1975年10月在choking Saechua的領導下決定罷工並佔據工廠,自行生產,以反抗薪資剝削。參與者多數為中國裔女工,在暴力鎮壓後,面臨法律的追訴。(陳佳汝 攝影)

 

「十月電影院」則以歡樂方式呈現1973年的10月革命,學生和民眾示威反對自1958年以來所實行的軍事獨裁,相關報導貼滿牆面,並以電視播放革命影片;電影院外牆以三色國旗作為裝飾,上方是彩色霓虹燈,以絢麗手法歌頌人民的反擊。

「十月電影院」呈現1973年的10月14日持續到1976 年的革命,學生和民眾示威反對自1958年以來,沙立・丹那拉(Sarit Thannarat)所實行的軍事獨裁。(陳佳汝 攝影)

 

此區也展示泰國獨特的職業:職業拳擊手,以及卡車司機旁負責觀察後方來車的「卡車男孩」。隨著倒車雷達的發明,卡車男孩已不復存在。而展牆上一座頂著天花板的人像雕塑,象徵勞工是撐起國家、社會的鼎天之力,這樣的雕塑手法雖然非常傳統,但使用單色泥塑對比鮮豔的展示,更強化了視覺的張力。

大卡車展示過去特殊的勞工職業:卡車男孩,坐在司機座旁協助注意後方來車、倒車等,他們也是未來的司機。(陳佳汝 攝影)

展出優秀的拳擊手事蹟,可掃描QR code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陳佳汝 攝影)

 

抵抗壓迫、呼喚變革的勞動樂章

令人亮眼的第七廳展示了工人創作的勞動歌曲,這或許是亞洲唯一以工人歌曲為常設展的勞博館。展區以勞動者的藝術創作,呈現他們反抗壓迫的精神力量。除了展示傳統樂器、相片、樂譜外,也紀念了為此犧牲的創作者。如空間中以傳奇的「生命之歌」樂團Kharavan的鼓組為精神宣示,周圍以代表熱血的紅色展櫃陳列重要的創作者,包含1975年工人團體所成立的表演藝術團體,以及1993年由女工成立的女子樂團,皆記錄了勞動歌曲所發揮的作用。

「生命之歌」樂團發展成為工人為自由、正義而奮鬥的聲音,並在1950年代廣為流行。(陳佳汝 攝影)

博物館目前未受泰國政府的補助,其員工皆是退休的工廠勞工。由於經費短缺,難以進行人員培訓、推廣活動或是舉辦特展,也無法提供英語導覽及相關諮詢服務。但其獨特的批判性視角與完整的脈絡,讓參觀者可以深入了解泰國何以為今日的泰國,及勞工們如何向資本社會做出強悍的反擊。


資訊來源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