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東縣歷史與人文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原為「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現址為台東縣綠島鄉公館村將軍岩20號,土地面積約32公 頃,位於綠島東北角。園區內歷經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新生訓導處、綠洲山莊等不同時期的監獄文化,為威權政府實施重大人權侵害發生地。整個園區的建築群、自然、生態景觀表現長期人群與自然互動的過程,將各種型態的文化資產及地景結合成一文化景觀。 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為軍事、政治、治安案件之羈押的場所;1951年至1970年間之新生訓導處時期,1972年至1987年間之綠洲山莊時期(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時期),其中綠洲山莊乃因應1970年泰源事件而興建之高牆封閉式監獄,與新生訓導處時期之空間型態差異大。「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在台灣人民爭取人權發展的歷史中,具有特殊意義。
-
桃園市祭祀公業法人桃園縣呂萬春呂宅著存堂「祭祀公業法人桃園縣呂萬春」登記於民國101年3月5日,其前身為「祭祀公業呂萬春」,約成立於清嘉慶、道光年間。成立之宗旨為祭祀呂氏先祖呂萬春,並促使各親屬團體聚合自衛互助。一般的祭祀公業大多數為同一血緣家族於墾荒有成、購置田產後,為感念、祭祀前代祖先所設立〈類似家族企業〉。「祭祀公業呂萬春」卻是呂萬春公八個派下子孫的部分後代集資所設立〈類似一般的股份有限公司〉,此點與一般的祭祀公業頗不相同。「祭祀公業呂萬春」係以「著存堂」供俸牌位祖考號蕃錠、蕃享、蕃內、蕃調、蕃會、蕃西、蕃南、蕃北、蕃助、衍洛、衍運、衍且、衍遞、志生、衍澮、衍迎、衍相、衍抄、衍寥、衍異、蕃樂、蕃膝、觀贈、祥照、祥康、祥查、祥法、蓮池、受和、受和、蕃清、蕃清、蕃降、蕃降、娘愛、潮佑、潮埐、漳道、祥記、祥銓、祥好、衍品、祥外、祥脈、祥鈴、衍垂、潮縛、蕃動、竹林呂公等50名,由其派下及輩尊共同集資設立,股權總數為49.5股。祖厝「著存堂」所在地為桃園市八德區興仁里建德路135號,派下現員149人。「著存堂」係呂氏宗祠,建於西元1790年,座東北朝西南為一「ㄇ」造型燕尾翹脊建築,中為正聽供奉祖先牌位,正聽前帶有「軒亭」,為該房舍之特殊景觀。兩側各有兩臥房與廚房,兩側則為左廂房與右廂房,為「七間起」的閩南傳統三合院房舍。於大正八年〔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重新翻修整理,增建左、右護龍。並聘請名匠師葉金萬先生雕刻,彩繪師邱鎮邦先生彩繪師彩繪,立體雕刻,物體栩栩如生。正廳懸掛族人「兵部尚書督察院左督御史閩浙總都部堂兼理巡撫部院楊昌濬」「光緒乙酉正科中式舉人第九十四名 呂登元立」-「文魁」牌匾一座。「著存堂」其房舍係呂萬春後裔之八大房子孫為紀念先祖呂萬春及能供奉來臺歷代先祖、先妣之場所而共同集資購地興建之祠堂。歷經百餘年,其子孫另謀發展,各自遷徙,其房舍係經多任管理人的管理與維護,使得保存至今。「著存堂」97年列為文化古蹟,祈能活化文化教育功能,建立文化資產之保存,推廣社區發展,開放參觀與鄉土教學,以達有形、無形之有效運用為目標。
-
澎湖縣歷史與人文澎湖開拓館「澎湖開拓館」興建落成於昭和十年(西元1935年),是日式和西洋混合式住宅。本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澎湖廳廳長官舍,台灣光復後的澎湖縣縣長公館所在地,為本縣首例的歷史建築再利用之地方文化館。
-
臺東縣生活與休閒萬安社區稻米原鄉館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經營的稻米原鄉館,由早期農會倉庫改建而成,是臺東第一個地方文化館,旨在重新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並分享學習先民的農村智慧。這裡是居民的客廳,也是遊客認識萬安的窗口。做為社區產銷平台,在這兒可以找到池上小農自產自銷的優質米和其他農產,還有當地婦女們自製的菜脯、辣椒、醃梅子、檸檬乾等農加工品,當然也少不了用在地食材製成的農村家常菜。 農村智慧就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裡,和看似平凡的農家日常中,因此原鄉館的範圍並不受限於實體空間,而將整個村落視為一座文化館,故發展導覽解說、手作體驗、農事體驗等活動,帶訪客用五感認識農村,館內不定期的文化展覽,則重現了耆老們的農村記憶。 來到池上,先別急著驅車奔馳於伯朗大道,不妨先到原鄉館看看,了解這個地方的過去與現在、美麗與哀愁,再凝視這廣袤的阡陌田野,或許會帶給您不同的感受。
-
澎湖縣歷史與人文沙港廣聖殿文物典藏館沙港廣聖殿文物典藏館為保存澎湖縣湖西鄉沙港村廣聖殿拆除下來、近百年歷史的木雕文物所設立之私人文物典藏館舍。
-
桃園市歷史與人文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走訪大溪,處處可見兩百餘年的歷史縮影。 1810年代,林本源家族聘木作匠師至大嵙崁建「通議第」,木器業開始紮根於此。經過兩百年的發展,今日之和平老街、康莊路、信義路及員林路,仍舊有許多木器行及製材廠林立於此,是目前臺灣木器產業重鎮。另一方面,由於1901年改制後的「大嵙崁支廳」設置於此,普濟路一帶陸續興建警察宿舍群,形成獨特的警察生活圈,見證日治迄今的大溪百年警政發展史。 無論是在地木器產業、百年警政歷史,或是遍佈大溪的街屋、古厝、武德殿及寺廟等古蹟,普濟堂關聖帝君遶境聖誕慶典及其傳承百年的社頭文化,此些有形、無形文化資產與生活於此的人們,形構出大溪獨特的生活形態與在地文化。 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是與居民共同致力於保存、記錄與展演「大溪木藝產業」和「大溪常民生活」兩大核心主題,推廣當代木藝生活美學。自2014年開始館舍修繕工程,2015年開放壹號館及武德殿,之後採分年分階段方式開放,2016年開放藝師館及工藝交流館。此外,串連大溪各個街角館,藉此推動民眾參與地方文化事務。 無論是街角館、大溪木藝傳承、社頭文化保存與推廣,以及更多木博館關注的主題,本館都是以點、線、面串聯起更多大溪人的參與,找出和議題可以連結的人和資源,藉由各種方案的策劃展開人才培力、鼓勵永續基地的形成。 這座博物館是透過和居民一起做、一起共學行動的過程,挖掘地方知識記憶及再生產。我們開放自身的展館及輔導民間空間修繕整備,做為資源及故事展演、轉化的基地,努力讓大溪的文化資產,包括木器工藝及社頭文化等在生活脈絡中持續生產及保存,且居民參與行動可以在生活中發展及提升,最後將實現展演大溪魅力,讓大溪成為宜居宜遊城鎮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