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聖硯(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實體和線上博物館的數位展示中,正創新博物館與其觀眾的互動方式與學習機會。透過將AI融入實體與數位館藏的內容與設計,既重塑博物館教育的外展活動,也能強化觀眾與展覽的連結,讓博物館體驗更加個人化與近用。歐洲博物館組織網絡(Network of European Museum Organization)於2024年發布三項博物館領域的AI應用建議,包括「AI驅動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的政治願景」、「投入資金將AI應用於公共文化領域」、「建立歐洲AI文化遺產創新中心」 (Colins, 2024)。此三項AI建議不僅著眼於技術應用,還強調文化價值與社會影響,為博物館數位化和創新提供新方向。本篇案例即以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s Museum of Zoology)的「自然觀點AI實驗」(The Nature Perspectives AI experiment)和由個人架設的「有生命的博物館」(The Living Museum)兩個案例,介紹AI聊天機器人如何與文化遺產結合,以技術手段突破地域與時代的限制,讓文化資源能更具包容性和互動性。
個案介紹
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創立於1865年,位於英國劍橋市中心,為劍橋大學博物館聯盟的博物館之一,擁有約200萬件藏品。2024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與由劍橋大學保育領導碩士課程畢業生創建的「自然觀點」(Nature Perspectives)公司合作,為期一個月的「自然觀點AI實驗」(The Nature Perspectives AI experiment)活動,提供博物館觀眾與展出的動物標本聊天的獨特體驗。此體驗由博物館助理館長傑克·艾希比(Jack Ashby)選擇13件動物標本,由Nature Perspectives公司使用生成式AI模擬動物標本說話。觀眾透過掃描QR codes,打開手機的聊天框,即能向包括渡渡鳥、鯨魚骨架等標本對話。此合作專案旨在通過AI模擬非人類視角,為觀眾提供與自然世界聯繫的新穎方式,而分析對話資料也能協助博物館探索AI如何幫助大眾更好接觸自然,觀察AI用於觀眾體驗的潛力,以及了解觀眾真正有興趣的展示內容(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24)。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的「自然觀點AI實驗」是博物館學結合生成式AI的創新案例,將靜態標本轉變為具交互性的教育媒介,提供大眾多感官參與文化學習的可能性。
圖說:觀眾可於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用手機與動物標本的生成式AI對話
圖片來源:https://www.cam.ac.uk/research/news/public-invited-to-chat-to-museum-animals-in-novel-ai-experiment
「有生命的博物館」是由AI工程師強納森·塔爾米(Jonathan Talmi)個人創建的線上AI專案,於2024年10月發布。此專案提供使用者能與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數百萬件藏品「聊天」,目的在於展示使用AI技術為博物館觀眾打造別出心裁的體驗(Museums + Heritage Advisor, 2024)。「有生命的博物館」為實驗性的使用者介面,使用大英博物館網站上的文物內容,使用者能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搜尋展品、篩選和策劃個人化的展品清單;以及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使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型模擬文物與使用者對話,進而讓使用者能自由詢問,了解文物相關資訊(Talmi, 2024)。「有生命的博物館」以個人角度,探討AI在線上的應用場景,對未來科技驅動的博物館實踐具有啟發性。
圖說:The Living Museum網站上與大英博物館藏品對話
圖片來源:https://museumsandheritage.com/advisor/posts/ai-project-allows-for-chat-with-british-museum-objects/
圖說: 運用自然語言搜索「貓」創建不同文化和時期的文物展覽
圖片來源:https://www.livingmuseum.app/
個案分析
