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2022笠山文學營:文學,如「影」隨形

2024/4/20 下午 05:05:15
閱讀數: 64
2022笠山文學營:文學,如「影」隨形
博物館名稱
展覽名稱
2022笠山文學營:文學,如「影」隨形
展覽時間
2022/07/29~2022/07/31
地點
高雄市美濃區廣林里朝元95號
費用
收費
活動網址
資料來源

振剛笑了笑。 「今天老戲院有好片子。」他說,「我請大家看場電影。雲英,剛才我到店裡去,他們說妳回來了。」 雲英低頭微笑不答。 「是外國片子吧?」進德的女人瞇著眼睛說道,「我看不懂呢,我倒喜歡看臺灣片子。」 ──鍾理和,〈雨〉(1960) 去年,鍾理和改編傳記電影《原鄉人》導演李行、編劇張永祥相繼逝世、美濃最後一間戲院業已拆除,鍾理和也曾於日記和文學作品中將電影視為農村進步的文明象徵。文學改編影視近年來蔚為風潮,事實上,在臺灣電影與電視的演進過程中,臺灣文學始終未曾缺席,特別是1980年代開展的臺灣新電影運動,臺灣鄉土文學因關注現實、聚焦在地的趨向,經常成為臺灣新電影取材的對象。 文學與影像之間的互動樣貌十分多元。作家利用文字思考成就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搬演至影像時,經由另一位創作人的影像思考,透過揀選、編輯與剪裁,呈現兼有原著精神和編導思考的影像作品,都是建構(作家或文學原著)、打破、再建構(影像作品)的過程。 無論電影、電視劇、紀錄片或實驗影像,這些文學與影像的互動過程與呈現出來的樣貌,都值得進一步釐清和追問。2022笠山文學營企圖從《原鄉人》電影出發,探究影像這個複合各種藝術的載體,文學性如何在其中被消融、轉化、呈現,透過影評人、製作人、策展人、學者、編導、音樂家、教育家等視角分別切入,藉由講師們各自的經歷與觀察,傳達影像世界裡的「文學」,其實「如『影』隨形」。 ※彭瑞金(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文學評論家) ※鄭秉泓(影評人) ※王小棣(導演、編劇、製作人) ※陳煒智(劇場與電影史研究者) ※黃森蘭(美濃資深導覽員) ※林玫伶(小學退休校長、兒童文學家) ※謝侑恩(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助理教授) ※林生祥(美濃山下音樂人) ※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洪瑋伶(影像工作者) ※徐麗雯(演員、編劇、導演、作家)


你會喜歡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