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 首頁
  • 博物新知
  • 新訊
  • 香港大館「物方志」特展,揭開隱於失竊文物背後的聲音

香港大館「物方志」特展,揭開隱於失竊文物背後的聲音

2025/06/24
閱讀數:995

作者:曹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自由撰稿人)


置身在香港大館沉靜的暗紅展廳,閃爍於牆上的錄像作品《擺拍片段》,為觀眾揭開了展覽「物方志」(Records)的序幕。畫面中,考古學者的雙手,重構一件失竊古瓶的身世,同時映照著那些在掠奪中被抹去的聲音。

作為藝術家梅芙・布倫南(Maeve Brennan)亞洲首展的開場之作,「物方志」涵蓋錄像、雕塑、紙本與印刷品,聚焦於失竊文物背後錯綜複雜的權力網絡與流通路徑。布倫南以非法交易、地下經濟與文化掠奪為核心,結合法證調查的精密與詩性敘事的感性,揭示那些常被博物館主流敘事所忽略或排除的隱秘歷史。

 

作品《擺拍片段》以各種手勢勾勒一系列失竊古代花瓶的無聲影像,無聲的肢體語言暗示著古物在被掠奪過程中被抹去的聲音。(曹洛 攝影)

 

追問歷史,揭開物件的記憶軌跡

展覽以藝術語彙轉化文物的隱秘歷史,並由七件作品組成,前段無聲,後段漸次加入音軌。這樣的聲音編排不僅強化了潛藏於物件背後的故事,也引領觀者踏上一段追索真相的路徑。

布倫南的創作靈感深植於個人經驗與跨文化的生命歷程。受到曾祖父的考古經驗影響,2022年,她毅然移居中東三年,親歷衝突區文化遺產被掠奪的景象,並促使她思考:「物件如何承載歷史?它們又如何成為時光中的沉默見證?」。自此,她的創作持續關注物質歷史、地下經濟與生態議題在時空中的流動與轉譯。

 

被遺忘的物質歷史:碎片、修補與再現

例如,在《雷諾21(手套箱)》中,她以石灰岩刻出一輛老式汽車手套箱的內部,剝落的刻紋暗示其內容已被掏空,象徵盜墓者對潛在考古現場的破壞。她指出:「盜墓者掠奪的不只是文物,更摧毀了考古資訊;走私者則以寶麗來照片向買家展示。我希望這件作品呈現的,是被掠奪後留下的空白。」

 

以石灰岩打造的《雷諾21(手套箱)》(2025)重現一名藝術品走私用以藏匿文物資料的車用手套箱。如今箱內空無一物,不僅暗示被移除的失竊物件,也引人聯想盜墓現場中遭破壞的土地——揭開地下知識網絡的起點。(曹洛 攝影)

 

紙本作品《慢速照片》呈現因長期曝曬而褪色的考古書頁,取材自檔案館中被棄置的文獻。紙面看似空白,實則意圖隱喻那些缺席於宏大敘事中的散佚文物歷史。(曹洛 攝影)

與此呼應的錄像作品《乾旱之地》,以紀實手法展開敘事——畫面廣闊沈穩、節奏緩慢凝神,同時充滿謎團一般的象徵性。該作品是布倫南在義大利普利亞山區駐地創作的成果,她與考古學者、地質專家及當地農民合作,從土地與社區的連結出發,追溯早期作品中失竊文物的源頭。影片自非法挖掘對地景的破壞切入,轉向對土壤生態與農耕知識的細膩書寫。最後以當地農民談論自身如何融入土地生命系統的片段作結,引發觀眾反思人類行為與自然環境間,既脆弱又深層的關係。

 

錄像作品《一次挖掘》紀錄考古學家調查一批遭盜掘的古代花瓶,從開箱、辨識到拼組碎片,逐步追溯這些文物、墓葬遺址及非法流通網絡間的關聯,勾勒出隱蔽而複雜的犯罪結構。(曹洛 攝影)

 

在時空地中成形:調研衍生的「文物」

在創作實踐中,布倫南提出「調研衍生的文物」的概念,將田野調查與檔案收集所得的碎片重新編排為嶄新的敘事形式。她將研究所得的元素——如地圖、照片、土壤樣本等——透過雕塑和裝置轉化為可感知的物件,使觀者得以從多重角度理解歷史或地質材料背後所承載的故事。

 

作品《20_01號箱》放大呈現一張在失竊文物旁發現的照片。這張盜墓者拍攝的影像,成為追查古文物走私網絡的重要線索。(曹洛 攝影)

多年來,布倫南與鑑證考古學者、地質學家、生物學家等專家緊密協作,他們不僅參與研究,更成為作品中的關鍵角色。例如,英國鑑證考古學家克里斯托斯・西羅吉安尼斯博士(Dr. Christos Tsirogiannis)多次出現在布倫南的影像中,是揭示古物真相的重要見證者;而地質學家所帶來的宏觀時間觀,也被巧妙引入,並透過跨領域的轉換,使觀者得以在不同知識與感知層面間解讀歷史。

如作品《尤利西斯(皮特拉卡杜塔「落石」墓地)》便是「調研衍生的文物」概念的具體實踐。該作以石灰岩為材,中央浮雕奔馬蹄印。拍攝《乾旱之地》期間,一匹黑馬意外入鏡,讓布倫南聯想起古代花瓶上的神話意象,遂將那一瞬定格鑄刻於石上。這方石板的痕跡壓縮了現實與神話、過去與當下,也召喚出那些未被訴說的靜默故事。

 

以石灰岩製成的雕塑《尤利西斯(皮特拉卡杜塔「落石」墓地)》源自創作《乾旱之地》過程中所經歷的邂逅與調查。(曹洛 攝影)

 

結語:當代藝術與歷史文物的連結

在處理涉入非法活動者的聲音時,布倫南採取間接的方法,藉由文物碎片、照片和目擊者的敘述重構故事。影片中,考古學家、地質學者、當地農民等參與者的聲音成為主要線索,透過反覆講述文物碎片的來歷,為其注入生命。

坐落在曾是水手和商人買賣古物珍寶的荷李活道古董街上,「物方志」更顯別具深意。展覽透過作品引導觀者思索:這些古老物件經歷了什麼?它們的命運由誰書寫?並提醒我們,考古與藝術不僅是追尋真相的方法,更是對沉默歷史的召喚。邀請我們作為歷史的聆聽者與質問者,在面對文物掠奪與修復倫理時,重新思考文化所有權與未竟的對話。

 

展覽以《尤利西斯(皮特拉卡杜塔「落石」墓地)》的一部分作結,牆上高掛的馬蹄印彷彿穿行於過去與現在之間,提醒我們從多重視角回望歷史。(曹洛 攝影)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