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域邊界聆聽創作之思:鳳甲美術館「涉水而渡」展覽計畫
作者:林婷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水——覆蓋地球七成表面,宛如交織的血管,滋養生命與大地。人類於歷史長河中,與水的關係經歷敬畏、運用、佔有等多重變化,複雜關聯交疊共存,於水的各方思考也持續碰撞。探討人水關係的人類學家謝一誼,與鳳甲美術館及壽山遊客中心合作,策劃「涉水而渡」特展,與國內外藝術家一同潛入水體逐漸資源化的當代,思考人與水纏綿繾綣的「潮濕美學」。
「涉水而渡」策展構想,孕育自2022年「海水遇場:島嶼潮濕美學」計畫,以及2023年「水生四城:赫爾辛基、威尼斯、海港高雄、盆地臺北的潮濕宇宙」駐地研究。謝一誼與來自各地的藝術家長期踏查人與水相遇的水生之地,在臺北濕地、高雄潟湖、威尼斯潟湖間激起層層漣漪,逐一探訪多物種與水共創的生命地景,深入那些在人類治理下被軍事化、政治化、資本化,進而失去「自由」的各式水體空間。
2024年,謝一誼啟動「涉水而渡」跨國展覽合作計畫,攜手各國藝術團體與研究單位,透過參與和合作藝術(collaborative art)形式,於臺北、高雄、威尼斯三地籌辦在地水文工作坊,探索地域間的差異與連結,交織出臺灣與威尼斯的潮濕人文生態。
2025年,計畫進一步開展三地展覽計畫:4月15日至6月15日於高雄壽山遊客中心、4月26日至6月22日於臺北鳳甲美術館,以及9月18日至11月18日於威尼斯SaLE DOCKS。展覽以「涉水而渡」為名,藝術為勢,審視被人類掌控的紛擾水域,試圖涉渡生態與人文的自然流動。
「涉水而渡」參展藝術家透過長期田野調查,探尋水文與人文的相互流渡。例如,陳呈毓作品《稍好的亂局》,以象徵北投地景事件的磁磚、鐵管、樹枝、石頭等人造物與自然物,纏繞成多座奇特的類生命形構雕塑,藉此探究人類蹤影與水文軌跡的歷史交錯。展場中,通水的水管彷若維繫生命的血脈,在散落各處的雕塑間蜿蜒爬行,也映照人類與水既密不可分又錯綜複雜的共生關係。
陳呈毓《稍好的亂局》透過物質、符號與身體的交纏,試探環境、事件與身體的界線。(林婷梅 攝影)
而郭俞平的作品《A Lagoon, A Portal》則回應水文與記憶的交疊與消逝。在黃光下,機械聲與生物聲響交雜,枯枝、破罐與布滿孔隙的生物殘骸錯落於紅土之上,彷彿為尋者打開一道通往異時空的入口。作品召喚那些曾棲息於潟湖,因河道開鑿、土壤淤積等環境變動而聚散流離,跌出人類視野的物種殘影與文化影跡,引領觀眾重新凝視人水共生關係中被歷史與地景掩埋的聲響。
郭俞平《A Lagoon, A Portal》揭示環境變換下的物種聚散與文化斷層、復振。(林婷梅 攝影)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聚焦臺灣水域的觀察外,展覽亦引入跨地域的視角,拓展水與勞動議題的討論。如長期觀察印度拆船業勞動者與船艦停泊、出航景象的孟買藝術家坎達爾岡卡(Kandalgaonkar),此次展出「拆船檔案」(shipbreakdossier)系列作品,運用影像、聲音、素描等多元媒材,呈現當地環境汙染、勞動困境與海上運輸體系的興衰變遷。其素描筆觸細膩,海水、地景、船體與拆解場景交錯,拼構成一幅幅超乎現實的視覺圖像,營造如同神話造物般的異境風貌,帶領觀眾進入與臺灣藝術家截然不同的水文思考。
坎達爾岡卡《in[fra]structional》系列草圖,以細膩的筆觸展現海洋與船艦的創作張力。(林婷梅 攝影)
「不被治理,是潮濕生命的基本樣貌;不被控制的洪泛,是地球生命不斷改變、是河流與季節互動的動態樣貌。」策展人謝一誼指出,水是變化不息、充滿生命力的存有,遠超可量化的統計資料;人類與生態的關係,更是一種記憶的延續與文化的承襲,而非僅限於理性與控制。
臺灣作為北回歸線、黑潮與季風交匯的海島,濕氣於歷史記憶中瀰漫流動,飽和且盈滿。藝術家涉水而渡,穿行於自然與文化的邊界,透過感知的實踐,使「潮濕」不再只是氣候條件,而是一種觀看、記錄與連結人地關係的再思考,進而帶領觀眾感知潛藏於「水」中的生命情感與創作美學。
❚ 執行編輯:謝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