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費周章的浪漫:國立歷史博物館「紋樣授權計畫」的跨域創新實踐
作者:王雅璇(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
博物館典藏並展示人類的智慧與文化面貌,作為第一線與大眾接觸的文化機構,在不同時代以不同姿態成為人們的靈感泉源。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史博館)自2019年起推動「紋樣授權計畫」,此計畫在依循博物館的專業原則中仍力求突破框架,成為臺灣博物館授權領域的創新策略,本文將介紹此計畫的緣起、內容創造、館外推廣等不同階段。
起點:國際交流而萌發的計畫靈感
創意的起點經常萌發於意想不到之處,紋樣計畫即是從館外的國際交流經驗中汲取靈感。史博館歷年透過參展不同國際授權展會,爭取藝術行銷機會,2018年首度赴日參展「全球授權展(日本站)」,期間舉辦一場授權講座,東京日本橋的百年紙藝品牌「榛原」(Haibara)因此向史博館拜會交流。
日方代表熱切向館方詢問有關文化事業推動授權的營運細節,雙方更進一步探討授權實務等難題。透過交流分享,經營超過兩個世紀的榛原表示,紙藝中的傳統紋樣可能因匠師的凋零而失傳,因此開始透過數位技術保存品牌,同時發展不同品項的產品線。此一交流經驗均使臺日雙方對於文化資源在當代詮釋的潛力有更多啓發,也成為史博館發展紋樣計畫的靈感來源之一。
內容創造:60款史博紋樣的誕生
除了從國際交流獲得靈感,史博館館員觀察授權合作現場,發現博物館推動授權可能有數項阻隔因素,包含著作權權利狀態未能授權、藏品圖像形式單調、館藏與授權產品聯結性等困難。再者,史博館於2018年開始閉館整建,多數館藏經由文物整飭作業後移藏至不同的庫房,因此,深鎖於庫房中的館藏如何展現不同的面貌,開創更多文化資源與創意實踐,並展現博物館授權系統的創新策略,成為此計畫的關鍵理念。
不同於國際間多數博物館常將文物紋飾的原貌直接數位化為授權圖像,館方將織品、紙質手稿或是掛毯等文物進行數位化後,拍攝文物外貌的各式紋飾細節,再建檔為獨立的數位圖像,除了可供學術領域進行細部研究之外,典藏品的美麗紋飾圖檔也讓館方得以推動以「紋樣」為主題的授權標的。在國際授權市場上,這種授權標的又稱之為「印花」授權,例如擅於紋樣授權的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即典藏一系列知名印花授權圖像,包含19世紀美術工藝運動重要倡議者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工藝與繪畫作品。
史博館的紋樣計畫內容不同於國際間博物館的做法,紋樣計畫的第一階段即花費整年度設計60款獨家的史博紋樣。紋樣計畫的首要工作即是擇定館藏,作為史博紋樣的設計來源,主持計畫的館員必須先就館藏的歷史紋飾進行初步研究與整理,梳理可運用於授權領域的知識資源,同步探究紋飾與裝飾藝術的相關文獻,了解其與文明相關的社會脈絡。同時,為加速篩選館藏的時間,必須設立更多的擇選原則,例如「著作財產權權利為可授權」、「文化意義之紋飾(ornament)」、「形象特色鮮明」、「寓意符號與故事」與「元素之可塑性」等條件。最終,史博館從19類藏品中挑選9項類別,平面與立體文物皆備,總共37件館藏作為紋樣計畫的設計來源。
紋樣設計發想過程定位為「挖掘藏品中令人著迷的意外細節」,利用藏品的紋飾與作品細節為元素,再透過國際通用印花設計原理的17項法則,將藏品的「元素」(Motif)轉化為平面設計的連續性圖像─「紋樣」(Pattern)。從2019年公開之《國立歷史博物館紋樣授權指南》(The Style Guide of Collection Pattern)可以發現,史博館突破古典博物館學的分類框架,將60款紋樣以不同設計主題區分為四大系列,包含浪漫花鳥、人紋之美、趣味手繪與幸運祝福,提供大眾參考。
應用「戰國腰帶」款史博紋樣,與臺灣本土製標廠商開發緹花布料樣品。(王雅璇 攝影)
實驗性的創意展示:「史博浪漫大飯店」特展
紋樣計畫的第二階段以「疊加的詮釋」為核心概念,意指從藏品紋飾原貌轉化為史博紋樣是第一層博物館觀點的詮釋,再進一步,透過授權制度聯結不同領域的創意,疊加為多層次的當代詮釋。計畫發展至2020年邁入第二階段的推廣應用,館方期望透過創意展示讓大眾體驗紋樣的多元應用,但是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多國被迫封閉國境、大規模隔離或保持社交距離,「距離」成為人們需注意的生活常態,也促使紋樣計畫反思博物館以往「請勿觸摸」的展示型態,如何融合紋樣、創意與化解疏離感,成為此特展的初衷。「史博浪漫大飯店」(The Grand NMH Hotel)概念因而誕生—博物館在真實營運的旅店空間中打造史博紋樣主題的異質空間。
「史博浪漫大飯店」紋樣展示房,由設計師周裕穎開發紋樣系列的飯店用品。(王雅璇 攝影)
此次特展史博館與臺灣時尚品牌設計師周裕穎合作,風格靈感擷取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與「午夜巴黎」,運用史博紋樣呈現1920年代的古典華麗風格。在此想像的時空中,觀者可以從紋樣牆面中找尋細節,發現數個世紀前文物的樣貌;也可探索現存時間軸的工藝活動,例如專為本展特別開發的家飾展品、臺灣自產緹花布料技術等;亦可從自身觀點進行詮釋創作,把玩設計師專利設計的簍空書,套色各種不同材質、大小與形貌的史博紋樣。
「史博浪漫大飯店」紋樣簍空卡,讓觀眾能夠把玩創意。(田偲妤 攝影)
博物館的生命力:數位保存從形式至文化意義
紋樣計畫不僅保存館藏,更活化應用紋樣的文化意義,結合二者再創作為當代數位資源,讓紋樣計畫從「保存館藏的『形式』紀錄」拓展至「活化館藏的文化『意義』」。紋樣計畫在形塑階段即考量未來的應用廣度與便捷度,扣合前期對於授權現場的觀察,試圖消弭圖像授權原有的侷限,包含建立一套智財權權利清晰完整的授權標的、提供藏品圖像形式的多元性,以及設置化繁為簡的應用捷徑等,致力於「一源多用(one source multi use,OSMU)」的未來永續性。
在史博浪漫大飯店的展示文案中,「大費周章的浪漫」一詞借喻自1920年代作家海明威小說《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書中主角在人生陰鬱幽影之下,投入自己喜愛的事物以維持快樂的想望,猶如太陽依舊升起的永恆信念。展覽藉此隱喻博物館對於館藏的珍視,以及紋樣計畫激發大眾喜悅之情的正面期待,持續匯聚想像力,疊加當代多元詮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