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綜合與其他桃園市新住民文化會館為了照顧來自遠方的家人,桃園推動新住民照顧、輔導等福利措施,也成立新住民事務委員會、設置桃園市政府新住民聯合服務中心,由民政、社會、勞動、教育、衛生等局處派駐專業人員,針對新住民推動各項照顧輔導計畫及服務措施。
-
彰化縣綜合與其他王功蚵藝文化館從思考「一顆被棄的牡蠣殼的價值」開始,為蚵殼找到再生之路,透著強韌不畏艱辛的王功精神,默默在地方學校推廣,引發學生們創造能力及興趣,推展蚵藝之路由此開始。王功蚵藝文化協會於民國93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蚵藝文化漸漸在本地生根發芽,在內獲得社區居民熱烈響應,在外也廣受好評,越來越多愛好藝術者、旅行者、返鄉人要求參觀。 94年獲勞動部的支持開始執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村民們常常熱心主動提供蚵殼,共同欣賞蚵藝之美,社區互動的情感,在蚵殼之間流轉。更重要的意義是隨著蚵藝的發展,試圖帶動漁村商機,創造就業機會,並融合原住民、外籍新娘、資深住民等多元族群的交流與互動。102年通過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105年榮獲環保署環境教育績優單位,培育地球環境教育種子,為自然環境盡一份心力,更是中台灣-大彰化之另一觀光新亮點。 王功蚵藝文化協會在民國93年1月成立,館內展示作品涵蓋人像、候鳥、家禽、海濱生物等,結合材料有黏土、彩繪顏料、浮木、海砂、鉛線等,結合技術有彩繪、雕刻、編織等。
-
臺中市歷史與人文太平古農莊文物館一、成立緣由: 太平古農莊文物館前身為「太平古農莊」,莊主張友吉年輕時代就喜歡蒐集古物,深怕「美麗」、「可愛」、「優質」的臺灣文化日漸沒落、喪失,所以無時無刻都在拯救這些古物,民國74年在自己的家園開設古農莊,分類整理布置收藏文物供民眾參觀。由於時代轉變及莊主的努力,古農莊的名氣愈來愈大,張莊主接受各機關、社團及學校邀約不斷,帶著心愛的古農具到處奔波講解,鑑於古農具運載不便及張莊主的年紀日增,體能負荷日漸加重,太平市(區)公所和張莊主研議提昇其解說效率之方式,由於近年市(區)公所團隊對市政推動有聲有色,獲張莊主釋懷與信賴,同意接受太平市公所的協助建置古農莊文物專輯計畫。 二、捐贈過程: 張莊主有感於年歲已大,擔心未來這些收藏品隨之煙消雲散,存著只要「曾經擁有不可能永遠佔有」的心胸,將其畢生的收藏捐獻給太平市公所,讓更多民眾了解鄉土文化,並得以代代相傳。 民國97年4月16日張友吉莊主與臺中縣太平市長余文欽簽定文物捐贈契約,於車籠埔頂坪公園規劃新建太平古農莊文物館,於99年10月17日開館啟用。 三、建築構想: 文物館主體採三合院農宅式建築,館內規劃為10個主題展示區,正身部份為祖先神明廳展示區、兩邊廳舍分別為臥室、新娘嫁妝嬰兒用品房與廚灶展示區,左右護龍則以衣帽、杯盤器皿、電器、農業用具為主題的各式展品;三合院護龍展示區入口處規劃了藥鋪店與柑仔店販售部。因古文物數量繁多,採取輪展方式。太平古農莊文物館提供民眾一處緬懷往昔民俗風情、鄉土情懷的地方,頂坪公園內種植數十棵高達十五米的楓葉樹隨著季節變換,形成不同的景致,和古色古香的文物館交織成一幅世外桃源的圖畫。
-
臺東縣歷史與人文蘭恩文化園為延續失落的文化遺產,為堅持傳統而努力,蘭恩文教基金會所屬之「蘭恩文化園區」,保存了許多達悟文物,並積極整建傳統地下屋,打造長者吟唱古調及製作工藝生活的空間,讓耆老可在園區傳唱歌謠、口述神話傳說。 「蘭恩文化園區」內設置有蘭嶼傳統建築群及蘭嶼文物館,在旺季時(每年4月~10月)開放遊客及當地居民參觀,是島上唯一的達悟生活文化館,除了展示珍貴的達悟文化生活器物,也有當地族人手工編織的作品和雕刻藝術品,提供島嶼一個有規模及系統的展示平台,讓當地孩童、大人可以自由地在園區裡分享自己的文化,也提供遊客能夠更深入的了解蘭嶼。
