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

博物之島 MUSEUMS

:::

全站搜尋

館所 搜尋結果 : 0 筆

活動 搜尋結果 : 74 筆

平權繪本有藝思:故事導賞活動
以本區館藏圖書介紹不同障別、性別及多元文化的故事,引導親子更多元認識、體驗、同理、接受並協助身心障礙及多元族群大小朋友。 1.指導單位:文化部 2.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3.活動日期:111年2月13 (日)、19日(六)、20日(日) 4.活動對象:親子 5.活動(繼續閱讀...)
110年工藝培力地方創生計畫-2021地方工藝推廣課程:布藝好好玩-縫紉起手式
布藝課程規劃由淺入深,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設計後製作才能班課程內容,提升學員創新能力,延續工藝技藝傳習,帶動工藝活化與認識,以開展就業契機及孕育工藝文化涵養,開發文化創意產業與生活美學的提昇。 報名資格:為了工藝平權與推廣,報名期間原住民、新住民、樂齡(55歲以上)者優先錄取,未額滿則於截止日前7天(繼續閱讀...)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8年國際移民日特別活動
12月18日是國際移民日(International Migrants Day),聯合國移民署(UN Migration Agency)為了喚醒國際各界對於世界移民現象所帶來問題的重視,訂定每年12月18日為「國際移民日」。全球化的世界經濟流動,是國際移民的強大推力,近來越來越大的收入差距更是助長了(繼續閱讀...)
【講座音樂會】《留聲機的禁歌歲月》
【講座音樂會】《留聲機的禁歌歲月》 【時間】11/27(六)14:30 【地點】齊格飛藝術中心(無電梯可達會場) 【主講】林太崴、洪芳怡 透過戰前臺灣歌曲的播放及解說,道出戒嚴年代消失的臺灣流行音樂傳統, 看見政治如何介入流行文化,型塑了臺灣人的聽覺美學。透過主講以及留聲 機播放珍貴老歌,提(繼續閱讀...)
「性別平權教我們的事」系列活動(免費參加)
將性別平權付諸行動落實在生活中,朝向性別平等、多元尊重的社會邁進,使不同性別的人均能適性發展,尊重包容,從而建立起自身的性平意識及知能,共創和諧之友善環境。 日期/地點 活動 對象/人數 (繼續閱讀...)
RBG:不恐龍大法官【普遍級】
RBG:不恐龍大法官 RBG 貝西韋斯特Betsy WEST、茱莉寇恩Julie COHEN USA|2018|DCP|Color|99min|English|Chinese Subtitles 美國史上最狂女大法官,真實人生傳奇首度躍上大銀幕! ★2019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紀錄片、最佳原(繼續閱讀...)
111年「傳藝友善 聽障導覽」3-6月活動報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111年「傳藝友善 聽障導覽」報名簡章 一、活動簡介 為提供多元語言服務,本中心特別推出「傳藝友善聽障導覽」活動,希望透過手語導覽,讓聽障朋友能有機會親近、認識傳統藝術,獲得美好的展覽參觀經驗,打造臺灣友善平權的語言環境。導覽內容包含園區、展示館當期展覽、傳統工藝(繼續閱讀...)
★ 108指掌乾坤-傳統工藝系列課程 開放報名
//108年「#指掌乾坤」傳統工藝系列課程// 即日起開放報名囉!今年共開設4門課程, 對傳統工藝有興趣的絕對不能錯過! 報名日期為即日起至108年4月29日(一)止。 ----- 👍傳統金工- 蘇建安老師(天冠銀帽工作室) 時間:05/11-08/31 週六 09:00-(繼續閱讀...)
文化平權系列~『家,2340公里的尋根之旅』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
紀錄片簡介: 對一般人來說,全家人團圓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對新住民來說,卻總是困難重重。蘭嶼和巴丹島距離約145公里因為兩地隸屬於兩個不同的國家,沒有辦法直航 這是一趟飛越2340公里充滿感動和淚水的旅程,我們的媽媽,為了「愛」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陌生的國家台灣,在這裡落地深根與父親共組家庭,才有了現(繼續閱讀...)
桃園光影文化館|主題影展【I'M WHO I AM】
主題影展【I'M WHO I AM】 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婚專法,此舉也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就在同婚專法即將邁入第三個年頭之際,社會大眾對LGBTQ族群的關注與理解依然需要再加把勁,特別是面對你我身邊常見的「跨性別者」。尤其近年來性別自由和(繼續閱讀...)

