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街頭風--多元文化裡的街頭風情
以東南亞國家常見的街景風貌體現庶民日常藝術體現的百樣風情的〈文化街頭風--多元文化裡的街頭風情〉年度系列課程。活動期間視內容需要,將邀請東南亞新住民分享家鄉的日常經驗,與親子進行面對面的文化交流。 對象:國小學童及其陪伴者。 人數:以組為單位,每場 8-10 組〈每組家長 1 人+學童各 1 人〉。 地點:本館兒童遊戲室操作區 方式:依兒童遊戲室入場方式,於活動當日免費現場報名參加,額滿為止。 時間:108年3月9日起至12月28日止〈周六15:00-17:00,每兩週一次,共計20場。〉 每場課程進行與說明: 15:00-15:20 我在哪裡/認識地理位置〈區域地圖〉 15:20-15:50 多元文化裡的街頭風情 〈簡報、活動圖片、教具引導…〉 16:00-17:00 相關創作演練 課程主題與時間 月份 日期/師資 單元內容 單元簡介 三月 3/09 踢的美學 越南毽子 踢毽子是越南街頭常見的運動,無論男女老幼都能踢上一腳,踢法與臺灣相似,毽子的作法與材料與我們平常認知的有所不同。 3/23 四月 4/13 行的藝術 嘟嘟車(TUK TUK) 嘟嘟車是東南亞國家街頭常見的交通工具,通常是由三輪車改造而成,風格常因司機個人風格而有所不同。 4/27 五月 5/11 文化的昇華 鬼臉節 在東南亞香蕉有很多不同品種,從根、莖、葉都可以完全被使用。其中泰國東北部雷府的的「鬼臉節」(Phi Ta Khon),是泰國頗具傳統特色的旅遊活動,由來說法眾多,其流傳段淒美的故事,演變至今成集體扮鬼慶祝豐收的節慶活動。 5/25 六月 6/8 食的儀式 編織Ketupat Ketupat是印尼街頭常見的傳統食物,是用植物的葉子編織成類似粽子的形狀,並將米飯包入其中。Ketupat也是穆斯林開齋節中的重要食物喔。 6/22 七月 7/13 花樣的街頭 蠟染圖騰的意義 印尼街頭或購物中心裡,常見穿著花花綠綠及印有圖騰服裝的人們穿梭其間。這種印有大量圖騰、色彩鮮艷的布、服裝和包包等,在印尼統被稱作「Batik」。「Batik」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印尼的文化遺產,也是〈國服〉的象徵。 7/27 八月 8/10 空間的美學 峇峇娘的花瓷磚 峇峇娘惹愛花瓷磚,不但把花瓷磚塊貼在生前融合嘉年華豪宅,死後的墳墓也少不了。馬六甲傳統高腳馬來屋也用花瓷磚來舖設石梯,最著名的是馬六甲梯(Tangga Melak)。這類以花磚做為建築裝飾的風氣,盛行於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都非常普遍可見,形成花團錦簇的空間美學。 8/24 九月 9/14 移動的畫布 Henna/人體彩繪的藝術 Manhdi/Henna一種植物名稱,為將葉子製成染料在人體彩繪的傳統藝術,不屬於宗教儀式,是用來裝扮,用於嫁娶祝福的古老傳統。Pasley是常見的圖騰名稱,弧型水滴是基本的造型,爾後陸續有不同紋飾出現,包括印度盛產的水果-芒果也跟著上身。印度街上總見畫滿Manhdi/Henna的當地人或旅客穿梭巷弄街頭,猶如移動的畫布,令人目不暇及。 9/28 十月 10/12 市井吉祥物 緬甸Pyit Taing Htaung Pyit Taing Htaung是緬甸傳統的玩具,有著如雞蛋般的外型的pyit taing htaung,如不倒翁一樣,倒了又能再立起來的不屈不饒精神,被視為吉祥物。在緬甸被廣泛擺飾在家中、商場或公司行號。是緬甸市井期許好運的吉祥物。 10/26 十一月 11/9 光燦的水上風景 泰國水燈 水燈節是泰國、寮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和緬甸部分地區的傳統節日,起源眾說紛紜沒有公認的版本。每年約11月中下旬人們會在水燈上放些自己身上的衣物,再將水燈放在河上,讓不愉快與厄運隨之飄去,並禮讚河神供養萬物和庇佑。傳統泰國水燈使用芭蕉葉或龍爪花的莖、椰殼等製成,是種精緻的手工藝品,也創造了一種光燦奪目的水上風景。 11/23 十二月 12/14 文化融合嘉年華 街頭的服裝表演會 阿提‧阿提汗節(ATI的Atihan)出現大概於十三世紀,是馬來西亞移民為了與當地人融合而舉辦的文化融合年華。由於馬來西亞人皮膚較黑,所以嘉年華會期間,參加者都會在臉色塗黑與彩繪,以示認同與融合,馬來西亞人會穿上光艷傳統服裝在街頭以唱歌跳舞向本地人致謝,感謝本地人給予他們生活的地方和食品。這是個族群共榮、文化融合的友善嘉年華。 12/28 師資: 蔡惠羽/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東南亞研究所 陳怡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報名期間:2019/02/26~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