-
高雄市綜合與其他駁二藝術特區2000年,雙十煙火第一次不侷限在台北施放,決定南下高雄綻放,為尋覓適當的放煙火地點,人們發現了港口旁駁二倉庫的存在,一群熱心熱血的藝文界人士於2001年成立駁二藝術發展協會,催生推動駁二藝術特區作為南部人文藝術發展的基地。2006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接手駁二藝術特區,高雄設計節、好漢玩字節、鋼雕藝術節、貨櫃藝術節、高雄人來了大公仔、Live Warehouse駁二音樂演唱會,每一個充滿城市創意特質的展演,活力豐沛的在駁二不斷呈現嶄新的概念與樣貌,構築海港城市的魅力文化與生活美學。
-
臺南市歷史與人文三寮灣東隆宮東隆文化中心本官為提昇地方文化水平,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經全體董監事共識下,於八十四年十一月一日,恭請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長陳奇祿博士,台灣省文獻會簡榮聰主委,前歷史博物館何浩天館長,北門鄉洪登科鄉長及本宮侯萬蟾董事長等主持動土大典,興建「三寮灣東隆宮文化中心」,硬體建設於八十五年全部完成。 東隆文化中心位於本宮南側,佔地二九二坪,建築地下一樓及地上七樓,計建坪一○六四坪。建築基礎、樑、柱、樓板等,採永久性銅筋結構,外觀採我國北方宮殿造形設計,並配龍鳳草木彩繪,朱紅圓柱,浮雕欄杆,雲頭雕塑,上覆金黃色琉璃瓦,莊嚴雅觀,氣派非凡。室內採中央系統冷氣設備及電梯,為一現代化、古色古香的標準大樓。 一樓:設「展覽櫥窗」六個,大廳、展覽廳、辦公服務台,經常舉辦書法、陶藝、相片等展覽。 二樓:演藝廳,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輔導、補助、設立演藝廳,有高級音響、燈光、舞台等設備,經常舉辦交誼、表演、唱歌、跳舞、開會、講道等,於89年1月9日舉辦揭幕典禮後開放啟用。 三樓:王爺信仰文物館,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輔導、輔助設立,該館主要展示內容是,以王爺信仰在中國以至臺灣地區的發展為主軸,並以在地北門鄉三寮灣聚落的發展與本庄主廟東隆宮的王爺信仰概況介紹為背景,用理性客觀之角度,透過文物、圖片、動態影像、文字圖表等方式,將臺灣現有王爺信仰相關活動之風貌內涵及其民俗特色呈現出來,使參觀者得以了解此一民間信仰之淵源與意義及其對庶民生活之影響,期能由此體會先民開墾鄉土之艱辛,進而提昇熱愛本土文化的意識和情操,本館於89年5月18日正式開放參觀。 四樓:設「禮俗文物館」、「水滸英雄館」,於90年10月25日正式開放參觀。 禮俗文物館:本館是「王爺信仰文物館」的延伸副館,蒐集、展示數百種祭祀、禮俗相關之文物,舉凡金銀紙類、祭器、法器、祭品及祝壽排場等,逐一做詳盡說明與用途之介紹,為一研究與保存民俗文物之主題文物館。 水滸英雄館:本館展示禮聘廣東佛山石灣陶藝名家,耗時三年製作完成之「樑山泊」一零八條好漢陶塑像,誠為難得一見之民俗藝術傑作。 五樓、設置「三寮灣人故事館」將三寮灣部落之人.文.地.產.景.物各面向,以不同陳列方式呈現,藉以傳承延續地方各種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