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新訊

喚醒非亞海洋的文明記憶:柏林「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特展
喚醒非亞海洋的文明記憶:柏林「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特展
作者:吳則澔(聊聊博物館podcast計畫負責人) 近年臺灣策展論述逐漸重視沿海島嶼特性與海洋交錯的關係,如2017年臺北立方計劃空間《自然之外的海洋》、2021年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到2022年鳳甲美術館及本事藝術聯手推出的《海洋與詮釋者》,多檔展覽不約而同探討殖民歷史下的曖昧權力結構。 目前展於柏林Gropius Bau及Savvy Contemporary的「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重新-定位非亞海和散居海外概念」(Indigo Waves and Other Stories: Re-Navigating the Afrasian Sea and Notions of Diaspora)特展(2023.4.6 - 8.13),也以印度洋(又名非亞海)作為共同地平線,透過藝術作品,串起一段段分散歷史與文明的重新記憶[註1]。策展人包含世界文化之家(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新任館長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與Gropius Bau畫廊策展人Natasha Ginwala,雙方在第十四屆卡賽爾文獻展合作後,隨即展開對印度洋的長期研究,並邀請Michelangelo Corsaro及Hajra Haider Karrar共同策劃[註2],試圖在混雜帝國殖民主義和移民文化的幽暗歷史中,展示出一種宏觀的多面向海洋史觀。 展覽資料,右邊為Gropius Bau全彩印刷小摺頁;左方是Savvy Comtemporary單色印刷的小書,包含策展人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Natasha Ginwala、Hajra Haider Karrar編寫的作品與藝術家介紹。(吳則澔 攝影)   從展覽副標題「重新-定位非亞海和散居海外概念」,顯示策展人跳脫殖民者的「發現」視角,避開揭露殖民主義大規模剝削或暴行的強烈指控,或各地擺脫奴隸制的簡化歷史,將海洋視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共同地平線,重新繪製為了愛情、工人、朝聖、征服、家族歷史與海洋交織的記憶拼圖。展中作品不以主題區分,而是宛如島嶼型態般散落在雙展場間,相互共鳴,組成如潮汐拖曳般開放的流動敘事。 歷經帝國殖民主義下的權力壓迫、自然資源的耗竭,非亞海洋民族該如何重新繪製未來航道?Oscar Murillo作品《激增(社會白內障)surge(social cataracts)》挪用莫內晚年視力孱弱時睡蓮畫作的筆觸,重複塗抹在回收的亞麻畫布上,就像平靜的水面下 暗潮洶湧,比喻殖民主義 像一層 看不清的視覺障礙,而非亞大陸水域的文化卻都見證了這片漩渦波浪的創傷。若拋開過往的去殖民建議路徑,人們也許能重新閱讀歷史「事實」、繪製新的地圖?審視殖民歷史並探索混合身份的南非藝術家Thania Peterse,其祖先便是18世紀被荷蘭人帶到南非的印度尼西亞王子Tuan Guru,藝術家利用拼布和刺繡,縫製殖民帝國的消費主義,是如何改變非亞各地的社會與文化。 Oscar Murillo作品《激增(社會白內障)surge (social cataracts)》。(© photo: Luca Girardini, Gropius Bau)   Malala Andrialavidrazana利用紡織圖案、人物及動物和民族志插圖,重新堆疊在權力者繪製的地圖上,創造出一條集體對事實或主權意識的新認知路徑。(caption: PHOTO (c) Marvin Systermans / Courtesy SAVVY Contemporary)   大西洋強勢文化統治下,造成了殖民地與非亞文化知識權力不平等。歷史正史的遺忘、忽視、或以西方角度的改寫,廣泛遍布印度洋的水域文化。出身馬達加斯加、現居巴黎的視覺藝術家Malala Andrialavidrazana,透過歷史檔案資料,從視覺圖像重新建立一種描述歷史和說故事的替代方案。她利用紡織圖案、人物及動物和民族志插圖,重新堆疊在權力者繪製的地圖上,創造出一條集體對事實或主權意識的新認知路徑。出身於模里西斯(Mauritius)的Shiraz Bayjoo,則調查後殖民世界中創作集體身份的複雜歷史和問題,以逃離奴隸社會、形成獨立社區的群眾故事,創作裝置結合公共和個人檔案,如照片和手工藝品的作品。 Shiraz Bayjoo以逃離奴隸社會、形成獨立社區的群眾故事,創作出多件複合媒材的裝置作品。(© photo: Luca Girardini, Gropius Bau) 義大利藝術家Rossella Biscotti作品,以印尼作家Pramoedya Ananta Toer因出版與政府反動書籍被囚禁布魯(Buru)島時,創作的反殖歷史長篇小說The Buru Quartet (1980–1988)作為靈感來源。當時Toer以防死於獄中無法將民主歷史流傳,不斷向囚友進行的口述創作,故事取材於極力抨擊荷蘭殖民統治者、印尼新聞報導之父、印尼國家英雄的傳奇記者Tirto Adhi Soerjo (1880 – 1918)的生平。(© photo: Luca Girardini, Gropius Bau)   展覽中,不乏對性別與移工議題的探討。遍及印度洋沿岸、自願或被迫的國際移動,是否由帝國殖民主義更推波助瀾?擅長跨媒體實踐,結合電影、表演和雕塑的義大利藝術家Rossella Biscotti,藉由蠟染天然樹脂,揭露殖民地甘蔗種植園(plantation)需求大量勞力,導致跨國流動的奴役歷史。多利用油畫描繪非裔身體性慾、性別與精神性再現的Kudzanai-Violet Hwami,則以1727年蘇里南女傭Zwarte Anna(黑安娜)肖像畫搭配文學和聲音藝術家Belinda Zhawi,創作現代跨國幫傭口述故事的聲音裝置,顯示從過去到現代,這些殖民主義幽魂在身體勞動與跨國移動的情況,從未消失。 身為從印度被運往南非種植園的契約勞工後裔,Sancintya Mohini Simpson的水彩系列作品《Jahajin》,以畫筆記錄了被迫遷徙的身體創傷記憶,大塊留白中的微型繪畫彷彿訴說殖民檔案中的空白和沈默。馬來西亞多媒體藝術家Yee I-Lann,透過鳥瞰視角的水上房屋錄像,以及婦女集體編織作品,試圖重新記憶起前殖民記憶的工藝。這些自願或被迫的跨國移民,與散居常民的生活和勞動,都和廣闊的印度洋緊緊相連。 Sancintya Mohini Simpson的水彩系列作品《Jahajin》,描繪從印度被運往異國甘蔗種植園的女性互動場景,在大塊留白中的微型繪畫採用印度古老媒材,記錄了被迫遷徙的身體創傷記憶。(caption: PHOTO (c) Marvin Systermans / Courtesy SAVVY Contemporary) 擅長以多媒體創作的馬來西亞藝術家Yee I-Lann,則透過鳥瞰視角的水上房屋錄像,以及婦女集體編織作品,試圖重新記憶起前殖民記憶的工藝。(caption: PHOTO (c) Marvin Systermans / Courtesy SAVVY Contemporary)   漫步特展中,作品避開教條式的激進表達,以親密記憶和家庭故事切入,散居著旅人後代對家族歷史的再現,以及逃離殖民統治後創造的新群體或社區。綜觀至今禁錮於資本主義中,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下的身體勞動,我們是否能超越國家疆界、找到一條共同地平線,呈現以湛藍海洋聞名的多文化記憶?期待觀眾能透過本展,建立相互連結並理解的交流平台。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靛藍浪花與其他故事:重新-定位非亞海和散居海外概念」特展在2022年於南非Zeitz非洲當代藝術館首展,後移師至柏林擴增規模展出,展出地點包含:由Ndikung在2009年共同創立、專注於非西方藝術或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策展實踐空間Savvy Contemporary,以及位在東、西德邊境的Gropius Bau。 註釋2: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Natasha Ginwala、Michelangelo Corsaro是2017年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 14)的總策展人(curator at Large)、策展顧問和策展助理。
2023/05/29
博物館如何實踐永續性?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多元減碳法門
博物館如何實踐永續性?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多元減碳法門
作者:劉曉樺(自由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日常生活中,愈來愈多人自備餐具、勤做資源回收,擁有多元使命的博物館又如何實踐永續性?位於美國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自1894年成立至今,典藏近4,000萬件自然史與人文歷史相關文物,佔地約21座足球場大。近年,博物館已將環境保護概念具體落實在能源、交通、餐飲減碳等方面,快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位於美國芝加哥的菲爾德博物館,鄰近五大湖之一的密西根湖。(© Field Museum)   綠建築金級認證:博物館的節能減碳行動 菲爾德博物館對節能減碳等環境保護的努力,在2015年獲得全球性綠建築指標之一——美國綠建築LEED的金級認證[註1]。該館在硬體建設上,運用節能燈具、太陽能、購買綠色能源,以及設置全館可恆溫、節能的空調系統,有效達到環保目標;另一方面,該館推動從週邊車站到博物館的自行車道建設,鼓勵員工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騎單車通勤,並提供觀眾多種公共交通指南,進而減少交通運輸工具的碳排放量。 館方裝設的太陽能板。(© Field Museum)   「綠色」的景觀與室內環境品質 特別的是,菲爾德博物館在室外景觀與室內環境品質也下足了功夫。2016年起,館方建立永續性的原生植物園、改善原本不透水的人行道,並調整非原生種植物而過度施肥的情況,進而提升該區土壤品質、土壤保水功能與生物多樣性。室內方面,為了減少傳統清潔劑造成的室內空氣汙染,依據LEED認可的綠色清潔計畫(Green Cleaning program),運用特殊的電解技術製造環保清潔溶液,改善化學藥劑殘留與有毒物質暴露情況,此外,改用超纖維清潔用品,不僅大量減少擦拭展櫃時的紙巾使用量,更降低10到20倍的拖地用水量。   還可以如何永續?餐飲減碳,從你我開始 菲爾德博物館的綠色團隊(Green Team)早在1989年便開始推動回收工作,至今著重推廣餐飲減碳。從廚餘堆肥、資源回收和社區菜園等三大面向,可看見其成效。堆肥與回收計畫均持續多年,透過垃圾減量,進而減少垃圾掩埋過程中所產生溫室氣體——甲烷。館方從2009年開始實施咖啡渣堆肥,2013年更與館外永續發展概念相關的機構和餐廳合作,採用當地食材並避免食物浪費,以減少碳足跡、植物油回收製為生物柴油燃料。 各類食物的堆肥計畫也從餐廳延伸實施到員工用餐區。餐具方面,也由一開始的塑料免洗餐具改為可回收為堆肥的餐具,進而改善為可重複使用餐具。在這些計畫實施後的第一年後,即減少了70%送往掩埋場的垃圾量。 另外,該館於2012年設立有機菜園「食寶園(Edible Treasures Garden)」,由館方人員、義工與實習生共同維護,為館內運用堆肥的好地方,在產季可產出大量蔬果,促進博物館與社區互動、推廣社區菜園的綠色概念。 芝加哥當地電視台採訪介紹「食寶園」—YouTube影片   博物館永續,馬不停蹄! 現今,博物館的永續性已從如何長久經營、環境保護教育等議題,發展到如何在建築規劃、展示設計、服務等項目都具備環境友善和減少碳排放目標。在美博物館也透過與館外組織合作,逐步朝向環境、博物館永續前進。臺灣已提倡環保概念多年,相信各類促進博物館永續性的具體行動,也在持續推動中。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美國綠建築LEED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分為合格、銀級、金級、白金級等四級認證。於2022年統計,全球已取得認證的博物館近230間,其中約190間位於北美。臺灣目前有一間取得認證的博物館建築是奇美博物館(2016年銀級認證),而國內非博物館建築已有200多棟建築取得認證,如台北101、陶珠隱園等。