公告事項 搜尋結果 : 24 筆

Striving for Accessibility and Social Issues: Re-Opening of the New Permanent Exhibitions of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來源 : 新訊)
Reporters: Kuan-Ting, Kuo & Chia-Yu, Yeh(Editorial Office of Home and Abroad, Museum Island by Ministry of Culture) Translator: Chi-Yiu Billy(繼續閱讀...)
新的族群認知嘗試: 史前館新常設展「南島廳」 (來源 : 專文)
作者:謝景岳(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與南島族群關係的重探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以下簡稱史前館) 是一座奠基於卑南遺址-當時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的遺址-所成立的博物館,自2002年成立後,該館持續透過臺灣史前史、考古科學、臺灣南島民族與臺灣自然(繼續閱讀...)
臺灣故事整理術:專訪臺史博《觀・臺灣》前主編陳涵郁 (來源 : 專文)
作者:謝佳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走進專訪會議室,大桌上擺放2009年創刊至今的《觀・臺灣Watch Taiwan》,相疊起來高度不過三十幾公分,其中卻承載無數臺灣歷史與地方故事,以及幕後作者、編輯群難以計量的繁瑣流程與揮汗心力。刊物之後,是一位帶著書卷氣息、神采奕(繼續閱讀...)
促進展廳學習的N種可能!歐美博物館親子自導式探索資源案例 (來源 : 專文)
作者:劉君祺(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助理研究員) 如何促進親子家庭在展廳內的學習或體驗,讓博物館素養從小萌芽滋長,一直是許多博物館持續努力的方向。近年來許多博物館陸續推出創意有趣的免費展廳資源,銜接原本為成人或全齡觀眾撰寫的文本內容,協助親子家庭以自導(Self-guided)方式親(繼續閱讀...)
盡在不言中:一場無障礙當代藝術的展示實驗 (來源 : 新訊)
作者: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本文部分內容摘譯報導自AAM Different by Design: A New, Inclusive Framework for Accessible Museum Exhibitions;Speechless:(繼續閱讀...)
徵稿6月30日截止!2023合作無間:「博物館知識與技術的發展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 (來源 : 新訊)
文|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2022年ICOM布拉格大會通過博物館新定義,除了保留2007年舊版本的部分內容,更加入近用(accessible)、平權(inclusive)、多樣(diversity)、永續(sustainability)、倫理(ethically)、專業((繼續閱讀...)
史前館重新開幕!新常設展為友善平權與社會議題努力 (來源 : 新訊)
記者:郭冠廷、葉家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編輯室)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歷經近3年建築再造與常設展更新,於2023年5月19日舉辦「在這裡 臺灣與世界交會」重新開幕儀式。本次改造重點包含全面更新常設展「臺灣史前史廳」與「南島廳」,並新建適合親子共學的「探索館」,顯示史前館作為(繼續閱讀...)
親近博物館的好日子!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來源 : 新訊)
作者:陳又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你知道博物館也有專屬節日嗎?每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自1977年由國際博物館協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舉辦至今,今(繼續閱讀...)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鄭莉蓉談故宮南院以藝術活動建立友善品牌 (來源 : 專文)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從未抵達,從未放棄。」 年紀輕輕、帶著書卷氣息的鄭莉蓉,引用了左翼詩人和劇場工作者——鍾喬老師的話,表達內心深沉的決心。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開館時即以助理研究員(繼續閱讀...)
從國際交流到為愛朗讀: 游貞華談和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合作與文化平權實踐 (來源 : 專文)
作者:陳佳汝(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資訊專區特約記者) 望著臺灣國旗飄揚在日本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的廣場上,和日本國旗並列,游貞華內心油然升起一股感動。這是2019年蘭陽博物館(以下簡稱蘭博)在宮崎縣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展出之「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海路匯流處~國際交流展」,以宜蘭史(繼續閱讀...)