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
  • 首頁
  • 博物新知
  • 新訊
  • 打造被看見的包容性!科學博物館探索觀眾歸屬感的關鍵四要素

打造被看見的包容性!科學博物館探索觀眾歸屬感的關鍵四要素

2025/06/27
閱讀數:810

 


作者: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近年來,博物館愈加重視包容性,如何讓各類觀眾在博物館中感受到「歸屬感」(belonging),也逐漸成為實踐包容理念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此,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 of Minnesota)攜手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Denver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大湖區科學中心(Great Lakes Science Center in Cleveland, Ohio),以及波士頓科學博物館(Museum of Science, Boston),展開一項針對科學類博物館中觀眾歸屬感的研究,作為未來改善參觀體驗的依據。

 

再次來訪的觀眾,在熟悉的展品前會產生強烈歸屬感。(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 提供)

 

從觀眾出發:以影像與對話捕捉歸屬感的瞬間

本研究由四間博物館共同發起,涵蓋72個觀眾團體、超過230位不同年齡層的參觀者,並特別納入一定比例的少數族群,包括黑人、原住民族、有色人種、多元性別族群與身心障礙者等。研究方法鼓勵觀眾在參觀過程中拍攝讓自己感受到「歸屬感」的時刻,並於參觀後進行訪談,由參與者自行挑選照片,並分享自身經驗與感受。研究團隊再根據這回饋,探討觀眾如何在博物館中建構「歸屬感」。

 

「歸屬感」如何產生?四種歸屬感的形成方式

研究指出,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的每個環節——無論是展場設計、互動經驗,或與他人的交流——皆可能影響其歸屬感的形成,這並非僅由特定展覽或活動所驅動。在團體參觀的情境中,歸屬感也並非僅是個體經驗,若團體中某位成員有顯著的正面或負面反應,群體的歸屬感亦會受到牽動。整體而言,歸屬感是一種由觀眾在特定情境中持續建構的動態經驗。研究歸納出觀眾生成歸屬感的四種主要的方式:

  1. 與經驗的聯繫(Connection to Experience):觀眾在參觀過程中與同行者或其他觀眾的互動,往往對歸屬感的建立具有關鍵影響。參與互動展覽、共同完成遊戲任務等正面經驗,能有效增強彼此的連結與歸屬感;反之,若團體中有人遭遇阻礙或感受到細微的歧視,則可能削弱整體歸屬感,使部分觀眾難以投入或維持參與動機。

 

團體觀眾成員的參展經驗好壞,也會影響其他成員的歸屬感強弱。(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 提供)

 

2. 與自我與團體的聯繫(Connection to Self and Group):當觀眾在展示中看見與自身經驗、自我認同、興趣或價值觀相關的內容時,往往能產生深刻且正向的歸屬感。這種認同感不僅鞏固了個人與展覽間的情感連結,也有助於觀眾將自己定位於更大的社群脈絡中。相對地,若展示內容與觀眾的生活經驗相距甚遠,或觀點呈現明顯落差,則可能使觀眾感到疏離,導致歸屬感下降。

 

觀眾在展示中若找到自我認同,歸屬感也會增加。(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 提供)

 

3. 與地點的連結(Connection to Place):博物館的空間設計、視覺景觀與整體動線,皆可能影響觀眾對於場域的歸屬感建立。例如,有觀眾透過挑高透明的玻璃窗,望見熟悉的在地自然景致與城市街景,進而產生身心安頓的感受。當空間與在地環境產生連結時,也更容易喚起觀眾對地方的認同與情感投射。

 

4. 空間中的舒適感(Comfort in the Physical Space):實體空間的設計若能兼顧多語言標示、資訊清晰度、美學品質、友善且明確的內容與無障礙動線安排,將有助於提升觀眾在館內的舒適感與歸屬感。這些細節不僅體現博物館對多元觀眾的尊重與接納,也能有效降低觀展障礙。相對地,若身心障礙觀眾在空間中感到不便與隔閡,歸屬感亦會隨之下降。

 

重新定義!讓歸屬感成為博物館的行動

根據研究成果,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提出一套專為科學與自然史博物館設計的「歸屬感模型」(Belonging Model),模型以紅、紫、黃、綠四色象徵觀眾產生歸屬感的四種主要途徑,並呈現這些途徑如何彼此交織,形成在不同空間條件與社交情境下比重不一的動態歸屬感。此模型揭示,觀眾的參觀經驗並非單一線性,而是多層次、具變動性的情感參與歷程,也進一步凸顯了博物館作為社會空間的複雜性。

 

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發表於《Exhibition》期刊的「歸屬感模型」,針對科學與自然史博物館所設計。(資料來源:該文原載於《Exhibition》,2023年秋季號,第42卷第2期,經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授權轉載)

此外,該館也呼籲各類型博物館應更積極傾聽觀眾聲音,並以觀眾的歸屬感為出發點,重新思考展覽設計與空間規劃,以拓展包容性的實踐層面。研究成果與實務指南已公開於其官網,供全球博物館從業人員參考與應用。該研究也提醒我們,包容不是單一政策的結果,而是從觀眾經驗出發、逐步累積的實踐過程。唯有不斷傾聽、回應與調整,博物館方能真正成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歸屬」的所在,於此,「歸屬」將不只是目的,而是一種行動。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延伸閱讀

 


:::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