2023/05/29
立體派藝術與時尚的對話!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全新典藏展
立體派藝術與時尚的對話!巴黎畢卡索美術館全新典藏展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西班牙藝術家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於1973年4月8日在位於法國穆然(Mougins)的家中去世,距今已有五十年。他留下大量的等身作品,對整個20世紀藝術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適逢畢卡索逝世50週年,巴黎畢卡索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Picasso)推出了全新特展「慶祝畢卡索:新光點下的典藏品」(Picasso Celebration: The Collection in a New Light),邀請英國時尚設計師Paul Smith領銜策劃,將三層樓的美術館整棟「翻新」,試圖從全新的視角讓大眾認識這位立體派大師。 「條紋」展間聚集了畢卡索在1930年代所創作的一系列油畫、素描和版畫,Smith以多彩的條紋壁紋來強調作品中線與線的千絲萬摟。圖為Smith為此展間繪製的設計圖。(© Brigitte Veyne) 特展「慶祝畢卡索:新光點下的典藏品」(Picasso Celebration: The Collection in a New Light)—YouTube影片   畢卡索美術館的館址,恰好就在Smith品牌巴黎總部的轉角處,該處是Smith多年來在巴黎最鍾愛的地方──可謂激發他創造力的所在。Smith從2020年歐洲封城期間開始著手這項計畫,他瀏覽了館內的所有典藏品,從中選出希望注入「新意」的作品。儘管他是一位充滿熱情的藝術收藏家和鑑賞家,但Smith表示自己並非一名畢加索專家。這次受到館方邀請,他決定採取更直觀和個人的層面進行回應,從色彩(如藍色時期)、圖紋(條紋)到物件(非洲藝術收藏)的運用,當然也從歷史的角度(戰爭)切入,每個展間都以不同主題探索畢卡索的創作。 在歷史部分,「想像的旅程」(Imaginary Journeys)展間囊括了畢卡索收藏的非洲與大洋洲藝術,呈現這些來自地球另一端的作品,如何刺激他發展立體派的創作概念。展間同時展示了奈及利亞當代藝術家奧比·奧基博(Obi Okigbo)的三聯作〈記憶中的童年風景〉(Landscapes of My Childhood Remembered),此作審視了祖先的故事和儀式,反思當地比夫拉內戰(Nigerian Civil War)的損失和創傷。展覽中的古今對話呼應其最大宗旨:提供一個全新觀點,反思偉大藝術所延伸、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猖狂。 巴勃羅·畢加索,〈多拉·瑪爾肖像〉,1937 年。巴黎國家畢加索博物館,藝術家捐贈,1979年。   從創作元素來看,「條紋」(Stripes)展間則聚集了畢卡索在1930年代創作的系列作品,從油畫、素描到版畫,畢卡索運用緊密的線條網絡,在線與色之間,創造了一種視覺上的張力,並透過鮮豔色彩呈現歡愉的氛圍。為了策劃此展間,Smith挑選了多幅來自這時期的肖像畫,展牆則擺脫傳統單色,以多彩的條紋壁紋強調線與線千絲萬摟的關聯性,呼應畢卡索當時在立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之間的來回探索。 畢加索一生中總共舉辦了數百檔個展,其中多檔展覽被視為其職涯里程碑。在「慶祝畢卡索:新光點下的典藏品」的最終展間中,不同年份的展覽宣傳海報被貼滿牆面,展示了畢卡索豐富的創作生涯。(© Voyez-Vous Vinciane Lebrun) Smith為展覽最終展間所繪製的展間設計圖。(© Brigitte Veyne)   藝術與時尚的跨界合作在近年並不少見,但卻甚少達到深刻而強烈的激盪,畢卡索博物館的新特展也難免被人看成製造話題的噱頭。然而,從美術館角度,這項計畫所注入的新意與活力正是他們所期待的。以豐富色彩、精細剪裁和出人意料的細節在時尚界聞名的Paul Smith,試圖以非傳統方式看待畢卡索的作品,透過著重視覺經驗,製造一種更平易近人、卻又發人深省的觀展旅程。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5/26
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記者:郭冠廷、葉家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歷經近3年建築再造與常設展更新,於2023年5月19日舉辦「在這裡 臺灣與世界交會」重新開幕儀式。本次改造重點包含全面更新常設展「臺灣史前史廳」與「南島廳」,並新建適合親子共學的「探索館」,顯示史前館作為臺灣歷史與南島文化探索基地的未來願景。 新常設展「臺灣史前史廳」展場利用佈景,模擬史前人類生活方式樣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新常設展「南島廳」展場以「Kita我們」作為開場,融入眾多南島民族創世神話的動畫作品「世界開始的地方」榮獲2023年德國「iF設計獎」。(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開館22年來首次全面更新,從亮點看細節 史前館本次更新積極落實友善平權理念,館內設有多個可觸摸導覽地圖,為多元觀眾提供指引;展櫃也貼有點字語音導覽圖示,讓使用者能實際觸摸、掃描,獲得口述影像文物導覽。新常設展區均配合展示內容,設有3D列印製作的不同文物輔具,現場觀眾多願意親近體驗,藉由實際觸摸更進一步瞭解文物細節。 走入新常設展廳,可以發現多處採用藝術創作、多媒體互動裝置,以跨領域互動回應主題。如臺灣史前史廳以藝術家韓旭東木雕作品《海風》,生動反應南島民族乘風揚帆,尋求新天地的無畏精神;並透過多媒體互動遊戲,讓觀眾體驗史前人類怎麼使用工具,理解史前文物功能。南島廳則藉由達悟族藝術家飛魚‧米斯卡《謊言‧罐頭》,反應蘭嶼族人面對核廢料、環境正義議題的憤怒無奈與不懈抵抗。 作品《海風》生動反應南島民族乘風揚帆,尋求新天地的無畏精神。(葉家妤 攝影)   回應社會,與當代議題對話 新常設展同時呼應當代博物館趨勢,加入社會議題。南島廳便特別探討臺灣、東南亞和大洋洲島嶼需面對的當代挑戰。 阿美族藝術家范志明用鮪魚罐頭打造黑鮪魚《沙西米》,傳達海洋資源耗竭,以及南島族群生活產業受全球資本主義和工業發展影響,劇烈改變的問題;東南亞區域棕櫚油產業導致的霾害與生態失衡,則呈現跨國企業商品造成的大範圍環境傷害,與太平洋垃圾洋流均為全球發展的黑暗面孔。極端氣候和海平面上升的淹沒危機,也不容忽視。藉由展示代表輻射污染的哥吉拉怪獸模型,展覽揭露蘭嶼核廢料儲存和歐美國家於太平洋島嶼的核子試爆,均是主流社會強行加諸南島的苦難,強調對氣候和環境正義的討論和改變,刻不容緩。 作品《沙西米》傳達海洋資源耗竭,以及南島族群生活產業受全球資本主義和工業發展影響,劇烈改變的問題。(郭冠廷 攝影) 哥吉拉怪獸是輻射污染的產物,展覽藉此揭露主流社會強行加諸南島的苦難。(郭冠廷 攝影)   另一方面,展覽透過工地和遠洋漁船佈景,呈現你我便利生活的背後,被多數人忽視的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族群勞動權利議題;「邊界」展區則藉由互動地圖,說明普遍存在於玻里尼西亞群島傳統文化的第三性別,顯示多元性別是自然而長期存在的群體。 而臺灣史前史廳子題「失落的山區舊社」,則傳達保護記憶遺產的重要性。展區以訪問耆老影片,拼湊大型石板屋舊社「屏東縣牡丹鄉高土村」族人遷徙與生活文化的痕跡,受訪者歷史記憶的斷裂與不確定性,正好反映山區舊社歷史資訊急需透過調查、紀錄保存的現象。透過上述貼近社會問題的探討,搭配融入展示內容的藝術作品,希望帶給觀眾反思進而起身改變的力量。 南島廳透過工地和遠洋漁船佈景,呈現被多數人忽視的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族群勞動權利議題。(郭冠廷 攝影) 臺灣史前史廳子題「失落的山區舊社」。(葉家妤 攝影)   探索館:兒童多元學習的全新基地! 探索館共分為兩層,1樓「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區藉由串連美國、加拿大和臺灣案例,以兒童繪本轉化原住民遷移和同化政策等深度議題,搭配親子導覽、學校師長引導,可促進兒童吸收普世人權價值。2樓則以史前文化為主題,規劃「史前探索遊戲區」,包含:大型彈珠滾檯、迷宮探險、陶器拼圖體驗等主題關卡,提供多感官與手動的學習經驗。而特別設立的平權友善區也呼應館舍更新理念,期待未來能迎接更多元的參與者體驗學習。 史前館於今年6月底前都免費入館,想更瞭解史前與南島文化嗎?歡迎大小朋友一起來參觀! 探索館1樓「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區以兒童繪本,轉化原住民遷移和同化政策等深度議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   探索館2樓以史前文化為主題,規劃「史前探索遊戲區」,提供多感官與手動的學習經驗。(上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提供;下圖:郭冠廷 攝影)
2023/05/23
親近博物館的好日子!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親近博物館的好日子!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作者:陳又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你知道博物館也有專屬節日嗎?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自1977年由國際博物館協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舉辦至今,今(2023)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定為「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關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三項指標:全球性的健康與福祉(Global Health and Well-being)、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和陸域生態(Life on Land)。本文將依據年度主題,介紹臺灣各地博物館相關活動資訊:   把健康福祉放在心上 博物館如何關注大眾的健康福祉?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合作推出「行艸學—好好呼吸的植感提案」,結合生活中的花草植物,設計多感官體驗系列活動,希望讓忙碌的現代人親近自然、好好放鬆;臺北518國際博物館日則串連臺北市小型文化館舍,以「五感體驗工作坊」療癒你我身心;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仲夏夜之愛》多元性別戲劇表演和《大自然中也有LGBT?》主題導覽,積極促進大眾認識性別光譜的多樣性,為多元性別族群的身心健康發聲。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合作推出「行艸學—好好呼吸的植感提案」,結合生活中的花草植物,設計多感官體驗系列活動,希望讓忙碌的現代人親近自然、好好放鬆。