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展覽翻轉獅城印象: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歷史館常設展
作者:方郁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組組員)、江瑄(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組組員)、黃柏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組組員)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歷史可追溯至1823年,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博物館,起初延續歐洲珍奇櫃(cabinet of curiosities) 的收藏概念,向特定知識階層展示殖民成果。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後,為了建立國家自主意識,該館才開始被政府定調為展示新加坡歷史文化的國家級博物館。現今,該館的展覽以歷史與文化為主軸,讓訪客窺探百多年來新加坡的生活面貌。常設展由「新加坡歷史館」與「新加坡生活館」組成,2015年配合新加坡建國50週年進行展示更新,以沉浸式體驗將觀眾帶回不同時期的新加坡,並以五感體驗加深觀眾與歷史之間的情感連結。
「新加坡歷史館」將新加坡的歷史分為四個時期,並依此分為四大展區:新加坡拉 (Singapura, 1299-1818)、英國直轄殖民地(Crown Colony, 1819-1941)、昭南島(Syonan-To, 1942-1945)、新加坡(Singapore, 1945-present)。展覽以展間大小、多樣化設計元素及體驗情境營造,呈現不同的時間體感,創造深刻的情感連結。本文將分析其展示內容、空間規劃與情境設計如何相互作用,說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如何透過展示策略呈現「新加坡的故事」。
大時代與小生活的歷史展示
新加坡歷史館的常設展於2006年開幕,當時的參觀動線包括呈現大時代的「國家史蹟路線」與呈現個人故事「個人經歷路線」。而展覽於2015年更新後,雖然參觀動線設計已變更,但依舊能從展覽的空間規劃與展示設計中感受到「以小人物撐起大歷史」的敘事軸線。
首個展區「新加坡拉」聚焦於新加坡史前生活樣貌。展區以中央的巨大船隻造景作為視覺中心,一旁投影模擬早期居民熱絡的貿易與生活場景,搭配展櫃內石器、陶器、珠寶等考古文物展示,讓觀眾想像當時熱鬧非凡的情景。全區展示焦點圍繞在「港口」及「交易」,強調自古以來,新加坡獨特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日常生活(daily life)特質。
「新加坡拉」區以巨大船隻造景為視覺中心,呈現海島的生活意象(左圖江瑄、右圖黃柏華攝影)
第二區「英國直轄殖民地」展區則以人物肖像及文件等文物,按照時序說明英國殖民新加坡的歷程。此展區以曲折的觀展動線及數個自成主題的小展間組成,展示內容則從印度裔雀替爾(Chettiar)族群、華裔、馬來裔、阿拉伯裔等不同族裔的人物故事出發,介紹其活動與貢獻,乍看聚焦於人物傳記,卻同時引入新加坡各面向的生活史。例如,以首位華民護衛司必麒麟(William Pickering)引導觀眾認識19世紀華人社會的幫派與秘密結社,這種以偉人為引,展開庶民生活史的展示敘事,將街井小民的生活與大歷史緊密編織,引動觀眾思考不同的歷史面向。
「英國直轄殖民地」區呈現英國殖民的歷史紀錄,描繪不同族群的生活面貌。(上排及右下黃柏華攝影、左下方郁瑄攝影)
展區也呈現出19世紀的市街樣貌,包括人力車、鴉片煙館、商店牆面,結合視覺、聽覺等複合感官的展示,營造日常生活情境。例如「鴉片煙館」利用點狀的昏暗紅光、彎曲狹窄的空間與碩大的場景背景,再搭配吸食鴉片的逼真呼吸聲,營造出彷彿置身於鴉片館的悚然感受。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館員曾在訪談中表示,2006年版的展覽於籌備時即規劃援引電影元素策展,將展覽整體規劃為電影的分鏡場景,企圖透過此一形式親近觀眾並引動思考,此一設計於2015年更新後依舊發揮著作用,創造出獨特的參觀體驗。
「鴉片煙館」結合多樣感官體驗,營造逼真情境。(黃柏華攝影)
本展區空間分隔破碎,設計了數個僅能容納3至4人的小空間,分別介紹不同人物或子題,搭配狹窄的走道,讓展區看起來熱鬧而擁擠。觀展動線亦無明顯連貫,觀眾無法一眼看盡展示內容,需要來回穿梭才能完整瀏覽。展區透過情境營造與隔間規劃,加深觀眾印象,並延長觀展體感時間,著實透過展示設計為展覽內容加分,創造出豐富的展覽樣貌。
