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2025年3至6月期間,專案資助平台「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在位於香港南區的赤柱「美利樓」舉辦「未• 信言節:轉化的藝術」設計節(Design Trust 2025: 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匯集藝術、設計、建築規劃等領域的研究與創作者,策劃系列展覽、社區導覽、工作坊及座談。展品以繪畫、攝影、錄像、聲音、光影、雕塑、家具、印刷刊物及互動裝置等多元媒材,展現香港優秀的設計作品及專案成果,並試圖與赤柱在地的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展開對話,探索藝術介入文資空間、在地文化與社區連結的可能性。
從美利樓一樓陽台眺望卜公碼頭。港英殖民時期的歷史建築落成時未有空調,因應香港潮濕炎熱的氣候,多設有陽台及半戶外迴廊以利通風。(陳瑋彤 攝影)
「赤柱」背山面海、環境清幽,晚清至二戰期間曾是軍事據點,如今則成為深受外藉居民青睞的居住與觀光地區,並保留了昔日漁村的痕跡,融合中西文化風貌,展現獨特風情。由於地處偏遠,歷史建築得以完整保存,其中赤柱廣場的「美利樓」更是罕見的「異地重建」案例——整棟建築自原址拆卸後,在現址依原貌重建,完整保存其歷史風貌。
美利樓原為中環美利兵房,建於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舊址即今中國銀行總行所在。二戰期間,建築曾被用作囚室與刑場,戰後則轉為多個政府部門辦公室。1998年,美利樓遷移至赤柱重建並重新開放,成為極具象徵意義的文化資產保存案例。其地下戶外空間展示了一組來自旺角亞皆老街當舖「同昌大押」的花崗石柱,該當舖因都市更新而被拆除,遺構得以在此重現。毗鄰的「卜公碼頭」同樣由中環遷至赤柱,現為通往蒲台島渡輪的公眾碼頭。這些異地重建遺址的大膽舉措,體現了1990年代香港的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轉變與實踐。
居港法裔規劃師曼樂婷的作品《Anchor Untethered》(無拘束的錨)以繪畫及拼貼回應美利樓的歷史,畫面左上方的木棉花象徵赤柱命名的由來。(陳瑋彤 攝影)
《香港島嶼與物質生態》展示成果,包括永續的家具與建築材料。右方為絲瓜檯燈,左前方為工地棄置泥土製成的「香港土磚」及蠔殼製成的磚塊。(陳瑋彤 攝影)
設計節期間舉辦多場社區導覽,透過赤柱地區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再利用的案例,帶領觀眾重新認識這些建築背後的歷史脈絡與空間轉化的可能性,使地方空間成為設計節展覽的一部分。其中一場導覽聚焦1930年從港島西區遷入的聖士提反書院【註釋2】。校園內保存了七座具法定文物評級的建築,包含二戰期間歷經日軍屠殺事件的圖書館。導覽由「打開香港」的建築師麥憬淮、繪製社區地圖的校友貓珊,以及資深教師共同帶領,介紹校園內各時期建築風格和功能演變,並分享維護過程中面對氣候、經費及法規等挑戰。
圖書館地下的房間曾被日軍用作囚禁戰俘,曾傳出靈異事件,目前用作辦公室及視訊室。(陳瑋彤 攝影)
導覽不僅從技術工法及空間美學切入,引導參加者欣賞設計巧思,也穿插歷屆師生的趣聞逸事。當中最受矚目的建築,莫過於由香港著名建築師何弢設計的科藝樓建築群,其未經修飾的粗獷主義 (Brutalism)水泥牆面,巨大的梯形量體別具科幻感。
1981年落成的科藝樓室內操場,目前用作考試及體育活動場地。(陳瑋彤 攝影)
另一場鄰里導覽則帶領參加者走訪赤柱的特色建築及公共空間,沿途不僅介紹具神秘色彩的歐式別墅、鄧麗君故居、廟宇和修道院,更走訪貼近日常的街道風景,如公共住宅、活化再利用校園空間的「過渡性房屋」【註釋3】及市政大樓。導覽員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回憶起高中時期曾到訪赤柱,當時同學們覺得無趣,僅在露天廣場閒坐,促使他日後構思一條「別開生面」的散步路線。此次導覽特意避開熱門旅遊動線,所經之處多為別具歷史意義或風格獨特的隱藏景點,讓參加者得以一窺赤柱居民的日常生活樣貌。
馬路旁石牆榕樹下的「臨時」花檔,由年邁店主「花姐」經營,是赤柱獨特的人文風景。(陳瑋彤 攝影)
公共住宅馬坑邨龍德苑園林的巨龍擋土牆,2003-2004年曾獲「最佳斜坡美化獎」。(陳瑋彤 攝影)
前聖公會赤柱小學校舍改建而成的「過渡性房屋」,教室空間改建為住宅單位,昔日的操場則增設帶有海洋意象的兒童遊樂設施與社區苗圃,讓舊校園轉化為融入生活與社區的共享空間。(陳瑋彤 攝影)
隨著時代觀念轉變,文化資產保存日益強調歷史脈絡與實用功能的兼容,唯有如此,方能與周邊環境實現永續共榮。本次設計節選址充滿歲月痕跡的美利樓,結合藝文展示與建築導覽的散步形式,穿越今昔時空,立體呈現赤柱的地景紋理與居民活動。使參與者重新認識風貌背後的城市變遷與生活軌跡,文資空間不再只是乏人問津的「蚊子館」,而成為深入社區、連結人與歷史的生活場域。
香港政府建築署總建築師溫灼均設計的赤柱市政大樓包含圖書館及體育館,主體以清水混凝土建造,因應地勢坡度、考量通風,強調空間的開放性。(陳瑋彤 攝影)
【註釋1】對應台灣的二樓,因為香港普遍稱地面樓層為地下。
【註釋2】該校仿照英國寄宿學校的模式,以基督教理念培養華人精英子弟。1903年創辦時為男校,1968年改為男女校。書院在赤柱開拓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便利其後於1937年啟用的赤柱監獄。
【註釋3】由非政府機構運營,提供輪候公共房屋期間的家庭暫居使用,屬於資助性質的過渡性房屋。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關鍵字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