(國立歷史博物館 提供) 國立臺灣文學館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推出「自遊字在」系列活動,圖為宣傳海報。(國立臺灣文學館 提供)   此外,高雄市立美術館邀請新住民講者舉辦「美術館Dàng一Dàng:朗讀‧你的聲音」,聚焦新住民文化平權的重要性;國立臺灣博物館也以「臺博X教育廣播電臺_卷軸皮影戲工作坊」介紹印尼的爪哇偶戲表演藝術,鼓勵大眾學習並尊重多元文化。國立臺灣文學館則推出「追風者」司法廉能桌遊,參與者可透過遊戲,瞭解司法廉政的意義所在。善用多元活動,當代博物館持續向大眾傳達身心健康觀念,並讓參與者暸解不同觀點與價值。   一起為「氣候行動」做出貢獻 面對氣候變遷危機和環境永續議題,博物館藉由與其他機構合作,促使大眾共同行動。國立臺灣文學館「2023故事聯合國:每個國家都來講故事」與多國辦事處聯手,透過繪本說故事,向孩子們分享各國為永續發展的努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親子二手市集合作舉辦「小樹市集in臺南」,觀眾可以在親近臺灣文化歷史同時,享受購買二手物品的樂趣! 而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下簡稱故宮南院)「木作多寶格工作坊」讓觀眾不只親手製作環保實用的收納品,也能深入體驗展品魅力;而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出「與自然對話─永續未來的想像」工作坊,觀眾可以在參展後,透過藝術創作省思生態議題,為地球共同努力。國立臺灣博物館更推出「鯨奇石光跡」、「古生物代言人現場導覽」等多檔活動,觀眾能透過化石與古蹟,省思生物圈與氣候變遷的關係,並藉由「彎腰農夫市集」,參與小農與NGO組織的永續環境理念。 國立臺灣博物館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推出「Let's Go Green 一起綠動」系列活動,圖為宣傳海報。(國立臺灣博物館 提供)   保護「陸域生態」,人人有責 博物館可透過展示、教育和研究等方式,宣傳陸域生態系統永續的急迫性,並提高「喪失生物多樣性之嚴重性」的警覺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便與國立臺灣美術館聯手,推出「藝遊蔚徑。博覽群芳-科博館X國美館城市走讀」,經由實地導覽,促使觀眾認識連接兩館之間的臺中綠園道。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也藉由「歷史公園導覽」,結合歷史人文故事與水域綠地生態,提供觀眾豐富的踏查體驗。國立臺灣博物館則以「腦丁代言人—尋找樟小弟」與「田園藝術家—小瓢」活動,讓大眾認識植物與昆蟲在生態裡的重要角色。 走讀之外,還能怎麼貼近大自然呢?高雄市立美術館藉由「來去踅美術館-聽故事,看展覽:種子下土後……」新住民親子體驗活動,期待讓兒童認識種子的成長過程;國立歷史博物館結合植物園與植物繪畫藏品,以「花現自己」與「花植going on?與植物藝起玩X剪植好療癒」活動讓觀眾體驗植物之美;故宮南部則透過「精奧入微靈巧深敏-歷代花鳥畫賞析」講座,分析歷代自然主題畫的風格,讓我們一起從典藏品出發,走向與自然永續共存的未來。 國立臺灣美術館「Keep Gong:藝術永續」城市走讀活動,將帶領參加者認識典藏品中的植物與鳥類。(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供)   不只好玩,還有眾多好康! 許多博物館在5月18日當天能免費參觀,參與期間也有許多好康活動,更多資訊可見博物館官方網站,或關注文化部博物之島「518國際博物館日」網站彙整。期許你我透過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貼近社會議題之餘,重視並共創美好未來生活。   2023年國內博物館518活動資訊表(雲端連結) *活動資訊請以博物館官方網站公告為主   執行編輯:郭冠廷    
2023/05/18
閒步昔日時光—新芳春茶行「日日大稻埕:大稻埕歷史照片特展」
閒步昔日時光—新芳春茶行「日日大稻埕:大稻埕歷史照片特展」
作者:戴秉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臺北民生西路上佇立著一幢歷史悠久的建築,黃色面磚與檜木門扉相互映照,門上題有「芳尋顧渚」、「春採蒙山」二句聯對,它是新芳春茶行,臺北市少數保存狀況良好的住商混合洋樓[註1],自1934年落成後,見證長達70年臺灣茶葉發展史的興衰。 新芳春茶行採閩南式三進建築形式,結合住商兩種不同機能,現今轉為博物館營運使用,目前正展出《日日大稻埕:大稻埕歷史照片特展》(2023/4/12-8/31),展覽與《彩繪李火增》及《看見李火增》系列書籍作家王佐榮合作,以日治時期著名攝影師李火增[註2]攝影,與後期經考證歷史色彩所完成的數位上色彩繪照片為定錨點,重返1935至1945年間大稻埕的繁榮景象。 《日日大稻埕:大稻埕歷史照片特展》於今年四月正式開展,以攝影家李火增所拍攝,與後期彩繪上色照片為特展主軸,呈現1935至1945年間大稻埕的風貌。(戴秉儒 攝影)   時代復返:李火增鏡頭中的社會百態 本次特展分為「踅街(se̍h-ke)」、「厝邊日常」和「摩登浪潮」三個部分,除了呈現當時大稻埕地區富裕人家參與文化活動的景況,更多將視野轉向一般市井小民的生活態樣。 在「踅街」展區中,策展團隊建成圓環蓄水池,並以釣魚線懸吊方式[註3]展示攝影作品,創造環繞式的參觀路線。(新芳春茶行策展團隊 提供) 「踅街」展區呈現李火增在街頭捕捉的影像,藉由遠近景的交錯展示方式,讓觀者在觀看作品時,視覺處於不斷移轉的狀態。(新芳春茶行策展團隊 提供)   第一展區「踅街」入口,一座由S磚與TR磚組成的圓環蓄水池映入眼簾,邀請觀眾閒步穿梭在照片之間,創造猶如「踅街」的移動經驗。展區也藉由遠景(大稻埕周圍環境與街景概況),與近景(以攤販為拍攝主體,呈現職人鮮明且立體之樣貌)的交錯,讓觀眾的視覺體驗處於時而移轉、時而暫留的狀態。 此次特展之「厝邊日常」展區規劃於二樓二進位置,與原先王家生活常設展共同展出。(新芳春茶行策展團隊 提供)   「厝邊日常」展區則以五幅黑白原件、五幅彩繪上色照片為主軸,呈現李火增對於當時大稻埕周圍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捕捉。透過李火增的鏡頭,可以管窺戰時日本政府對臺灣人民的影響。例如:皇民化運動下,街頭出現縫製「千人針」的場景和奉公會宣導活動等。除此之外,也展出相對輕鬆的日常切片,如孩童嬉戲、新人迎娶、慶典佳節等照片。藉由便攜的35釐米相機,李火增善於捕捉瞬時性的當下,展現其細膩與觀察入微的一面。 策展團隊特別於「摩登浪潮」展區右側規劃彩繪新芳春彩繪區,邀請觀者繪製出心目中新芳春茶行的樣貌。(新芳春茶行策展團隊 提供)   最後「摩登浪潮」展區,旋即將視角轉向富裕人家的文化活動,舉凡酒館裡的杯酒言歡、「珈琲店」女給[註4]的工作特寫、攝影愛好者進行的「出張寫真」(即現今的外拍文化)皆是李火增攝獵的主題。他善用鏡頭的光學特性(視覺壓縮、變形與景深效果),除了更貼近被攝者外,也在照片中塑造一種劇場般的氛圍。   歷史照片中的潛影與顯影 李火增善於捕捉1930至1940年代市井小民及士紳階級的日常風景,對臺灣攝影史及臺北城區的歷史構築,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照片呈現的街道巷弄、建築與人物互動,彷彿在展場內繫上一條條隱形的線,不斷召喚觀眾進行一趟穿越歷史的復返之旅。 李火增《食堂過客/往来の人々》。(王佐榮 授權提供) 李火增《新舊對照》。(王佐榮 授權提供)   然而,筆者觀看展場照片時,除了觀察日治時期西化思潮的引入,也發掘權力與規訓所刻下的痕跡。如《新舊對照》照片內,日本當局透過生活新舊劃分的標語文宣,隱性地對臺灣人民進行風俗教化,以摒除舊慣、崇尚文明與進步為目標。這些「殖民現代性」的細節,如同底片拍攝完、尚未沖洗前感光乳劑上的「潛影」,需經過觀者不斷進行顯影,使銀粒子堆砌成清晰可見的影像,讓歷史照片中每一個細節得以被照亮。   執行編輯:郭冠廷 註釋1:新芳春茶行一、二樓為茶葉外銷與產製空間(包含撿茶、風選、焙籠與儲藏等),三樓為王家日常生活起居空間,於2005年經臺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2009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由興富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長達四年的古蹟修復工程,最終在2015年修復完成,並於隔年正式對外開放。 註釋2:李火增(1912-1975),出生於臺北市繁榮的建成町(現今天水路一帶),父親李金恭經營中藥行與藥材買賣事業有成,家事相當顯赫。然李火增並未繼續中藥行事業,而是醉心於攝影,時常帶著萊卡相機走訪大街小巷,捕捉日治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是臺灣攝影史和臺北城區的歷史建構中十分重要的瑰寶。 註釋3:新芳春茶行受文資相關法令規範,無法採以釘牆方式展示作品,因此策展團隊在二樓特展空間上方木圓桁間添加訂製的木板,並以釣魚線懸掛方式展示。 註釋 4:日治時期的珈琲店(カフェー),不僅提供咖啡,也提供各式洋酒及下酒菜,而店內陪伴顧客的女性服務生稱之為「女給」。在珈琲店消費的顧客非僅只是滿足口腹之慾,大多是沉浸在女給為核心所塑造的曖昧氛圍裡。  
2023/05/12

專文

失去名字的人們:藝術展示中的他者
失去名字的人們:藝術展示中的他者
作者:楊育睿(英國約克大學藝術史學系博士) 位於格拉斯哥的巴勒珍藏館(The Burrell Collection)在2022年以新的常設展重新開幕。然而,其展示的三座魏晉南北朝與清代的觀音像引發了風波。提及觀音的樣貌在中國歷史上由男性形象漸轉變為女性,該館賦予了觀音「性別流動」的意義。其展櫃的標示牌寫道:「跨性別者一直都存在於歷史中。觀音的形象反映這個事實,證明了性別不總是固著不變的。」[註1] 巴勒珍藏館於官方Instagram簡短介紹LGBTQ+導覽活動影片裡,也將觀音納為其中一項展件   蘇格蘭女性團體代表蘇珊.史密斯(Susan Smith)認為,該館此舉是政治化公共財的糟糕案例,挪用了佛教藝術與文化為特定的政治觀點與意識形態背書。而館方的聲明則強調,觀音的跨性別形象在該展開幕前已存在於許多研究中。[註2] 此觀音的性別論述是立基於宗教歷史的演變,不同於個人生命史的跨性別認同。儘管如此,該館仍將該論述與「跨性別人權」連結在一起,表示「觀音體現了基本人類價值中的善與同理」,而跨性別者值得對等的「尊重與理解」。 然而,問題的癥結僅僅是博物館傳遞的訊息是否基於研究的正確性嗎?為何對異文化物件的詮釋總是在出其不意的幽微之處,挑起我們的政治敏感神經?一種完全不涉及挪用的異文化詮釋是有可能的嗎?[註3]本文將透過觀察西方展示中的異文化物件試析此議題。 【博物之島專文】自然本色色:生態藝術策展中的性史書寫   我是誰?我怎麼會在這裡? 首先,文化挪用不是新的議題,它一直在博物館收藏史中以各種樣貌存續。在歐洲,異文化物件的收藏與詮釋動機與目的一直在改變。前現代時期的珍奇櫃是我們討論收藏起源時所熟悉的其中一個範型,指涉非西方物件的收藏動機源於對異文化的好奇與「異國情調」的嚮往。在十八世紀啟蒙時期,這樣的收藏策略經歷了改變,這些物件以提供特定訊息的潛力成為博物館知識生產的一環。某種程度上,大量的異文化收藏為博物館貢獻了人類史的整體圖像,透過分類方法,為西方機構的文明歐洲進步論述提供支撐它的對應面:即,各種原始的他者樣本,用以演示未開化、未完成發展的人類歷史階段。到了二十世紀,西方世界重新評估了這些物件在民俗學及美學上的價值,民眾也開始在博物館看到這些非西方的文化物件以「藝術品」的身分被展示。[註4] 牛津皮特李佛斯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以人類學分類展示,呈現枕頭收藏。(楊育睿 攝影)   例如,位於法國巴黎的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在1932年展出的非洲與大洋洲物件,被指認為賈克梅蒂超現實主義作品形式的參考來源。[註5] 茱蒂雅.凱莉(Julia Kelly)亦指出畢卡索等藝術家,在超現實藝術與這些物件中歸納出「脆弱」、「無常」、「曖昧」與「不連續」等共通點。