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之外,不佔據空間的種種,或許才是天地間的力量來源」——引自「靈媒與她們的產地」展版文字
原住民族的祭儀文化獨具特色,有別於臺灣多數人所熟悉的宗教形式。部落信仰多半在特定場域中進行,具備明確目的與嚴謹規範,常隱身於山林與日常之間,難以一窺全貌,也因此更顯神祕,引人入勝。
2025年,屏菸1936文化基地特於原民館策劃「靈媒與她們的產地」特展(展期至2025年10月26日),以屏東縣40逾位部落靈媒為核心,蒐羅她們的生命歷程與信仰實踐,透過個人故事、祭儀物件與影像紀錄,層層揭示靈媒的日常樣貌與祭儀職責,讓觀眾得以貼近她們的世界,理解她們如何以身體、語言與信仰支撐部落的精神脈絡,邀請觀眾深入認識這項珍貴而鮮為人知的部落文化。展覽包含5個展區,分別為:「天選之人-靈媒的選擇與儀式」、「真金不怕火煉-靈媒們的神秘故事」、「靈媒上課去-靈媒的訓練與養成」、「祭儀與信仰的互為表裡」,及「信者恆信」。
走進展場,第一眼便被一排莊嚴且明亮的身影所吸引。靈媒,是橫跨靈界與人世、傳遞祖靈意志的重要橋樑,長久以來是部落中神祕而崇敬的存在。在外人眼中,她們的身影總帶著難以言說的距離感。照片中,她們身穿部落傳統服飾,身形與常人無異,卻在平凡之中喚起觀眾的好奇——這條靈媒之路,是如何開始的?
展覽以靜默的形象作為開場,引導觀眾透過文字尋找答案:是由師徒相授、世襲傳授,抑或神靈授予?以三種途徑編織出一條靈媒的誕生之路。在這些看似尋常的身影背後,她們如何成為族人與祖靈、天地萬物之間的對話橋樑?正是觀眾深入探索的起點,等待我們逐步傾聽那不曾被言說的召喚。
展場入口處以只有畫面沒有聲音的形式,靜靜地播映特展中所介紹每位靈媒的身影。 (張籃尹 攝影)
透過文字介紹讓觀眾認識在部落中成為靈媒的三種途徑。(張籃尹 攝影)
在認識靈媒如何成為部落神職人員之後,展覽進一步引領觀眾走入更貼近實踐的場域 —— 祭儀中靈媒所佩戴或使用的物件。這些器物外觀質樸,取材自日常,卻在長年累積的儀式經驗中,承載著不可取代的文化意義,成為族人與祖靈之間的情感媒介。例如,排灣族的人神盟約祭【註釋1】中的刺球祭儀,須取葛藤及相思樹皮製作藤球,於祭儀開始時,靈媒會進行祭祀,賦予每顆球不同的意義,像是豐收、健康、平安等祝福的含義。
展覽也透過影像紀錄與實體物件的並置,使觀眾得以觸及那看似遙遠、實則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靈性傳統;在儀式中,靈媒不僅是神諭的傳遞者,更是穩定部落情感與信仰結構的核心存在。例如,屏東縣獅子鄉最後一位靈媒阮金治,其承繼自曾祖母的女性靈媒傳統,從13歲起學習儀式知識,並於16歲前正式立巫成為靈媒。她在部落中主持祈孕、招魂等儀式,深受族人信賴,也映照出靈媒在部落中所扮演的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角色。
屏東縣獅子鄉末代靈媒阮金治的生平故事,以及其於祭儀中所穿著的服飾與所攜帶的器物。(張籃尹 攝影)
用於豐年祭祭祀使用的小米、用於人神盟約祭的祭球,以及擋煞用的遮蔽物 ,展現部落儀式中以植物製作的器物功能與意涵。(張籃尹 攝影)
展覽詳細介紹靈媒在各類祭儀中的角色與儀式流程,讓觀眾得以認識部落祭儀的進行方式與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展覽尾聲,牆面展示參與特展靈媒所屬部落的地理分布與介紹,同時播放訪談影片。她們以平實而真切的語調,訴說自身成為靈媒的歷程,分享儀式中遇到的奇異經驗與肩負的責任,也流露出對靈媒文化逐漸斷裂的憂慮。
在這些珍貴的生命敘事中,觀眾不僅聽見個體的生命故事,也感受到文化記憶的流動與延續,在無聲之處體會信仰的重量與時代的轉變。
屏東縣內立巫者分布圖,可見靈媒所在部落的地理位置與相關訪談紀錄。(張籃尹 攝影)
靈媒的生命故事及對於靈媒傳承展望的訪談影像。(張籃尹 攝影)
靈媒,是祭儀中的行動者,也是知識的守護者。她們在儀式中所吟誦的祭詞,不僅是宗教語言,更是記錄部落歷史與自然智慧的重要載體。面對現代化的衝擊,靈媒文化的存續,更攸關族群文化根脈的維繫。她們的身影,如同一座橋梁,橫越過去與未來,提醒我們無形卻深植人心的信仰與情感,也引領我們重新省思,那些曾被忽視或逐漸消逝的族群記憶與傳統知識。
【註釋1】「人神盟約祭」(maljeveq)是臺灣排灣族原住民古老的傳統祭儀,又稱「五年祭」,每五年舉行一次,並由具有頭目或巫師血統的家族主持。此祭儀象徵人與神締結盟約、確認彼此關係的延續與秩序。儀式內容包含刺球、傳唱祭詞、祭祀祖靈等多重段落,並涉及高度嚴謹的禁忌與儀節,是族人集體記憶、身分認同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關鍵字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