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市綜合與其他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國立臺灣大學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由日治時期迄今已90多年。自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創校以來,為支援研究、教學所需,校內各系所單位於學術研究領域內,廣泛蒐集各式獨特珍貴且豐富的文獻史料、標本與藏品,並設立標本/文物陳列等館室進行蒐集典藏,為本校不可忽視的珍貴寶庫及資產。然長期以來受人力、物力、空間與經費等限制,難以建置良好的典藏展示環境,亦無餘力善用珍貴藏品,於教學研究外進一步對社會作更有效的教育及推廣。這些經由歷史歲月累積而來之珍藏,若未能妥善整理保存、推廣利用,不僅是本校學術資源之損失,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自然、文化、學術資產之歷史見證,更是難以彌補的傷害。 2005年10月,李嗣涔校長責成圖書館項潔館長邀集各相關館室,就校內博物館資源之運用與整合方向進行規劃研議,歷經年餘的密集協商討論凝聚共識,於2007年2月於圖書館主導下提出《臺大博物館群合作發展計畫書》,建議於現有資源與條件下,先期以臺大博物館「群」的合作發展模式進行資源整合,希能獲得校方支持以改善各館室整體典藏、展示、推廣環境,並期在既有支援研究教學功能外,進而發揮社會服務與教育功能,以塑造臺大新社會形象。同年3月20日該計畫獲校長批准,各館陸續積極進行軟硬體改善工作;11月15日本校校慶當日,「臺大博物館群」(NTU Museums)由李校長正式宣布敲鑼啟動。 臺大博物館群成員館計有:校史館、人類學博物館、地質標本館、物理文物廳、昆蟲標本館 、農業陳列館、植物標本館、動物博物館、檔案館及醫學人文博物館等。由圖書館主導整合,並設有「臺大博物館群辦公室」,負責執行合作發展業務之規劃、運作、協調、共同事務之處理與對外形象經營等相關事宜;而各成員館內部館務營運與發展,則維持原有運作機制與特色,充分享有主導權。分散於校園各處的臺大博物館群成員館,除仍與原所屬系所學術教研活動緊密聯繫外,並形成與校園空間高度結合的博物館聚落。突破傳統博物館單一建築物展示空間限制,將藏品與系所教學、研究環境及校園歷史脈絡相連結,形成臺大博物館群所獨有之特色。 2021年,第11個成員館美術館籌備處正式加入博物館群,並且,在校方的支持下,臺大總博物館籌備處亦積極推動各式工作,期能開創大學博物館的新格局。
-
高雄市歷史與人文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位於高雄市鼓山區西子灣,串聯山上領事館官邸、山下領事館辦公室與登山古道等3處,是全台唯一完整保存官邸及辦公室之領事館園區,於2019年經文化部公告升格為國定古蹟。現址重現1879年英國領事館建築風華,且為提升遊客參訪品質,營造優質觀光環境,於園區內規劃饒富趣味的故事性展示與主題蠟像場景,再造英國領事館歷史風貌,現場更配有專業導覽人員為遊客進行解說引領民眾認識打狗開港及其在世界海洋經貿歷史發展的特殊文化意義。目前更結合哨船頭歷史場域,將打狗英國領事館古蹟場域延伸至港邊,開闊的景觀視野,民眾可在岸邊悠閒漫步,欣賞打狗港絕佳美景。
-
臺南市歷史與人文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為了提供潔淨民生用水,改善衛生環境,1897年臺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威廉巴爾頓(W.K. Burton) 與其學生兼助手濱野彌四郎進行臺南地區水源、水質調查,於1912年始建臺南水道,提供臺南市區民生用水,1922年完工啟用,見證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發展歷程。2005年指定為國定古蹟,主要任務讓民眾了解水資源與生活的關係。
-
臺北市歷史與人文國立國父紀念館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致力國家發展行誼與精神,政府於民國53年提出籌建國父紀念館之議,經公開徵圖,由名建築師王大閎先生設計,外型兼融傳統與現代建築特色,於民國61年落成啟用。 本館原隸屬臺北市政府,民國75年改隸教育部,民國101年應政府組織改造,再改隸文化部。本館以紀念國父文物史料及藝文推廣活動為立館宗旨,擁有大會堂演藝廳、中山國家畫廊及典雅的展場、演講廳、中山講堂、圖書館、生活美學班場地等軟硬體設備。 本館順應社會發展,秉持「博愛」、「服務」願景,擴大舉辦藝術文化活動,加強學術研究,以連結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發揚在地文化,成為體現博愛心傳的名人紀念館,更是海內外大眾共享幸福美麗的藝文殿堂。
-
苗栗縣藝術與工藝灣麗磚瓦文物館灣麗磚瓦文物館是金良興磚廠為推動磚瓦產業文化與地方特色發展,於2004年創立,是全台唯一以磚瓦為主題之地方文化館,傳承磚雕工藝與磚瓦文化,成為校外教學與社團活動的好所在,創新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與觀光工廠,以保存磚雕藝術、砌磚技藝、磚造建築藝術與培育地方人才,為台灣營造社區景觀打下堅實基礎,使成為台灣與國外磚瓦產業技術文化藝術接軌的一扇窗口。 目前灣麗磚瓦文物館提供之服務,除定時定點紅磚製程現場專人導覽、影片欣賞,更包含多樣紅磚體驗,如磚雕DIY、彩繪杯墊、拓印、紅磚體驗遊戲、烘培DIY體驗、社區體驗一日遊...等,餐飲選擇有便當、在地風味自助餐、焢窯或烤肉等,多種適合親子共同進行之活動。
-
臺北市自然與科學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成立於1928年,自臺北帝國大學時期以來,典藏了許多珍貴的動物標本。早期的標本主要記錄了臺灣本土及東南亞和海南島等鄰近地區的動物相,種類則包括鳥類、哺乳類、貝類及珊瑚等;爾後因應經濟發展需求,專注於鼠類及魚類的收集;近年來的收藏則取決於老師研究方向,例如屬於環節動物的蚯蚓、種類繁多的仔稚魚,以及蝙蝠和鼩鼱等小型哺乳動物,皆有老師進行有系統的分類研究。 直到1999年之前,標本大多存放在靠近校門口一號館的古老木櫃中,一些大型動物的骨骼標本,例如鴕鳥及馬來貘,則擺放在入口兩旁的櫃子;而懸吊在一號館走廊天花板的小鬚鯨及領航鯨骨骼標本,更是許多老臺大人的記憶。1999年,這些標本隨著動物學系由一號館搬遷至臺大農場旁的生命科學館,在經過重新整理後,於生命科學館一樓的展示廳即進行簡單的陳列展示及解說。 自2007年起,我們在生命科學館一樓的展示廳,規劃了一個「生命科學新體驗」特展,開放展示的標本包括鬚鯨、齒鯨、亞洲象,以及一些鳥類標本。這些標本,統合在「聲音」的主題下,一方面可顯現牠們多樣的生態特性以及動物本能,另一方面也希望這個特展能帶給參觀者生命科學的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