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陽寶頤(荷蘭萊頓大學博物館學博士、展覽史與收藏史學者)
陳列在展覽「文物歸還」主題下的貝南王國青銅手鐲,19世紀英軍大量掠奪並出售貝南器物,最終成為荷蘭國家收藏。2025年2月,應奈及利亞的要求,荷蘭教育部決議將含此件在內的113件貝南青銅器歸還。(萊頓世界文化博物館 提供/借展自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
寬敞的展廳中陳列逾200件收藏,包括器物、日記、照片、影音資料與當代藝術品,並依主題分區探討「所有權」概念的演變、殖民侵略對人類學與自然史學科的影響、海外殖民地的傳教行動、殖民脈絡中的贈與與交易權力關係,以及文物歸還的實踐。
特別的是,館方於每個展區設置「提問牌」,串聯議題及相關子問題,鼓勵觀眾對看似理所當然的藏品背景提出質疑,而非尋求單一解答。這些問題的設計不在於給出結論,而是引導觀眾重新思考物件背後被掩蓋的歷史與權力關係。
例如,討論「所有權」的展區指出:即使藏品表面上為「合法購得」,其取得過程仍可能涉及權力不對等的掠奪行為。此區展出的19世紀衣索比亞祭壇石,標籤指出,捐贈者J.F.C. Prince 聲稱此物購自一位當地司祭,然而作為荷蘭軍官,他曾參與1868年英軍遠征衣索比亞的背景。雙方是否真的進行過一場對等交易,抑或是司祭在軍事威脅下被迫讓渡,仍有待追問。透過這類具挑戰性的提問,展覽促使觀眾質疑館藏的既定敘事,重新思考每件物品的歷史位置與取得過程。
「當時是合法的嗎?」提問牌列出系列問題,引導觀眾思考殖民時期的收藏是否真為合法取得,並追問:誰訂定了法律?又該如何處理透過劫掠進入博物館的藏品?(陽寶頤 攝影)
衣索比亞阿迪格拉特(Adigrat)祭壇石。(萊頓世界文化博物館 提供)
「科學收藏」主題區則觸及了殖民收藏中最具倫理爭議的「人類遺骨」,這裡陳列了三件印尼尼亞斯島(Nias)長老Katumbukha的臉部石膏模型。荷蘭自17世紀起殖民該島,並在20世紀初重組當地村落體系以加強控制。當時的荷蘭學者前往當地進行人種研究,企圖藉由測量與紀錄島民外貌,論證歐洲人的優越地位。人類學者J.P. Kleiweg de Zwaan便是在此背景下,於1910年為Katumbukha與其他63位島民製作石膏面像,用以人種分類與排名研究。這些模型連同其他人類遺骸,在20世紀時經常被博物館用作彰顯荷蘭殖民成就與人類學發展的物質證據。
展覽指出,製作緊貼人臉的石膏模型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痛苦,使觀眾難以再將它們視為單純的科學工具,而是殖民壓迫與創傷的切膚象徵。展品標籤也特別註明,此次展出已取得Katumbukha後代同意,並拋出一個關鍵提問:「我們是否也該將這些石膏像視為祖先遺骸的一種?」在開幕式中,該館研究總監 Wayne Modest談到館藏四千多件人類遺骸時表示,為尊重逝者與其後裔,館方將不再公開展出遺骨,並持續釐清相關藏品的歸屬問題。
Katumbukha臉部石膏模型。(陽寶頤 攝影)
阿姆斯特丹世界文化博物館1923年舉辦的殖民特展一景,牆面上所見的臉部石膏模型皆由 Kleiweg de Zwaan製作。(阿姆斯特丹世界文化博物館 提供)
文物歸還議題涉及跨國政治、歷史正義與知識權力,討論往往牽涉龐大且複雜的脈絡。「往昔未盡」展嘗試透過「提問」回應這些爭議,然資訊量龐大,觀展體驗近似閱讀學術論文,對多數觀眾而言恐難以消化。如該展的文字說明分為三個層次:「提問牌」提出數個問題;「主題說明牌」補充脈絡與思考方向;「展品標籤」提供物件資訊。三者環環相扣,使理解過程近似解謎。若觀眾未能完整閱讀,將難以釐清展品與主題之間的關聯。
「禮物純粹是禮物嗎?」展區一景,文字說明分為三個層次:上方懸掛提問牌;展櫃前方有主題說明;以及各展品的標籤解說。(陽寶頤 攝影)
僅舉一例說明:「傳教士收藏」展區中非洲Woyo族賢者Nkotikuanda象牙雕像,其標籤聚焦於視覺特徵,並註明於1952年購自Jan Vissers,卻未進一步說明其與傳教士的關聯。若要理解這層意涵,觀眾必須從兩處補充資訊拼湊線索:一是鄰近的兩件安哥拉鍋蓋標籤,提及Vissers的傳教士身分;另一則是距離稍遠、被其他展品隔開的主題說明牌,指出傳教士曾強迫殖民地居民交出與原有信仰與習俗相關的物件,部分當場銷毀,其餘則被送入博物館,轉化為代表「迷信」與「偶像崇拜」的象徵物。若未完整閱讀這些說明,觀眾將難以理解此雕像在展中的位置,進而錯過對殖民權力如何透過宗教行動重塑物件意義的關鍵反思。
Nkotikuanda象牙雕像(左)、兩件安哥拉鍋蓋(右)。(陽寶頤 攝影)。
整體而言,儘管該展的展示文字在空間中的編排與分配提高了觀眾的理解門檻,然而透過開放式提問的方式,仍展現其策展思維的深度。這些充滿反思意圖的展版設計,幫助觀眾從批判角度思考殖民收藏的倫理與歷史責任。面對殖民遺產這類無法簡單定義的爭議性議題時,提出能引發共鳴或思辨的問題,往往比給出明確的結論更困難,卻也更具啟發性。如何讓這些問題持續被「聽見」與「討論」,仍是博物館未竟的課題與挑戰。
❚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訊來源
關鍵字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客服電話:(02)8712-3000 (週一至週五上午9:00-12:00;下午1:30-6:00)
網站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