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女子當自強

2024/4/19 上午 10:03:40
閱讀數: 167
女子當自強
博物館名稱
展覽名稱
女子當自強
展覽時間
2020/12/19~2021/10/31
地點
臺中市北屯區天祥街19號

我是文明女

「我是文明女,東西南北自由志, 逍遙又自在,世事如何我不知……」這是 1932年臺灣流行歌曲〈跳舞時代〉的歌詞,透露出30年代臺灣摩登的社會氣氛是受到西方女性意識漸漸萌芽的影響,開始鄙棄任何強行改變身形的衣物,進入20世紀以後,要成為文明女,新式教育是基本需求。

文明始於教育

臺灣女子教育始於清末的少數西洋教會學校,但以國家的力量推動全面性的國民教育,還是要到日本統治以後。日治時期的臺灣女性教育機關,始於 1897年成立的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分教場,收容8-30歲臺灣女性,教授國語、家政、裁縫等科目。中國女性解放始於1898年的百日維新,有「廢纏足會」的成立、經元善創辦的中國第一間女子學堂,他曾說:「中國人數號為四萬萬,而婦女因不讀書,遂不能明天下之事,凡言論事功,皆依靠男子,則中國人去其一半矣。西人謂吾為半教之國,乍聞之必憤驚,然細思之,非半教而何也?」

男女失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男性人口銳減,世界各國女性開始投入製造與補給的工作。戰後的臺灣,隨著國民政府遷臺,其人口在短短數年大約增加有110〜120萬人,在這批遷移人口中,多半以軍人及公務員為主,男女失衡非常嚴重。根據研究,當時遷移的外省男性人數是女性的1.56倍,導致臺灣性別嚴重失衡,對婚姻市場產生了衝擊。以經濟學基本的供需理論來看,會發現在這時期的臺灣女性間接提高其「價值」。放眼臺灣現今外省家庭背景,可以發現有許多第一代外省爺爺娶臺灣老婆,下一代就俗稱「芋頭蕃薯」,也有些娶原住民為妻,當然也有外省姑娘嫁給臺灣郎。臺灣在戰後進行的文化大融合,有學者認為就是因為這樣男女失衡產生婚姻市場上的競爭才造就臺灣的「經濟奇蹟」。

村子裡的克勤克儉

從臺灣經濟奇蹟,至現今講求性別平等的觀念下,我們藉由本次展覽「女子當自強」重新檢視過往在眷村裡撐起家中大小瑣事的「女子」們,她們經歷過顛沛流離,以克勤克儉、增產報國的毅力,在臺灣這塊土地安居樂業。也許她們都來自不同種族,擁有自身獨特文化背景,但她們都肩負起中華民國最艱困的年代,照顧先生教育子女,成為國家最美麗的後盾。展覽以「文字下得眷村夢」、「四方的滋味」、「村子的小確幸」、「團結婦女心」、「姑娘的手工活」五大主題來呈現女子在文學、飲食、生活娛樂等各面向,並邀請新興服裝設計師張芝珩進駐,以新布料新設計導入傳統旗袍。傳達世代交替的文化延續,整個展覽搭配老照片、老物藏與影音等媒材呈現女性體現生命在「命」與「運」交錯中蘊藏深厚的韌性。

 


你會喜歡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