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的「自然觀點AI實驗」與個人製作的「有生命的博物館」,分別應用於實體博物館展覽與虛擬線上網站。兩者皆運用「大型語言模型」和「自然語言處理」實現使展品具備AI聊天機器人的功能。以自然語言處理與機器學習技術產生類似真人互動的對話,與傳統的聊天機器人不同之處在於能針對文字和語音輸入內容生成回應時,AI聊天機器人使用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回應,而非傳統的對話流程及預先編寫的回應內容。「大型語言模型」與「自然語言處理」皆屬於機器學習技術,前者接受大量資料訓練,能夠辨識和解釋人類語言或其他類型的複雜資料;後者能讓電腦解譯、理解人類語言,能夠完整、高效率的分析文字和語音資料,執行多項自動化任務,例如分類和擷取文字、處理和分析文件、分析意見回饋、執行聊天機器人自動回應常見問題等。
「自然觀點AI實驗」的團隊建立AI模型,將選擇的13件展品包括:渡渡鳥、獨角鯨、藍鰭鯨骨骼、小熊貓、美洲蟑螂、腦珊瑚、紅海軍上將蝴蝶、鎌嘴垂耳鴉標本、鴨嘴獸、巨型樹懶化石骨架、巨型鹿頭骨和鹿角、野鴨標本和魚石螈模型等相關的生活地點、自然環境、如何成為博物館收藏等資訊導入AI模型。當觀眾以手機進行語音或文字交談,展品會改變語氣和語言以適應交談對象的年齡,並可以轉換20多種語言與觀眾交談,甚至因應動物的生活地區調整說話口音,如綠頭鴨會有英國口音,呈現獨特的個性。(Sample, 2024)。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和觀眾對話,不僅能回應展品相關資訊,甚至能以展品的角度回答各類深度議題。
圖說:湯姆雷納(Tom Rayner)所拍攝的《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自然觀點AI實驗」》影片截圖
「有生命的博物館」網站並不隸屬於大英博物館,也未受官方認可,而是個人工程師根據創用CC授權條款以「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CC BY-NC-SA 4.0)共享條款,取用大英博物館官方網站的文物內容製作而成。其網站首頁以馬賽克拼貼方式展示大英博物館的著名文物。網頁搜尋上的篩選器包括區域類別(department)、文物種類(object)、文化時期(culture)、起源地(origin),以及可以輸入關鍵字搜尋特定物件。網頁即會依據使用者的關鍵字和篩選條件調整展示牆呈現的展品。點入展品,即能選擇與其對話或是閱覽其相關的後設資料。在對話介面,會先有一段展品的自我介紹,簡介展品自身的來源、尺寸、簡史,而後提供三個備選的對話選項,使用者也可自行輸入想問的問題;聊天內容主要以英文呈現,但使用者也可以輸入指令來切換顯示的語言。後設資料介面則列有展品描述、隸屬部門、物件類別、製造日期、發現地、材質、製作技術、尺寸、策展者評論、和相關的取得資訊和展示紀錄(Talmi, 2024)。以全新方式探索大英博物館的豐富文物和構思策劃個人化的展覽。
圖說:文物後設資料的呈現
圖片來源:https://www.livingmuseum.app/explore?artifact=E_Oc1869-1005-1&chat=true
「自然觀點AI實驗」與「有生命的博物館」案例展示AI賦能文化遺產的不同可能性。透過大型語言模型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跨語言、跨文化交流,並激發觀眾主動探索和對話的興趣。此類AI聊天機器人應用不僅提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也打破傳統展覽的物理界限,為數位博物館發展創新互動可能。
結論與建議
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的「自然觀點AI實驗」與「有生命的博物館」分別代表AI技術在實體與虛擬博物館中的應用潛力。此兩則案例說明,生成式AI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有效提升文化機構的互動性與教育價值,使博物館資源更具吸引力與親和力。然而,這些技術應用亦伴隨著挑戰,例如資訊透明度、版權使用和誤導性問題等。英國國家彩券遺產基金會(The National Lottery Heritage Fund, NLNF)於2023年邀請154名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的從業人員回應關於AI應用的看法。研究指出AI應用目前存在的風險包括:使用AI識別圖像中的人時存在歧視風險;使用AI取得受保護內容時可能會侵害版權;以及聊天機器人可能提供錯誤的訊息等。此外,由AI製作的內容缺乏透明度,可能會損害公眾信任;並且會取代既有工作崗位或志工角色(Cantrill-Fenwick, 2023; Atkinson, 2023)。針對這些挑戰,建議可加強以下幾點:
藉由以上方式將有助於博物館在未來的數位化進程中充分發揮AI的潛力,同時減少技術應用風險,使文化資源的永續發展與普惠共享。
資訊來源
參考文獻
關鍵字
你會喜歡的文章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