「英國直轄殖民地」區規劃許多富有層次或隱蔽的小型展間,提升展覽的神秘性與可看性。(方郁瑄攝影)
「英國直轄殖民地」區以日本引進的人力車與歷史影片為中心,後方則為巨大的英國人畫像。(方郁瑄攝影)
複合多元的歷史敘事與展示手法
展覽的後半展區:「昭南島」、「新加坡」單元,則在展示、空間及氣氛營造上改以開闊為策略,透過大圖像、寬敞走道,視野內能看到完整展示內容,甚至下一個單元空間,以視覺和空間感知傳達與前半區相異的「國家」想像。
「昭南島」區配合戰爭主題所設計的軍綠迷彩、不規則燈光。(黃柏華攝影)
例如「昭南島」展區的「樟宜監獄」主題,展示手法與「鴉片煙館」復原式的造景迥然不同,該主題以1930年代文物「監獄門」區隔空間,觀眾從走道就能窺見內部。越過監獄門後,展區地上如鐵欄杆般的條狀燈光,搭配巨幅戰俘生活照及相關文物,帶領觀眾想像被監禁的情境。在設計元素的輔佐下,這段困難歷史以「想像」作為展示策略,搭配寬敞的空間設計,為觀眾帶來了更多凝視與思考空間。本展區在時間跨度上僅有3年,卻佔整體展場空間的四分之一,可見國家博物館對該段歷史的重視程度。對於多元族群的新加坡來說,或許可藉由這段傷痛歷史提升國族認同,增進社會團結性。
「樟宜監獄」以監獄門區隔出半開放的展示空間,並透過條狀燈光暗示觀眾內外場所差異。(方郁瑄攝影)
最後的「新加坡」展區更加寬闊,透過各種「大」展示描繪新加坡建國歷程。國家成立要素的展區空間方正,以新加坡國旗紅作為主色,牆面漆紅、地面鋪以紅色地毯,從視覺至地板的觸覺,傳遞出莊重的感受。
「新加坡」區的建國歷史主題空間較大,且格局方正、展件陳列整齊。(黃柏華攝影)
除此以外,令人耳目一新的是2015年常設展更新的重點之一:「新加坡環境綠化政策」展區。博物館透過碩大綠樹、樹蔭般的燈光、草皮地毯、河川氣味的嗅覺互動裝置,打造了街道與公園的視覺造景。強調五感體驗的新展示設計,讓觀眾能細思綠化之重要,連結對新加坡「花園城市」的意象認同。對比前兩展區,後兩展區在寬敞空間中呈現單一主題,讓觀眾更專注於展示子題,並感受時序更迭與國家進展,另一方面也以空間的「大」牽動觀眾的情緒以及對國家的想像。
觀眾可以稍「坐」休息,體會「花園城市」的意象。(方郁瑄攝影)
翻轉印象:新加坡的「小」與「大」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透過敘事方法、空間設計以及展覽情境,創造出內隱式的情境來支持多元的內容主軸,也讓觀眾細緻地接觸新加坡歷史。每個展示空間都有獨特的情境氛圍,並以綜合性的感官刺激,使觀眾踏入每個展區時,彷彿進入展覽所指涉的彼時彼地,留下深刻的記憶。
前半部的展示並陳大歷史與小歷史,以重要人物及事件認識歷史的「骨架」,在相較狹窄的空間中將庶民生活史的「血肉」填滿歷史的縫隙,打造多族群、多元文化的新加坡之始。展覽後半部則在寬闊的空間中引導觀眾在不同情境與時間中穿梭漫步,呈現出「大」的感受。在世界地理印象上的「小」國家——新加坡,透過國家博物館常設展的展示策略,強化觀眾對於不同展區的記憶點,呈現厚實且多元的國家歷程,深刻感受到新加坡之「大」。
展覽後段再次利用情境式體驗,以與一般人最密切的住居政策與居家生活,加深觀眾對「新加坡」這個國家的記憶。(黃柏華攝影)
(執行編輯:黃淥)
資訊來源
- Cheng, M. S. M. (2022). The role of immersive media in engaging Singapore's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Singapore history gallery and digiMuse as a case study (2006-2018).
- Master's thesi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重新開幕新聞稿“STEP BACK INTO HISTORY A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RE-OPENS ITS PERMANENT GALLERIES”,2015/9/14
- 張釋(2016)。博物館中移民勞工之再現-以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歷史展廳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1),47-81
- 江祐宗(2019)。新加坡國家收藏(National Collection)的建立,議藝份子(33),63-8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