1930年代,伴隨法國「達卡與吉布地遠征」(The Mission Dakar - Djibouti)後續的民族誌展演,這些物件的視覺特徵被挪用為超現實主義的形式語言。它們的「藝術性」是建構在西方現代美學追求「前衛」與「反藝術」的訴求上。這些物件因「去脈絡化」而取得符號學上的無限可能―一種可由藝術家自由地將其文化內涵替換成任何意義的訊息庫,透過隨機並列、重置與操弄視覺符號使其成為「藝術」。 賈克梅蒂以裝飾藝術博物館展示的人類學物件為靈感,所創作的抽象主義雕塑。阿爾伯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湯匙女(Spoon Woman),1926-27,銅,146 x 52.1 x 25.4公分,芝加哥藝術協會博物館藏。( © 2018 Succession Giacometti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ADAGP, Paris)   在不同階段,這些物件的價值不斷被重新發現,但卻未真正根除異文化詮釋的問題,或是在本質上動搖博物館霸權型態的論述系統。[註6] 無論這些物件是來自中國、日本、埃及、非洲、美洲、大洋洲或是其他,幾乎不見其文化對象以對等於西方文化的複雜性被呈現。 以仿漢字裝飾的成對燭檯。約1690-1700,陶瓷,De Grieksche A (Adrianus Kocx) 工作室,荷蘭國家美術館收藏。(楊育睿 攝影) 【博物之島新訊】聽見被社會淡忘的聲音:台北當代藝術館「非遊記」的異文化對話   以「知識」之名 回顧巴勒珍藏館的爭議,館方強調其傳遞的知識是有研究支持的事實。然,文化挪用的癥結不僅是關注博物館說了什麼,也須檢視什麼是博物館「沒有」說的。丹妮拉.布萊希瑪(Daniela Bleichmar)便提醒道,看似客觀的訊息,若未以對等的詮釋脈絡呈現,博物館傳遞的「知識」很有可能助長分化。進一步觀察,異文化物件的描述經常充滿文化與地理的不確定性。 以巴勒珍藏館的觀音像為例,博物館僅說明它們來自康熙年間的中國,除此之外便沒有更具體的訊息。這些被稱為「藝術品」的物件與西方藝術品的詮釋方式極為不同,它們沒有具體的製作者、特定的圖像意義、風格樣式,或是社會的具體描述。物件在去脈絡的狀態下,概念的「非具體性」(non-specificity),「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與「可變性」(mutability)讓出了詮釋的模糊空間,方便博物館彈性地置換其意義。[註7] 因而,所有的觀音,無論它們在原生脈絡脈絡中的樣貌有多大差異,都能被歸於「中國藝術」此廣泛的分類,且可以被化約為跨性別的擁護者。 巴勒珍藏館展示之觀音像,說明牌標題稱觀音為跨性別者的代表人物。(廖敏秀 攝影)   缺乏具體的理解,這些知識僅是空泛而粗糙的意義製造。更關鍵的是,這種挪用往往是建立在一種優越感,視被邊緣化的文化對象為可供「自由取用」的資源。[註8] 換言之,文化挪用是帝國主義的副產品,即使是以「欣賞」異文化的前提,它仍體現了不對等的話語權。他們以自己的觀點置換了物件代表的文化複雜性,而且他們認為基於「知識」立場可以這麼做。 【博物之島新訊】如夢的世界:柯律格談佛洛伊德的「中國蒐藏」   揭露「挪用」 柏林的柏德博物館(Bode-Museum)於2017至2019年間推出「超越對照:非洲藝術在柏德博物館」(Unvergleichlich: Kunst aus Afrika im Bode-Museum),演示了當「文化挪用」無可趨避時,博物館如何省思機構的權力角色。「超越對照」是以特展結合常設展的前衛嘗試,將西非、中非的民族學物件與歐洲、拜占庭和義大利等,不同時期的雕塑、繪畫與裝飾藝術並列呈現。這些物件並無文化上的連結,觀者也無從以任何「A影響B」的藝術史框架經驗作品。位於地下室的特展空間規劃有六個主題,討論這些物件在人類生命經驗與普世價值上的相關性:他者、美學、性別、守護與引導、表演、離別。[註9] 柏德博物館「超越對照」特展廳並列的歐洲與非洲物件。(楊育睿 攝影)   這些藏品因視覺的相似性被陳列在一起。同樣地,柏德博物館無法解決去脈絡化的問題,這些非洲物件的創造者仍舊沒有名字。然而,該展示透過質問博物館的知識框架,觸及了藝術博物館的去殖民議題。「藝術是如何成為藝術的?」藝術是普世的美學價值?還是博物館做出來的審美標準?誰有資格來判斷何為藝術?透過視覺對比,「超越對照」引導觀眾看見不同文化在物質上的同質與差異:女性意象、動物、毛髮、儀式、人類身體的遺留等。這些對比揭露了知識生產的不對等,尤其體現了分類學上處理「藝術品」與「人類學物件」等框架的限制。[註10] 總體而言,「超越對照」並未解決文化挪用的詮釋問題,而採取另一個策略體現博物館的權力樣態,使其能將任何日常物件描述為具有創造性價值的藝術品。 文化的複雜性既無法在去脈絡化的狀態下被完整保留,博物館便須誠實地面對知識工具的有限性。在當代的博物館實踐中,我們更在乎博物館是否意識到其機構性對知識的支配,以及對他者歷史進行各種詮釋時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Geraldine Kendall Adams, ‘Glasgow Life Defends Trans Label in Burrell Collection After ‘Politicisation’ Row’, News of Museum Association, 22 April 2022.  (Visited on 6 March 2023) 註釋2:‘Burrell Collection Accused of 'Politicising' Exhibits in Transgender Row’. The Herald, Independent Press Standards Organisaion, 16 April 2022. (Visited on 6 March 2023) 註釋3:文化挪用泛指對他人群體的圖像、儀式、美學標準與行為等文化內容的採用,通常用於被挪用的對象在社會、政治、經濟等階級系統中呈現次要或是附屬位置的情境。在此脈絡下,文化內容經常以異於、或是低於原有的文化樣貌的複雜性被呈現。在博物館的論述脈絡之下,當文化物件涉及再脈絡化、形成特定觀點的過程中,「挪用」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本文所探討的文化挪用聚焦於將「民族誌物件」美學化為「藝術品」的現象,探討文化挪用在特定案例中所促成的「欣賞」與「尊重」異文化觀點背後,事實上正強化差異,且經常對破除系統性的等級制度沒有幫助。詳見:‘Cultural Appreciation or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 Zine on Culture, Respect, Allyship, and Racism)’. unknown author published in Olympia, Washington, 2011. 註釋4:James Clifford, ‘On Collecting Art and Culture’ in James Clifford (ed.)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 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15–251. 註釋5:Rosalind E. Krauss, The Originality of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1985), 48. 註釋6:Nur Sevencan, ‘Non-Western Art in the Museum: Appreciation or Appropriation?’ Medium, 2016. (Visited on 6 March 2023) 註釋7:Daniela Bleichmar, ‘The Cabinet and the World: Non-European Objects in Early Modern European Collectio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Collections, 33:3, (2021), 436. 註釋8:‘Cultural Appreciation or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 Zine on Culture, Respect, Allyship, and Racism)’. unknown author published in Olympia, Washington, 2011. 註釋9:Scott Nethersole, ‘The Value of Contrast: “Beyond Compare” at the Bode Museum’. World Art, 9:3, 355-356. 註釋10:Amy Woodson-Boulton, ‘Beyond Compare: Art from Africa in the Bode Museum exhibition Review’.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Review, 23 May 2019. (Visited on 7 March 2023)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自然本色色:生態藝術策展中的性史書寫 【博物之島新訊】聽見被社會淡忘的聲音:台北當代藝術館「非遊記」的異文化對話 【博物之島新訊】如夢的世界:柯律格談佛洛伊德的「中國蒐藏」
2023/05/31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鄭莉蓉談故宮南院以藝術活動建立友善品牌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鄭莉蓉談故宮南院以藝術活動建立友善品牌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 年紀輕輕、帶著書卷氣息的鄭莉蓉,引用了左翼詩人和劇場工作者——鍾喬老師的話,表達內心深沉的決心。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開館時即以助理研究員身分,負責諸多大型藝術活動的鄭莉蓉,畢業自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大學時期因參觀了徐文瑞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展的「赤裸人」,探討難民人權而震撼,觸發關懷邊緣弱勢的議題,畢業論文即以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為題【註1】,以觀眾研究探討創傷展示。承接此背景,她日後在博物館工作時,經常加入倫理的反思,並著重觀眾的多元化學習。在故宮南院七年半的時間,她統籌策劃旗艦型的藝術節活動,包括4屆「夏日親子藝術月」和2屆「故宮亞洲藝術節」,她以博物館作為一個行動者,如何提供具學習性且愉快的社交經驗為思考方向,作為總體策畫概念。 本次專訪人物——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鄭莉蓉(葉家妤 攝影)   藝術跨域,吸引新觀眾! 有感於藝術不應受學科限制,於是鄭莉蓉嘗試跨域的結合,連結藝術與科學,於2019年第一屆的夏日親子藝術月,搭配「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策畫「博物館大航家」活動,並與國家地理雜誌等團隊合作,將葡萄牙人、荷蘭人東來的大航海時代精神再現,以探險家的訓練方式讓國小中生,模擬沒有GPS導航的年代,如何觀星找到南北方位,也學習現代航海專用的旗語和專業繩結打法。多樣學習模式的第一屆夏日親子藝術月,受到熱烈歡迎,且在回收數千份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有六成六的觀眾是首次參觀故宮南院,說明了跨域結合及多元學習方式,確實對開發潛在的觀眾很有幫助。 「教育的主軸要先拉出來,而找到好的師資團隊很重要。」鄭莉蓉說明在設計第一屆親子藝術節時,先依「交融之美」展內涵,定位教育推廣活動三大主軸:世界地圖的引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瓷器、浮繪與鏡箱。