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美術館20週年大展「我們的生態:生活在地球上」進行之際,美術館內部悄悄地提出另一個對於藝術與人類生活的思考取徑。在後疫情時代,人們的活動日益頻繁地穿梭於虛擬與真實世界之間,而遊戲引擎與 AI 技術的創新,不僅介入我們線上與線下的生活,也逐漸滲入藝術家的創作實踐。
森美術館循此現象出發,策劃「機器之愛:電子遊戲、人工智慧與當代藝術」特展(MACHINE LOVE: Video Game, AI and Contemporary Art,展期至2025年06月08日)。展覽由館長片岡真実、館內策展人Martin Germann與矢作学共同策劃,匯集了12位/組藝術家與團隊,呈現運用遊戲引擎、AI 技術、虛擬實境、機器學習等科技創作的藝術作品。
觀眾進到展場時,會先看到一整面由關鍵字構成的牆面,包含愛情(Love)、推想文學 (Speculative fiction)、技術圈(Technosphere)、MAD動畫(MAD videos)等。這些關鍵詞不僅貫穿展覽中的藝術品,也頻繁出現在說明文字中。館方將其設置在展覽開端,便是為了協助觀眾建立基本概念。此一設計,也成為「機器之愛」獨樹一格的展覽敘事特色。
有別於多數展覽結構慣以子題或章節鋪排敘事,「機器之愛」則以關鍵字的形式標註在不同藝術家的作品說明中。如在「遊戲引擎」這個標籤之下,即囊括了陸揚、佐藤瞭太郎、Jakob Kudsk Steensen等;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型語言模型)則僅見Diemut一人以此為方法進行創作。這些關鍵詞不僅成為觀眾觀展時的索引,也彷彿是社群媒體上的「主題標籤」(hashtag),串起觀眾數位經驗的共鳴。
然而,這並非意味著展覽缺乏結構,實則可以發現作品分別由數位世界的「生命」、「精神」和「地景」三大主題作為伏流,雖未言明,但是隱隱約約地藏在策展脈絡之中。數位世界的「生命」以Beeple的錄像裝置 《HUMAN ONE》揭開序幕,延伸至佐藤瞭太郎透過重製虛擬遊戲角色,仿擬人們日常自拍、遊玩、購物的歡樂影像與錄像;Diemut以AI語言模型為起點,探問人與機器之間的界線與依存;Kim Ayoung則以首爾外送員為主角,發展出融合電動遊戲與充滿囈語和反思的錄像作品,對應著窗外的城市景色,揭示當今高科技社會下零工經濟迫使勞動被異化的處境。
而「精神」方面,陸揚和Jacolby Satterwhite分別以巨大的沉浸式錄像作品,探索佛教與靈性世界的理解與想像。兩人分別從自身文化背景出發,結合科技和流行文化,打造出屬於數位時代的信仰美學。
Beeple《HUMAN ONE》,2021年。(竹久直樹 攝影/森美術館 提供)
Jacolby Satterwhite,《慈悲祈禱》(A Metta Prayer),2023年。作品藉由佛教的多元包容性,融合了舞蹈、錄像、扮裝和音樂等方式創作,試圖翻轉電玩暴力與混亂元素,並對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提出質疑與反思。(竹久直樹 攝影/森美術館 提供)
Kim Ayoung,《外送舞者的領域》(Delivery Dancer's Sphere),2022年。(竹久直樹 攝影/森美術館 提供)
「地景」則是由許家維《矽晶小夜曲》(Silicon Serenade)上溯AI運算核心——半導體原料「矽」和自然資源間的關係作為起點,延伸自藤倉麻子對於東京郊區和西亞沙漠的比較,揭開了城市空間的隱形法則,並試圖提供一個新的景觀模型、Jakob Kudsk Steensen以3D掃描與田野調查重構美國死亡谷公園(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而模擬出的虛擬生態系統,以及Adrián Villar Rojas開發的 「時間引擎」(Time Engine)軟體,將模擬地球特定時刻的景觀製成雕塑。「地景」不單指涉地貌,也擴及生物景觀。如Anicka Yi以機器學習模擬與繪製而成的神秘海洋世界,並創作出與之相應的生物雕塑和繪畫,與大數據共製出對於物種和生命演化的想像。
許家維,《矽晶小夜曲》,2024年。作品從台灣半導體業不可或缺的材料「矽」可從沙灘中提取為啟發,以遊戲引擎搭建虛擬沙灘場景,結合實拍實驗室場景與AI生成音樂。(竹久直樹 攝影/森美術館 提供)
藤倉麻子作品對照東京郊區與西亞沙漠的景觀演變。(竹久直樹 攝影/森美術館 提供)
「機器之愛」透過藝術家各自的創作,描繪出當代藝術與機器共作而生的創作思考和未來形貌;同時,這些對未來的思辨也映照出他們對時下社會與科技關係的提問和反思。展覽最後由Kate Crawford與Vladan Joler合作的巨大圖譜《計算帝國:自 1500 年以來的科技與權力譜系》(Calculating Empires: A Genealogy of Technology and Power Since 1500)結尾,長達24公尺的圖表,描繪了從西元1500年至今科技與權力如何交織,提醒觀眾科技變遷所引發的社會變化與權力角力,並非今日才開始。我們亦應藉此重新思考,如何在變局不斷發生的當下,與這些複雜關係共處。
Kate Crawford與Vladan Joler,《計算帝國:自 1500 年以來的科技與權力譜系》,2023年。(竹久直樹 攝影/森美術館 提供)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