其中,「地圖」靈感來自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註2】,其自十七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對拓展當時人們世界觀造成深遠影響,課程依循此理念,順著地圖的元素展開大航海時代。 2019年夏日親子藝術月「冒險航家夏令營」活動(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歷史中,誰是英雄?從遊戲挑戰倫理思考 「雖然我是博物館教育人員,但不喜歡讓參與者有『受教』的感受,我希望他們來這裡很開心,想要一再造訪博物館,成為運用博物館資源的終身學習者。」鄭莉蓉設計了一系列的互動遊戲,其中以「實境解謎」最受歡迎,「實境解謎最困難的是串連不同展廳、各自策展的文物,理出故事和遊戲路線。」由於南院是單一動線的方向,所以解謎仍需順著觀眾參觀路線安排。 2021年她根據展覽「遠方的戰爭—清宮銅版戰圖特展」,策畫實境解謎——「英雄之謎」。展覽展出中國乾隆皇帝為宣揚十全武功,命人製作的清宮銅版畫戰圖,其中有一場關鍵戰役「格登山之戰」,是準噶爾汗國的阿玉錫,因為犯錯被判刑時,叛逃至清帝國,後來率22名清兵夜襲準噶爾汗達瓦齊的大營,達瓦齊軍隊潰敗奔逃,一個月後準噶爾汗國滅亡。在展櫃同時陳列清帝國乾隆皇帝大閱【註3】時所戴的頭盔,對比戰敗的回部首領頭蓋骨法器,顯示成王敗寇處境。然而,鄭莉蓉透過實境解謎丟出反思:「獲得勝利,就能夠擁有榮耀嗎?」這項倫理題沒有答案,重要是讓孩子們去思考英雄的意義是什麼。延續她完成碩士論文的意念,每場戰爭,有人勝利就有人被犧牲,如同被迫成為慰安婦的阿嬤是戰爭、父權體制與經濟下的多重弱勢,而「清帝國光輝的勝利背後,是準噶爾汗國的被屠殺」她淡淡說著。 上圖為「英雄之謎」實境解謎道具;下圖為參與者在展場內遊玩的畫面。(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博物之島專文】來博物館當偵探?這些實境解謎遊戲等你來挑戰   「感受」亞洲文化多樣面貌 由於南院期許展現更寬廣的亞洲文化視野,因此每年十月院慶時皆會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亞洲藝術節。自2017年來共舉辦了六屆【註釋4】,在她統籌的新加坡月(2018)和泰國月(2019)中,設計能夠具體感受文化的五感體驗活動。在新加坡月,藝術節提供娘惹的服飾讓民眾試穿,也教民眾手做椰絲糖球。由於新加坡是集合印度、馬來和華人等多元文化,其中也有不少的回教徒,因此「一日調香師」的活動,特別準備幾種不含酒精的伊斯蘭香水,讓民眾可以隨個人喜好調配香水帶回家;活動還配合白手杖節,邀請視障朋友一起聞香。「人本來就是五感的動物,聞到香味或是觸摸皆會引起許多感受,我希望讓觀眾盡可能用不同的方式體驗博物館。」 新加坡月「一日調香師」活動。(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在準備不同主題國家的藝術節時,鄭莉蓉著重文化差異性、共通性,與主流印象下的深層內涵。她認為新加坡和臺灣有許多相似處,不論是移民、被殖民的歷史和多元種族的社會均可以互相借鏡。「我在做新加坡月時有明確的方向——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我希望看待一種文化,並非局限在異國情調,而是能夠讓觀眾察覺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各國文化特質。」 於泰國月,她希望呈現「非觀光」的泰國,「我想聚焦大家較少注意的文化面,因此訂出『熟悉又陌生的泰國』主題」,她規劃展出泰皇拉瑪九世的王后——詩麗吉(Sirikit)所設計的八款傳統國服,展現泰文化的新美學。這是詩麗吉和國王出訪時,發覺無國服可穿而開啟設計的靈感,除了建立國族認同的文化外,也展現新時尚的魅力。此外,邀請專業劇團演出泰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面具舞蹈劇「孔劇」(Kohn),讓人瞭解深入的泰國文化,並設計教育故事劇場帶領孩童演出拉瑪堅故事等體驗活動。 泰國月「Tai Fashion 泰時尚」時裝秀展現詩麗吉王后設計的傳統國服樣式。(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提供)   518博物館日,與中介學校幸福共好 今年(2023)鄭莉蓉調回故宮北院,並為518博物館日策劃「幸福共好」的戲劇工作坊,和青藝盟及中介教育機構花蓮秀林國中合作,以戲劇教育結合故宮文物,協助社會邊緣的青少年學生,並預計於同年7月進行教案分享會,歡迎其他學校一起合作把教案延伸出去。 「『這些孩子不是問題學生,而是被問題纏繞的孩子』,如果在這個年紀可以接住他們,會讓他們看到不一樣的可能性。」受青藝盟先前辦理「牽風箏的人」師資培訓計畫裡學員的分享而感動,鄭莉蓉延續理念表達今年518博物館日計畫的重要性。 未來她將繼續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裡,為減少不平等和良好身心健康努力。對於有志從事博物館工作的青年,她如此勉勵:「不要放棄理想和熱情,儘管大環境有許多壓力及挑戰,但博物館教育及文化平權的目標,都會在我們一點一點的努力下往前進。」她以最初在南院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合作辦理的創齡活動為例,雖然當時只有8位長者參加,但是一位長者卻對她說,這是她這輩子最快樂的一天,讓她心疼外更確定博物館工作的意義。 因為「赤裸人」的展覽,打開了鄭莉蓉人生的視界,也愛上了博物館,如今身處一級國家博物館獨立策展藝術節活動,她仍秉持初衷,以差事劇團鍾喬老師談「劇場可以改變世界」理念時,提及馬雅神話中日神與夜神建立宇宙運行的對話為例,勉勵所有夥伴:「從未抵達,從未放棄」,繼續以博物館為行動,為消弭不平等步步踏實前進。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鄭莉蓉,2014。創傷展示的策展建構與觀眾詮釋:《堅強的理由—獻給台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個案研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註釋2:於「交融之美」展覽中未展出明末利瑪竇繪製之《坤輿萬國全圖》,而是呈現了受其影響之江戶時代《坤輿萬國全圖屏風》以及清康熙時期由南懷仁傳教士,參考此圖並加上17世紀前半的地理知識而繪之《坤輿全圖》木版印刷大型世界地圖。 註釋3:類似今日的閱兵典禮。 註釋4:故宮亞洲藝術節自2017年,以印度、新加坡、泰國、蒙古、印尼和越南等國家為主題舉辦。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從國際交流到為愛朗讀: 游貞華談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合作與文化平權實踐 【博物之島專文】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博物之島專文】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博物之島專文】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博物之島專文】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博物之島專文】來博物館當偵探?這些實境解謎遊戲等你來挑戰
2023/05/18
從國際交流到為愛朗讀: 游貞華談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合作與文化平權實踐
從國際交流到為愛朗讀: 游貞華談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合作與文化平權實踐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望著臺灣國旗飄揚在日本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廣場上,和日本國旗並列,游貞華內心油然升起一股感動。這是2019年蘭陽博物館(以下簡稱蘭博)在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展出之「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海路匯流處~國際交流展」,以宜蘭史前文化金屬器時代的遺址,和日本南九州的史前文物為主呈現。兩個多月的展期吸引了1.8萬人次的觀賞,這次成功的交流展,不僅是將臺灣的考古文化帶向國際,同時,也將日本的策展能力引入國內。促成這次交流展背後的關鍵人物是蘭陽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游貞華,究竟如何與日本發展交流情誼,又是如何將踏查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經驗應用在文化平權實踐上?一切都和她長期在博物館的深耕有關。 本次的專訪人物,蘭陽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游貞華。(郭冠廷 攝影) 「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海路匯流處~國際交流展」展覽照片(游貞華 提供)   團結力量大!善用姊妹館的策略聯盟 曾擔任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代理館長的游貞華,從過去就開始著手國際間的聯盟,利用紅毛城和荷蘭歷史上的關聯,她寫信給荷蘭南海國家博物館(Zuiderzeemuseum Enkhuizen)館長,表明希望締結姊妹館的關係,促成了雙方的交流合作。之後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任職期間,延續與國外館舍合作的經驗,展開和日本博物館的長期交流,並與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及兵庫考古博物館等專業考古館舍結盟。由於十三行博物館與蘭博也是姊妹館,因此現在於蘭博服務的她,以舊識關係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表示:「蘭陽博物館是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姊妹館的姊妹館!」順理成章讓一切合作有了好的開始。   拓展行銷、文物修繕與展示的視野 「臺灣的國旗要在日本掛上是很困難地,而日本願意出場地、共同展出也很少見。這次他們拿出七十多件南九州文物一起展出,在宣傳上我們點出『宮崎距離台灣只有1200公里』,其實宮崎到東京也是1200公里,等於宮崎位於東京和台灣的中間點。」以距離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也是一種宣傳的技巧。這次的交流展讓她看見日方宣傳的實力,從機場、兩旁道路、大型連鎖商場到飯店,所見之處都是相關宣傳,而不同的博物館間也會「好康相報」以加乘效益。 宮崎縣最大的AEON商場專區介紹交流展。右1為蘭博陳碧琳館長、右2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張惠如科長、左1西都原考古博松本茂學藝員。(游貞華 提供)   赴日展出的淇武蘭遺址文物共111件,由於2001年淇武蘭遺址出土超過50萬件的文物,受限於人力不足,無法一一修復而有了劣化問題。西都原自彌生時代(約始於公元前7世紀)起即有大量的金屬器物出土,造就一流的古物專業修復,因此日本博物館方主動提出願意幫忙修繕已經劣化的13件鐵器,並將歷程詳實記錄,使我方得到一份寶貴的修復報告書。 對於文物的展示,西都原考古博物館花費很長時間思考,且使用許多小道具來輔佐擺設。此外,她也觀察到日方館員以雙手持拿古物,和我們以手套來碰觸古物不同,針對此點,日方說明:「如果多了一層布,會增加古物滑落的風險,且手套有時會有脫線,如果勾到古物的裂縫反而會造成古物摔落。」這些展示、持拿文物的方式,皆值得我方參考。 避免戴手套失去觸感,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評估文物狀況安全的前提下,以雙手直接持拿文物。(游貞華 提供)   「常設展」中的「常新展」 游貞華在考察中,發現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在常設展中帶入「常新展」的概念,也就是同一個時期的展區,會在三個月後換一批文物展出。日方認為文物不能長時期展示,對文物本身的保存不妥當,而更新展覽內容也能維持民眾對博物館的新鮮感。 「對於四千年歷史的文物,西都原考古博物館採取開放式體驗,也就是歡迎大家來觸摸。」然而萬一文物摔壞了怎麼辦?對於她提出的問題,該館如此回答:「不小心摔壞了就摔壞,我們會修!況且當初出土也未必是完整的。會用溫度去感受古物的民眾,一般會懂得愛惜。」館方表示二十年來從未有民眾摔壞過古物。當然開放體驗的文物是常民文物,非國寶級文物。以開放胸襟面對文物展出,她認為也是讓較為枯燥的古物展增加趣味的方式之一。   承先啟後,朝北部第一無障礙博物館邁進 游貞華的成功在於對許多細節的體察,這樣的素質早在二十多年前任職國立臺灣博物館時即已展現。當時,她發現視障朋友在觸摸臺博館柱子時所流露的渴望,並開始思索如何藉由觸摸讓視障者認識博物館建築之美,而後向時任館長的蕭宗煌提出:「我們何不來做臺灣第一個無障礙博物館?可以從觸摸開始認識我們的建築。」未料館長表明國內早已有博物館在執行了。雖然做不成臺灣第一,游貞華仍然雀躍地心想著:「那做北部第一也行!」得到館長支持後,她開始與長年研究口述影像的趙又慈老師請益合作,展開口述影像的建立,成為早期以此方式實踐文化平權的單位之一。此外,在淡水古蹟博物館擔任代理館長時,她改造了高爾夫球車,載送行動不便的民眾越過大斜坡,打造體貼的無障礙環境,因此帶領館所得到《第3屆政府服務品質獎》。 一日父親對她說:「全世界我最推薦的地方就是十三行博物館和新加坡樟宜機場。」因為低血糖不適而受到館員體貼入微照護的父親,向她大力推薦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她牢牢記住這話,在日後轉任該館繼續關注弱勢,且得到前館長吳秀慈的大力支持:「去做呀!費用不夠我想辦法。」既有館長如斯,她於是大力推動,主動連結附近的多重障礙照護機構,進行陶藝創作工作坊。作品展出時,吳館長特地為作品買了保險,並說:「保險是我們對他的肯定,未來有人要認購時也會有個參考值。」 【博物之島專文】梵諦岡博物館多感官巡禮!視障觀眾導覽體驗服務暨展示設計實踐   交流無距離,資訊無障礙 一路致力於文化平權的游貞華,細微的體察和她大學時參加慈幼社有關,經常去養老院和偏鄉服務,養成她總是能從身障者的角度去思考。大四時有人發現她的聲音清甜悅耳,邀請為盲友錄音,因此每到假日之時,她就展開一卷又一卷的為愛朗讀,錄製超過上百卷的錄音帶。 如今,她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為愛朗讀。在與西都原博考古物館交流時,她注意到早在20年前他們就針對障礙者製作導覽背心,背心上的感應器可以選擇語言別,走到不同的展覽區就有精準感應的語言導覽,讓障礙者或外國人不需要協助就能自在參觀。游貞華表示該館是日本最早執行無障礙背心的博物館;如今她也在蘭博建立自主導覽資訊,只要掃瞄QR Code,就會獲得手語、口語、字幕三合一導覽資訊,對聽障和視障朋友是一大福音,而蘭博最具特色的單面山式建築,也有模型可以藉由觸摸和語音來理解。此外,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為視障朋友製作觸摸式廁所配置圖,這一點,游貞華也應用在蘭博的廁所,成為臺灣第一個製作觸摸廁所地圖的博物館。在走入國際的同時,她也將國外的優點帶回臺灣,完成深入的國際交流。 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無障礙背心,可感應使用者於展場的位置並播放該導覽段落。聲音直接從背心播送,不用再接上耳機,達成便利無礙。(游貞華 提供)   近來,她支持於博物館舉辦的活動直播中加入即時手語翻譯,並爭取在現場設置聽打字幕,許多質疑的聲音表示觀看的聽障朋友並不多,何必多此一舉?游貞華認為在活動裡,能夠考量到身心障礙者並實際行動,就是在「宣示」文化平權。未來,她會繼續著力於博物館文宣、標誌易讀的建立,並且以國定丸山遺址和漢本遺址繼續與日本交流,在既廣且深的道路上做到——「交流無距離,資訊無障礙」。   執行編輯:葉家妤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如何訴說部落的故事? 專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柯玉卿(ubange·Aruladenge) 【博物之島專文】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博物之島專文】在勞動之島,為勞工的汗水發聲!專訪高雄市勞工博物館李映萱課長 【博物之島專文】參與社會議題如何變得有趣?-專訪人權教育實驗家錢曉珊 【博物之島專文】美術館如何結合社區共同打造新美學— 葉佳蓉以鳳甲美術館所開展的北投系列在地採集計畫 【博物之島專文】梵諦岡博物館多感官巡禮!視障觀眾導覽體驗服務暨展示設計實踐
2023/05/10
融合自然脈絡的古文明展示—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揭開阿茲提克帝國神祕宇宙觀
融合自然脈絡的古文明展示—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揭開阿茲提克帝國神祕宇宙觀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位處墨西哥城中心查普爾特佩克公園內,一座被綠地包圍、崴峨壯大的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y,以下簡稱MNA),是世界名列前茅的重量級人類學博物館,大量保留了阿茲提克古文明和馬雅文化的遺跡,是當今收藏展示哥倫布發現南美洲前之印地安文明最著名的博物館,幾乎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必定造訪這文明的聖殿。透過MNA能夠完整窺看西班牙殖民前的墨西哥原生文化,也是認識中美洲古文明的最佳途徑。 MNA由三面展館建築與廣闊的中央廣場組合而成。(Photo by Mike Peel, Wikipedia, CC BY-SA 4.0)   如何揭幕與鋪陳千年的古文明發展? 承載了近四千年文明,擁有六十萬收藏品的MNA,展示了從西元前2300年開始的前古典期中央高地,也就是今日墨西哥城所在地的西元前文化,如起於西元前200年的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文明,及興盛於第四至九世紀的馬雅文明等,其展示並非以時間軸來呈現,而是以地域性的分布來呈現墨西哥不同地區的廣袤能量。一樓的展示廳是最著名的常設展,總共十二室,從美洲的起源開始,逆時針的排列順序,展示從中央高地的阿茲提克文化,至墨西哥灣沿岸的文明,可以看到不同種族在這片廣大土地上所構成的文明脈絡,形成與美洲大陸的對話。 博物館主要分為兩進空間,前棟建築裡迎接觀眾的是間3D立體視聽室,30分鐘內以影像和立體升降模型演繹墨西哥四千年來,各地城市文明的變化,環狀舞台空間宛若一座墨西哥的國土,地面會根據墨西哥各地的方位,升起立體模型,佐以燈光投射出當年城廓的面貌。起初,中央升起著名的特奧蒂瓦坎,是中南美洲最大的金字塔,阿茲特克帝國與馬雅文明繼之而起,其城廓的樣貌和消長,栩栩如生在眼前展現。搭配英文解說和精細的3D模型演譯,觀眾可以宏觀地看見整個墨西哥在地域上的發展,宛如遊歷一場精采的墨西哥文明史,是必看的古文明揭幕式。 【博物之島專文】喚醒沉睡千年的先人—南科考古館「我們活過」特展讓人骨訴說史前故事   穿梭自然元素的展示,更貼近阿茲提克人的生活與信仰 進入主展覽廳前,迎面而來的方型廣場面積之大猶如古代城廓的中央廣場,巨大的銅鑄圓柱從頂部的天蓋貫穿到地面,頂部圓形的的傘狀物每隔十五分鐘就會邊旋轉邊灑下水花,有如天降甘霖般,象徵著豐饒與敬天敬雨意涵。博物館展示上充滿著與大自然的共融感,呼應阿茲提克文化信奉的四種自然力量:風、火、水、土元素。其中,火代表教育廳裡的3D立體影像動態展示;傘狀大水柱則是生生不息的水元素;走在超過三千坪的廣場裡可以感受到徐徐微風;最後,十二室的文物展示為古文物的出土。 代表水元素的銅鑄圓柱。(Photo by Kirk K, flickr, CC BY-NC-ND 2.0)   第一到四室陳列關於美洲的起源和農業發展,以墨西哥人的主食玉米而言,根據馬雅人的創世紀神話記載:「人類是來自玉米。」所以玉米在其宗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展覽廳特別展示了各地的玉米祖先以及保佑主食的玉米神官。這區每一室都與戶外庭園相通,並在戶外展示當時祖先生活的樣貌,包括居住的屋舍和農耕的器具。藉由空間的重返,讓文物的存在更為立體,同時也是MNA在展示上著重與自然脈絡結合的特色手法。 墨西哥人相信祖先是來自玉米,此為玉米神官。(陳佳汝 攝影) 展示廳直通戶外庭院,戶外空間即是重返文物存在年代之農耕住屋狀態。(陳佳汝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延續文化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北海道愛努文化博物館與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的啟示   蘊藏獨特時間觀與生命觀的鎮館石像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以巨石雕刻成的「阿茲提克曆法太陽石」,位於博物館正中心的第七室,曆法石的中心就是太陽神,周圍的四個方框代表著宇宙至今所經歷的四個年代,各自為四個新升的太陽所照耀孕育生命,而現在是正中心的第五個年代——托納蒂烏(Tonatiuh)年代。曆法石紀錄了阿茲提克的神祕宇宙觀,然而,在阿茲提克帝國瓦解後,這塊太陽石被任意丟棄在墨西哥城的中央廣場附近,後來墨西哥大主教下令埋在地底,直至1970年才被挖掘出來。 阿茲提克人會依照曆法石所刻的曆法進行農耕和祭祀等活動。根據曆法石而得知當時一年有十八個月,而一個月有二十天,加上空的五天,一樣是365天。(陳佳汝 攝影)   曆法石的左邊,有著一尊被支解的女人雕像,是墨西哥的守護神惠齊洛波奇特利的母親,同時也是死神與大地的母親,她代表了地球、死亡和超自然生物的連結,如今被視為阿茲提克文化中雨蛇神的形象。對於阿茲提克人而言死亡也是再生的開始,因此雨蛇神的雙手在胸前捧著心臟,被切斷的頭顱在腹部變成兩條蛇相互交疊成腰帶,代表綿延再生;同時,其也是文化和農耕的象徵,是一股創造的力量,對墨西哥人而言有重要的多重意涵。 曆法石的前方放置一尊巨大的天使容顏頭像,額頭上有著雲朵般的圖樣、面露安祥微笑,象徵著保護曆法石。最前方則是天狗的雕塑,阿茲提克人認為狗代表著戰鬥與勇氣,以天狗作為守護神為開場的鋪陳,顯現阿茲提克的戰鬥力意志。曆法石近處有天使和雨蛇神的守護,空間上呈現兩進的安排,猶如古代城廓的守衛和主殿,顯現非凡的氣勢。 左圖為阿茲提克文化中雨蛇神的形象;右圖為曆法石的前方有著天使容顏的守護神雕像。(陳佳汝攝影) 曆法石與四周有著守護神意涵的石雕。(Photo by Mark Hogan, flickr, CC BY-SA 2.0)   大量人像雕塑和頭像也是重要的文物呈現,可以一窺當時的社會功能性,並含有兩個指向:宗教面和日常價值文化。例如,第十室展示馬雅的帕倫克(Palenque)地下陵墓,有著與金字塔同樣的功能和構造,展示以縮小與等比例大小復原部分陵墓建築,以及在周圍陳設陪葬品和碑文,是參觀此館的重頭戲。其中一塊石碑記錄了跳舞的的角色,其右手拿著權杖、左手舉著皮革盾牌。在馬雅統治者中,舞蹈是權力的一種資源,使他們能夠鞏固自己的威望,並運用在占卜和對神的敬拜中,以增加他們的魅力。這樣象徵性的權利延續至十六世紀,舞蹈時常在公共場所上演,藉此重申國族的身分,甚至在今日以馬雅文化為主的梅里達城市(Mérida),每到周末都可以在中央廣場看到傳統舞蹈的表演。 馬雅的帕倫克(Palenque)地下陵墓複製品。(陳佳汝 攝影)   著名的等身雕塑「查克莫」和第六室的「戰士像」,如今已經成為墨西哥文化裡戰士形象的代表,後者也是托爾托克文明遺跡的重要物品,這些戰士雕塑在中美洲廣泛流傳,可以看出其文明因經常性征戰,進而形成戰士精神的推崇。此外從出土的男性雕像裡,對陽具誇大的形塑中,綿長的陽具代表著生生不息,是印地安文化裡對生育能力的重視。 左圖為記錄跳舞角色的石碑;中為墨西哥沿岸出土之突顯陽具崇拜的男性雕像;右圖為戰士像。(陳佳汝 攝影)   銘刻古文明的未竟之處  MNA在展示上著重空間脈絡和自然元素的呼應,使觀眾參觀博物館時彷彿走到過去凝結的時空。展場燈光以多如繁星的聚光燈以不同角度交織投射,形成展品自然錯落的明暗層次,有如在太陽底下的天然光澤,種種策略都讓原本可能靜態的古物有了鮮活的樣貌。 多角度的聚光投射,呈現自然的光影交錯,讓文物展示更為自然。(陳佳汝 攝影)   然而,整體展覽只展示西班牙人及歐洲人來到墨西哥之前的文明與歷史,對於殖民接觸史及其如何破壞原住民文化則較缺乏反省與解殖民的觀點。唯一呈現解殖民觀點的是,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城時,1573年將其主教堂建立在伊茲提克神廟之上,將金字塔踩踏於天主教堂下,待神廟於現代挖掘出土後,殘缺的遺址與主教堂同時並陳。解殖民部分以歷史資料並陳,其中一段文字如此描述:「西班牙和墨西哥的戰爭沒有輸贏和對錯,如同日與月,黑夜和白天同時存在。」對此戰爭,墨西哥最終採取涵化的觀點。 此外,在文物的說明上均是使用西班牙文,只有在一室的總說明文有英語,同時缺少語音導覽的租借設備,這些不足處,對於展品的理解上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難。而佔地12.5 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內沒有配合的餐廳和咖啡廳,對於需要一整天參觀的觀眾而言,也稍有不便。 步出展覽室,行經廣場巨大灑水圓柱,像是再次經過時空轉換的洗禮,觀眾於是從古文明回到現代生活,在禮品區選擇紀念品。結束參觀後,在前殿的廣場坐在台階上,正好和雨神一起迎接夕陽。   執行編輯:葉家妤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喚醒沉睡千年的先人—南科考古館「我們活過」特展讓人骨訴說史前故事 【博物之島專文】延續文化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北海道愛努文化博物館與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的啟示
2023/05/01
你的感覺很重要!了解博物館中的觀眾情緒研究
你的感覺很重要!了解博物館中的觀眾情緒研究
作者:林玟伶(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你注意過參觀博物館時的情緒嗎? 博物館與遺產地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場域。有研究者稱之為記憶劇場(theatres of memory),將博物館藏品、遺址作為文化工具,以刺激記憶並創造回憶【註1】。情緒與記憶的關係密切,研究「博物館經驗」的學者John Falk(2009)提到情緒應該影響觀眾決定是否參與博物館的展覽與活動,並且維持興趣以引發學習,甚至可能影響博物館體驗後的記憶。過去的觀眾研究多著重在觀眾是否吸收了展覽內容,以認知的結果等同展覽的學習目標,而近年來興起一波「情緒轉向(emotional turn)」,越來越多研究者注意到情緒在博物館中的力量。 【博物之島新訊】來博物館療癒BAR!博物館加入社會心理健康體系的潛力   然而,情緒(emotions)與情感(affect)被視為主觀且複雜的,有時難以描述,似乎難以分析,如何得以研究?首先需要指出,廣義的情感研究(affective study),涵蓋情緒與情感,兩字略有差異但彼此相關:情感被認為是先於人格和意識的一種原始「直接感覺」,而情緒則產生於個人被情感影響,對這種感覺的標籤化,是一種情緒狀態(例如,快樂或悲傷)(Varutti, 2023)。我們把情感研究的取徑座落在光譜兩端,一端將情緒視為具有普世性,知名的心理學家Paul Ekman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一書透過研究臉部表情與生理學,提出全人類共有六種基本情緒:快樂、憤怒、恐懼、悲傷、厭惡和驚訝;光譜另一端則認為情緒是社會建構,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中受到文化所調節。 藉此光譜,我們可以關照不同博物館觀眾研究所在的位置,理解研究情緒切入的角度。例如Abaidoo & Takyiakwaa (2019)以留言本的方法研究黑暗遺址遊客的情緒反應,提到參觀者因其身份認同產生各式情緒,例如:震驚、悲傷、氣憤或感恩;作者主張參觀者情緒與自身背景呈現高度相關,而留言本作為提供情緒抒發的好方法。另外,Watson(2018)提到觀眾在博物館與遺產空間會受到「情感規則」影響,人們據此塑造他們的情感並對他人的表達做出反應,作者以美術館為例,即使一些美術館希望鼓勵觀眾對參觀藝術採用更多感覺而非傳統審美的規範,這對於習慣使用傳統文化符碼來鑑賞藝術的觀眾可能不習慣,甚至感到不自在。 位於德國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Memorial to the Sinti and Roma of Europe Murdered Under National Socialism)地下的展覽室,在展示最後放著留言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因自身國家的現況而寫下留言。(葉家妤 攝影)   作者整理現有對於情感與情緒的觀眾研究,將研究問題分為三個面向:觀眾如何與博物館產生情緒互動?哪些展示方式得以激發情緒?情緒與學習的關係為何?透過觀眾研究,我們可以回應這些問題。   為什麼我們選擇不看部分展示?多層次的情緒參與互動 所謂「睹物思情」,我們同意博物館與遺產具有喚起情緒的能力,而並非所有情緒都對於觀眾深層參與有所助益,情緒可能會阻礙觀眾的參與。Smith(2020)在其「情緒遺產:觀眾參與博物館與遺產(Emotional Heritage: Visitor Engagement at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一書中,研究情緒反應來探索它們如何阻礙或促進觀眾的參與,以及它們在構建觀眾參與的意義創造中所扮演的角色。Dudley(2017)以墨爾本博物館在2008年推出的「心靈:進入迷宮(The Mind: Enter the Labyrinth)」常設展為研究個案,展覽試圖挑戰觀眾對常態(normality)的態度,其中心理健康的議題是展覽探討腦與心靈(brain and mind)的其中一個主題。作者將情緒參與分為五個層次,積極型不參與(Active disengagement)、消極型不參與/基本的參與(Passive disengagement/ basic engagement)、以資訊為基礎的參與(Information based engagement)、中度參與(Medium engagement)、深度與同感的參與(Deep and empathetic engagement),作者希望透過觀眾研究了解觀眾如何與為什麼極力去切斷,與展覽中有關心理健康展件的深層情緒參與。 研究發現172位觀眾中有極高比例的觀眾,對於面對情緒的素材採取情緒疏離的參與(emotional disengagement)。舉例來說,當觀眾知道某類的展品有激起情緒反應的特質,因此明確表明不參與。意味著這類受訪者過去有過強烈的情緒反應。然而,他們無法保持情緒上的分離感促使他們嚴重抽離。有位觀眾提到「我很難去閱讀有關心理健康的展區,因為我自己深受憂鬱所苦,我認爲這些內容太衝擊了!」;本文作者以Dudley的情緒參與架構進行的觀眾研究也呼應這個結果,從國立臺灣博物館「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2020-2021)研究發現,當展示內容具有血腥、虐待等畫面,有些觀眾會以積極型不參與(Active disengagement)的策略,直接阻斷情感參與,包含展覽中關於臺南抹香鯨鯨爆事件的照片,或是影片中有獵鯨殺鯨的過程。觀眾皆認同這是很重要的議題,但因為知道會激起強烈情緒反應,而選擇不看(林玟伶,2020)。 臺博「鯨驗值-鯨骨解密特展」展覽現場。(賴鵬智 攝影,flickr,CC BY-NC-ND 2.0)   Dudley(2017)分析造成低度情感參與的原因,其一,觀眾並沒有尋求擴大他們對既定敘事的看法,而是希望重申自己的自我意識和對某些想法的承諾,而不是挑戰或破壞他們。其二,作者認為可能是心理健康的題材在博物館出現,挑戰觀眾對於正常博物館該是怎樣、如何運作與表現的認知。   情感策展:研究展示與情感的關係 越來越多的研究探討博物館展示與敘事方式如何喚起情感認同,Varutti (2023) 提出情感策展(affective curatorship)的概念,代表專門旨在影響參觀者情感的策展方法,包含在展覽主題、活動、設計和感官相關的策展實踐中利用情感力量。胡齊峰(2017)探討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展示技術如何「召喚」觀眾的情感,讓觀眾能夠感受受難者的情感與遭遇,進而在參觀後能對人權議題付出關注和行動,研究者認為博物館透過受難者的觀點與故事的展示,能夠觸發觀眾情感上的認同與共鳴。 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復舊展示(胡鈞怡 攝影)   蔡振家、杜薇與陳佳利(2017)以賴和紀念館為研究個案,探討文學主題音樂對於觀眾參觀經驗與回憶的影響,作者針對20位觀眾進行兩次訪談,包含觀展後的訪談以及參觀一個月後的追蹤訪談,了解博物館展示在音樂的運用,能夠有利促進情感共鳴,強化對展覽長期情感記憶。 Bull & Angeli (2021)提到情緒平淡的反應可能會關閉觀眾對展示內容批判性的參與。他們的研究結果說明,在黑暗遺址採用世界主義的論述方式,強調對他者的同理心,雖然成功地促進觀眾對他人的一般性悲傷情緒,但可能無法引發變革性的經驗,而這些變革性經驗可以激發批判性思維和反思,從而改變觀眾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博物之島專文】幽暗步向光明的人權之旅—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的創傷修復術   情緒在學習的作用力 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已經對於情緒與學習進行許多探討,博物館領域中也有學者呼籲將情感作為總體學習成果的一部分,主張認知知識(訊息、事實)不能與情意知識(情緒、感覺、價值觀)分開(Hooper-Greenhill, 2004)。Falk & Gillespie(2009)以美國加州科學中心特展「雞皮疙瘩!恐懼的科學(Goose Bumps! The Science of Fear)」為研究場域探討情感在促進與提升對科學學習的作用力。該展覽本身特別設計來喚起觀眾的情緒經驗,包含具有挑戰的區域,直接讓觀眾體驗掉落、電擊、對昆蟲的恐懼。研究者將觀眾分為有無看過展覽的實驗組與對照組,使用心理學家James Russell 的情感圖譜(Affect Grid)來研究觀眾參觀後的情緒狀態。研究結果顯示出兩類觀眾在情緒喚起上的差異,特展參觀者與對照組的差異在於,前者在展覽中產生更為高漲的情緒,且透過研究者的追蹤訪談發現激動人心的體驗所喚醒的情緒,可能會導致觀眾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發生長期的積極變化。   觀眾情緒研究,促使博物館更有情感 上述的文獻與案例介紹,顯示學者和博物館實踐者面臨的挑戰在於如何促使觀眾有意義的情緒參與,並挑戰既定的歷史敘事以及自我和他人的認知。了解觀眾如何在博物館中建構意義與情緒參與,有助於豐富觀眾參觀經驗,且能夠更加有效的與觀眾溝通。博物館觀眾的情緒參與是一個新興且有潛力研究課題,除了有助於建構我們對於觀眾經驗更深層的理解,並鼓勵博物館更加情感化、更像「人」而非機構,以此對觀眾產生影響力,甚至在社會議題的展覽裡能夠引發觀眾思考未來的行動。   執行編輯:葉家妤 註釋: 註釋1:參考自Smith, L. (2014). Visitor Emotion, Affect and Registers of Engagement at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 Conservation Science in Cultural Heritage, 14(2), 125–132.
2023/04/24
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聽,展覽在唱歌!專訪臺史博黃裕元談音樂再現歷史
作者:謝佳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每當一首歌曲響起,都能夠召喚出每個人心中的某一個時代、某一段記憶,透過節奏、歌詞,聽歌與寫歌的人相互共振及共情。因著「聲音」能夠引發共感的特質,當代許多展覽也透過展示聲音,為觀眾提供更豐富的觀展體驗。然而,我們如何展示無法以肉眼直接看見的「聲音」呢?又如何透過展示音樂再現歷史? 本次專訪人物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下稱臺史博)副研究員——黃裕元,長期深耕於臺灣歌謠歷史研究,並參與多項音樂展示的策劃,透過音樂再現歷史,包括在臺史博展出的:「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2016)、「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2021-2022)。藉由黃裕元分享探索聲音研究的歷程,也為我們揭開博物館如何透過展示音樂與觀眾「共享」聲音。 臺史博副研究員黃裕元。(郭冠廷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臺史博2.0藍圖揭曉!專訪張隆志館長,談升格後的未來規劃與願景   從「聽來的」臺語老歌,到聽臺語老歌如何來? 大學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的黃裕元,理工背景與當前的歷史研究工作乍看大相徑庭,然而,回顧他對於音樂的興趣,與音樂相遇的契機,源自於他對聆聽臺語歌曲的喜好。在訪談中黃裕元指出「人為什麼會為音樂著迷呢?影響的因素皆關係到人的感覺與律動等,而觸發這些的首要媒介都是『聽來的』」。在電台音樂中黃裕元開始注意到「這首歌的歌名會是什麼呢?」揣懷著對於「聽來的」臺語歌曲的好奇,也開啟黃裕元開始慢慢發掘音樂的內裡。 談及他逐漸深入對歌謠研究的歷程,可以追溯到大學時期,受到野百合運動的影響,當時開始興起許多本土文化主題的大學社團,黃裕元則加入臺灣歌謠研究社,主持地下廣播電台、介紹臺語老歌、訪談詞曲創作者。藉由這些訪談與紀錄的經驗,也引發往後在研究所對歌謠考證學的興趣。直至博士班他則將「唱片」帶入研究領域中,如日本時代流行歌。在探尋聲音的過程中,也促使他不斷地深化歌謠研究的視閾,從起初電台中「聽來的」臺語歌曲,逐步轉變為紀錄、思索歌謠如何而來?又為何而唱?   「聲音」作為一種研究歷史的取徑 談起聲音作為一種歷史研究的材料,黃裕元首先談起目前臺史博的音樂典藏,包含田野錄音、唱片、流行歌、戲曲、笑詼(如爆笑劇、講笑話等)。其中以臺語為內容的典藏居多,客家語與原住民族語的蒐藏與研究相對較少,這與目前可掌握的研究領域有關,他指出若不解讀與紀錄這些聲音材料,所面臨的難題即是聲音、歷史與文化的流失,也反映聲音資料紀錄的重要性。而聲音如何轉譯為文字也是一個新的領域,這些「被紀錄的聲音」可以與文獻進行交叉比對,深入其傳播的現象,也是理解歷史的關鍵材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建置的「臺灣音聲100年」資料庫。(臺灣音聲100年 網站截圖)   黃裕元並指出傳統歷史留下來多是執政者、主流群體的書寫,而這些歷史文獻資料經過層層轉譯,可能會被各時代的研究者誤解,或是有著與事實相異的歷史詮釋。然而,「聲音」則可能具有不一樣的可能性。聲音之所以可以是研究材料的創新,在於聲音往往伴隨著更多的資訊與內容,包括歌唱者的情緒、時代的鄉野故事、民俗文化,及樂器、樂理與風格的時代性與運用技巧等。因此,聲音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或許是一個能夠脫離傳統歷史敘事的取徑,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展覽當中呈現歷史多樣面貌的錨點。   展示聲音?看見聲音中的人生百態 談及展示音樂的方法,黃裕元則指出其方式眾多,展示目的也會因展覽主題、內容有所不同。歌曲的使用,能夠引發觀眾的聽覺記憶、聯繫情感。他認為展示音樂首要考量是:「聲音的使用在展覽當中如何創造多元感官的良好效果,並與空間媒合,使觀眾更易吸收展示內容。」他並以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作為案例。如展區「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展現日本時代林立的娛樂場所,其中咖啡廳的展示空間,可見1930年代起臺灣第一批本土音樂的黑膠唱片,這些本土音樂許多在日治時代末被更改為軍歌,使臺語歌曲很快落寞,而聲音的展示則以留聲機播放著日語歌曲,使觀眾在進入空間時能連結與感受日本時代的兩種情境:大眾娛樂及本土文化被政府所箝制的困境。 「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展區。(郭冠廷 攝影)   展示聲音除了作為感受時代的氛圍,或作爲聯繫記憶的媒介外,也可以是呈現歷史事件代表性的證物,為觀眾提供理解歷史的新觀點。例如,常設展「走向民主這條路」展區,都市原住民的內容,透過播放原住民族進入都市生活後所創作的歌曲,使觀眾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理解原住民族在戰後面臨經濟發展衝擊所遭遇的艱難處境。如同黃裕元所指出,聲音有時候可以反應比較弱勢的、地下的聲音,常常會是大眾不公開表示的心情與主張,歌曲因為這個特質的存在,也恰恰使得我們能夠在其中窺見多樣面貌的人生百態。 「走向民主這條路」展區,以子題「社會力的爆發」描述艱苦工作的流離之音,並呈現都市原住民的生活困境,觀眾也可拿起聽筒聆聽當時原住民創作的歌曲。(郭冠廷 攝影)   不能只有我聽見!展示音樂的新嘗試 聲音與聽覺感受密不可分,也促使展覽嘗試以不同的工具呈現音樂。然而,談起如何使抽象地音樂更具象化?也是展示音樂非常艱鉅的挑戰之一。黃裕元指出,除了在視覺設計上需要與策展團隊溝通外,也可以透過與新技術的結合,為展示音樂提供更多有趣的可能性。例如,常設展展區「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談及殖民教育的內容中播放著《水牛》一曲,透過留存的樂譜與歌詞,並播放邀請虛擬偶像歌手初音未來(初音 ミク)老歌新唱的影片,為展覽提供新的展示手法,吸引新世代觀眾重新聽到過去的聲音。 臺史博常設展中的《水牛》一曲,邀請虛擬歌手初音未來演唱。(郭冠廷 攝影)   相遇知音分享會!歌謠研究的當代連結 除了透過音樂展示,讓觀眾能在展覽中與不同時代產生聯繫與共鳴外,黃裕元長期主持的「知音分享會」也與志工一起聆聽黑膠唱片、識別與判斷其字詞的發音與使用。談起舉辦知音分享會的契機,是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聽」歌謠與「分享」想法。知音分享會從2018年開始舉辦,除了探索歌謠中的故事與民俗文化,也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活動,例如,2019年以「囡仔歌」為主題,於分享會上討論日本時代童謠的內涵,之後結合兒童節發展成兒童教育系列活動「孩子的歌謠祭」。 2018年知音分享會《1933禁止放送》戲劇活動。(圖片來源:臺灣音聲100年 網站,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著作權所有)   談到參與知音分享會志工們的反應,黃裕元指出每個世代人的聽覺、說話的方式、文化認知都有很大的差異。分享會中年紀較大的志工,臺語基礎相當深厚,很能掌握語感,特別是這些歌謠來自於他們記憶中的聲音,因此都會針對歌曲內容提供許多建議。當代許多歌曲的記憶隨著時間更迭日益漸薄,知音分享會希望能讓參與者聽見快消失的聲音,透過音樂連結人與人,串連過去與現在。   結語:音樂策展的挑戰與新可能 「不能只有我聽見!」是黃裕元談及音樂策展的起手式,「分享」一直是在訪談的過程當中不斷被他提起的核心特質,他也運用了不同的方法與觀眾分享好聲音。然而,談及音樂策展的困難與挑戰,黃裕元指出聲音材料如果在展示空間中過多出現,會造成相互影響的反效果,例如聲音在展場間夾雜,使觀眾無法專心聆聽,又精彩的聲音資料、往往要透過耳機才能讓觀眾聽得清楚,卻又無法共享、討論,撥放出來又得控制音量,怕聲音間的互相干擾。因此,如何透過選擇相應的素材,適當的表現聲音並有效說明,是他持續關心注意的事情。 這樣的態度,也恰好反應在他對於未來音樂展示、音樂研究的想像上。如他即在探索如何從流行歌曲多樣的內涵,製作流行音樂展覽,同時希望能夠嘗試新的媒材、技術,創造更多跨域合作。 製作「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時,黃裕元與展覽團隊將「官方宣傳」的聲音用集音罩播放,讓在特地展區的觀眾可以一起聆聽;而民間的歌謠,則使用聽筒或是小小聲放出。以播放器的不同,象徵其聲音的意義,同時使展間不會有過多的聲響重疊。(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博物之島專文】文協精神巡禮!走進博物館與百年前歷史相遇   歷史音樂的研究與保存,需長時間聆聽並分析其中的樂理、風格與歌詞涵義,並建立資料庫、交流平台,讓這些聲音再傳遞下去;而當代音樂品味變換迅速、類型眾多,跟上理解新世代的聲音,也要加緊腳步。黃裕元在音樂史研究與展示上,需適應跨時代而歧異的慢板與快板節奏,在臺史博譜出一檔又一檔「聽」歷史的展覽,將不同光陰的聲浪、樂曲持續流傳。   執行編輯:葉家妤 延伸閱讀: 【博物之島專文】臺史博2.0藍圖揭曉!專訪張隆志館長,談升格後的未來規劃與願景 【博物之島專文】文協精神巡禮!走進博物館與百年前歷史相遇 【博物之島專文】面對當代與指向未來的歷史博物館─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一)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展示製作的新觀點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二) 【博物之島專文】專業治理:博物館架構與技術整合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三)  
2023/04/19

推薦關鍵主題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